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茶具缺一不可,饮茶和茶具是种高尚的文化生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茶具缺一不可,饮茶和茶具是种高尚的文化生
TUhjnbcbe - 2023/4/17 13:14: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nb.ifeng.com/a/20180503/6548169_0.shtml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最初是药的一种,用于为伤口消*。汉宣帝神爵三年,也就是公元前59年,王褒撰写的《僮约》中,可以看出在当时饮茶已经在中产阶级中流行了起来,而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在唐朝中期左右,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饮茶之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这时饮茶方式也已经定型。饮茶生活配套的茶具器物是唐代茶饮文化普及的重要标志,茶具从日常生活通用饮食器皿中脱离出来,成为专用于饮茶的器物。在《封式闻见记》中说道,陆羽首创了“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我们不难看出,在那时茶具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的家庭陈设之物了,有一整套完备的茶具藏于家中,则会受到他人的羡慕。

在城市有身份人家,茶具成套缺一不可,当时把饮茶和茶具看作是种高尚的文化生活。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倾于精爽健,乎似氛埃灭。不和别观书,但宜窥玉札。可见饮茶的风气在文人阶层也是十分流行的。陆龟蒙的茶友皮日休,同样是一位诗人,他的《茶中杂咏》十首与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是唐代茶文化的写照,对后世茶道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流传下来的画作中,也有一副关于煮茶饮茶的画作《萧翼赚兰图》,这幅画真切的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较为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人烹煮饮茶时所用到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的方法与过程。可见,在唐代中国饮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具也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器物。在我国茶具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十分特殊的茶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饮茶习惯的变化,其实用功能逐渐消失,成为以欣赏为主的物品,多供后人观赏与收藏。而恰恰是它们,在曾经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茶匙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一般将茶具分为三种,制茶用具、烹茶用具和藏茶用具。制茶用具也就是在采摘茶叶及晒干、清理并制作成茶饼时用的器具,烹茶用具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烹煮直至饮用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藏茶用具也就是储存茶叶用的器具。而茶匙是烹茶用具中的一种。也有根据宫廷和民间来划分茶具的,而宫廷所用的器物最能映射出唐朝审美的主流。在上世纪80年代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宫廷用具,唐僖宗为进奉佛祖舍利而送与法门寺的众多金银器、琉璃器及传说中的秘色瓷等,其中出土的烹茶用具茶匙有银质鎏金飞鸿纹匙子一只(也称银则,量茶末后入煮时用),银质鎏金流云纹长柄匙子一只(煮茶时用于击佛),唐代宫廷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贵族使用的茶匙十分精致,材料也十分昂贵,多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即金银器。

从法门寺地共宫出土茶匙的制作来看,唐代统治阶级及上流社会、官僚们为了彰显它们显赫地位,不仅在衣着、居住、出行等方面有较多的礼节与讲求,在生活器具、烹煮饮用茶具的使用上,也十分讲究。首先体现在材质上,法门寺出土的两只茶匙质地高贵,均为银质鎏金材质,银质鎏金比纯金坚固而又比纯银华丽,中和了金与银共同的优点,可见在选材上用心良苦。其用自然及其稀少而在社会领域极具权威性的金银构成审美对象的材料,茶具质地本身就是十分高贵的。

林培民先生在总结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的审美时,将其总结为“华贵美”,是一种奢华贵重的美,或者说是华丽富贵的美。喜爱贵重金属的趣味与雍容华贵之气的盛唐之风显然是相得益彰的。唐代是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百姓生活也较为富裕,统治阶级讲求的皇家气派,在茶道精神上体现为金银器,百姓虽受其审美的影响,却使用不起,也有在民间传唱着《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可见人们对金银的渴望之情,不管是作为制作器皿的材质还是通行货币,金银都是最华贵的。当然,这两只茶匙不仅材质昂贵,在做工方面也十分精巧。造型的精巧不言而喻,简练中不失奢华,这也与唐人追求豪华气派有关。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具缺一不可,饮茶和茶具是种高尚的文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