扶风县论坛 文石匠的故事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文石匠的故事
TUhjnbcbe - 2023/10/7 4:32:00

自从有了人类起,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开始制造传统生产、生活工具。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砍砸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锉、刮削器等磨制石器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

他们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走来,发展成了传统手艺人——石匠。石匠们走南闯北,他们在岩石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图案,用于吊脚楼、牌坊、庙宇、殿堂等建筑物,成为遗存千古的活艺术。他们建桥铺路、拦河筑坝、修屋砌坎、制磨造碓、修坟刻碑,留下来无数的宫殿城堡庙宇石像,见证了历史,记录了生活。

石匠

今天要讲的就是渭水之滨扶风的一位石匠的故事,人们已经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只是叫他文石匠,文石匠住在村子后山的一棵大槐树底下,三间老屋,院子堆满了从后山拉回来的褐色的石材,记忆中文石匠坐在大槐树底下,叮当叮当的敲着,靠着屋子外墙摆满了各种物件,石桌石凳,石碑石狮,香炉鱼缸,每次经过都要骑狮子身上玩会儿……听文石匠说,他们祖上世代都是石匠,先人曾经去长安城里给皇上修过宫殿,当然无从考证,但是村子老人都知道他爷爷和父亲都是石匠,他爷爷兄弟两个,手艺人四海为家,他爷爷的弟弟去了苏杭一带发展,精通镂空技艺,这和苏州园林的精细美丽分不开的,他们祖上有规矩,石匠手艺传男不传女,兄弟再多只能一个在老家陪父辈养老。

到了文石匠父亲和他这一辈,就一个男丁,他跟父亲学习的时候做的最多的是石磨,用来磨碎粮食的工具,毛坯加工请的工人,只有精细凿刻的时候他父亲才亲自动手,经常有马车来他家的石材部拉石磨。大槐树时间很快到了五十年代拆庙砸佛的年代,附近山上几十座庙里的佛像都是他们祖上雕刻的,他父亲就给以封建迷信制造者份子给抓去游街示众,带着高筒的帽子,里面装了缝衣针的,一动就疼的那种,接受小将们轮番教育,一个冬天的夜里。参加完批斗大会回来经过渭河边上,文石匠的父亲便一头栽了下去淹死了文石匠那一年才十几岁,偷偷的跑到深山外婆家生活,十几年后返回了扶风村,母亲一只眼睛睁不开了,依然坚守在老槐树底下的老屋,文石匠重新操起来工具,开始做一些建房子用的狮子石鼓石墩,还有蒜臼,还有石碑,翻修了房子,娶了媳妇,可是婚后媳妇给她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就是没有生一个儿子,看来祖上的手艺要断送在自己这一辈了。

文石匠决定违背祖上训导,择一女儿学习石匠手艺,在祖坟烧纸磕头唠叨半天,回来和几个女儿一商量,没有一个原因学的,随着几个女儿相继长大,两个大学毕业在上海成了家,两个嫁西安人家,就剩文石匠老汉一个人还在那棵大槐树底下叮当着,村里人说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开发文石匠雕刻的石狮子很好销售,经常有大公司来预定。

今年清明回家,路过那棵大槐树,三间老屋还在,大槐树成了文物保护起来了,不见了文石匠,村里人说文老汉去年疫情期间去世了,享年92岁,就在山下空旷的田间新建了一所小学“渭滨小学”,是文石匠自己掏钱捐建的学校,从此孩子不用上山去读书了。在学校院子中间,有一尊孔子雕像,是文老汉最后的作品,老人家的手艺失传了,却留下了让人记忆的学校,让学生瞻仰的孔子像,这就是手艺人的生命延续。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石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