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本资料来源年版《扶风地名志》,由扶风圈子建议,扶风百姓网转为电子版发布,方便大家阅读,本版去掉了原资料中的人口、户数、村组面积等数据,其他原样保留,如有疑问,以原资料为准。今起按原乡镇刊发,以馈读者!
扶风县城
扶风县城:唐武德三年置湋川县,建县城于此。贞观七年改为扶风县。
城关镇居委会:于年设立,位于县城西门外路北。
东大街:西起十字口至东门口,长米,宽6.6米。是县城主要街道,系水泥路面。医院、县委、供销社、影剧院、广播站及博物馆、图书馆,粮食、财*、税务局分驻两侧,商业集中于此。
西大街:由西门口至十字口,长米,贸6.6米。水泥路面,县*府,公、检、法及公用事业局等机关单位驻此。
北大街:位于城中心十字之北,由十字口至北门口全长米,宽6米,砾石路面。驻有银行营业所、信用社、乡镇企业局及防疫站。余住农业户。
南大街:由十字口至南门口长米,宽4米,土路。街口东边是五金门市部,西是国营食堂,居民和农民居其中。有9户,74人。
小西街:位于县*府之北,东起北大街,西至小西门,全长米,宽5米,沥青路面平均宽3.5米。驻有扶风高中、教育局、水电局,居民和农民分住两端。
新建巷(赵家巷):位于东大街之南,北起大街,南至城址,长百米,宽3米。巷内有二十多米长的东西小巷,居住二十五户居民和工干家属,是县城居民较集中的小巷之一。清代赵姓居此名赵家巷,年改名新建巷。现住30户,人。
仓门巷(即文艺路):位于东大街北,南起大街,北至旧城遗址,全长米,宽7米,南段水泥路,北段土路。明景泰年间,因有义仓粮库而得名。剧团、剧校、电力局、印刷、塑料厂及煤建门市部住此。
顺城巷:位于城内东北隅,南起东门口北至城角路,长米,宽6米。宋太祖时,以沿城墙脚居住而得名。巷首西邻服务楼,东绕环城沥清公路,居住农业户,以农为主兼营摊贩。
岳家巷:位于影剧院西侧,巷长百米,宽4米,岳姓住此得名。现为农业户,与顺城巷是一个村民小组。
中南街:俗名“照壁后”,长约百米,现为工干属和居民住宅。
小南街:位于西大街路南,长百米,地下水工作队住居两旁,扶贾公路穿街而过,是通往胜利厂和县城西南交通要道。
东关:位于县城东门外河滩,与服务楼隔河相望。东西街道,由东门口至街东岔路长米。城关汽车站、县经委、农机局、宝鸡公路扶风段等单位分住两旁,街道繁华。
城关镇:人民*府驻北安村。
西官村民委员会
西官村:位于城关镇人民*府南4公里,系西官村民委员会驻地,该村设3个村民小组(南东、南西、中堡)。明代以在小寨西,称“西关村”,关谐音为“官”而取名。
西官村西沟:在村西沟内驻居而取名。
北堡:在村北筑有城堡而取名。
刘家堡村民委员会
马超胡同:位于城关镇南二公里,系刘家堡村民委员会驻地。和凤尾村是一个村民小组。以三国马超古迹而取名。
刘家堡:明代刘姓驻此并筑城堡而得名。
邓上村:清代邓姓驻此原上而取名。
满堂沟:以子孙满堂之意得名。清代名“漫汤沟”曾名“中凤”。
刘下村:明时刘姓居原下而取名。
凤尾村:和马超胡同属一个村民小组。因驻在飞凤山的尾部而取名。又名半个城。相传明洪武年间,筑县戒于此。竖一旗标,白天筑城,夜半旗杆自动飞去今日城址,天天如此,后挪了城址。此城只筑半个故名。
扶东村民委员会
东堡子:位于城关镇东南0-3公里,系扶东村民委员会驻地,金承安末年以驻县城东门外城堡而得名。原东寺村。
顺城巷:宋代居民顺县城墙居住而取名。
天和寺:汉代村上有天和寺而取名。俗称天佛寺。
教场:宋代村前设演兵练武场而取名。
桑渠:宋代沟渠氏满桑树两傍住人而得名。
苟家庙村民委员会
苟家村:位于县城东2.5公里,系苟家庙村民委员会住地,本村分设苟东、苟西两个村民小组,明时苟姓驻此,以姓取名。
祝卜李:清以祝、卜、李三姓人住此,故以姓取名。李姓由北邓迁此,已六代。
东塬村:清代以驻县城之东塬上,故名。
南邓村:清代邓姓居住苟家庙村之南而得名。
下河村民委员会
下河村:位于城关镇东4公里,系下河村民委员会驻地,本村设两个村民小组(东队、中队)。明时,以村位于县境湋河下游而取名。
范家台:明时,范姓人家驻湋河北岸台上,而取名。
案板村民委员会
案板平:位于县城东南约3.5公里处,包括:王家、樊家、张家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淸代以地形平坦如案板而名,各自然村以姓氏取名。
王家:在城关镇东南3.5公里处,系案板村民委员会驻地,五代时王姓由三原迁来住此故称。
南沟:清嘉庆时按地形名曰杆长沟,年以在案板坪以南而简称。
东窑:因在案板平以东挟窑居住而取名。
樊家:明末樊姓自湖北安陆迁来住此故以姓取名。
张家:原属(张北、张南)两个村民小组。元初张姓由直隶永清迁来住此,故以姓而取名。
小留村民委员会
赵京村:位于城关镇东北4公里,小留村民委员会驻地。本村有庄北、庄南、赵场、赵窑四个村民小组。元末赵姓从浙江临安迁来居住于此,故以姓取名。
信义:有信一、信二、信三3个村民小组,清时以“信义里”取名。
庞家路:庞一、庞二两个村民小组,清以“攀家岭”演变为庞家堎(路)。
费家村民委员会
费家:位于城关镇东北3.5公里,系费家村民委员会驻地。有费西、费东、王家三个村民小组。秦初自南郑迁来以姓取名。
扶托寺:有扶一、扶二两个村民小组。清代村有“菩陀寺”而取名。后演变为谷陀村,解放前叫扶陀寺至今。
南宫村民委员会
南宫:位于城关镇东北2.5公里,系南宫村民委员会驻地,现分海范、西庄、西一、西二、前街、后街六个村民小组。周时、以村内南宫适冢取名。《县志》:“南宫庄,在县东五里,周南宫适故居,有古冢存焉。”
北邓村:清时邓姓由南邓村迁来住此而取名。
牛家村民委员会
牛家:位于城关镇东北4公里,所属牛一、牛二、牛三、牛四4个村民小组。清以铁姓人先住此名铁家,后牛姓人多,而易名为牛家。牛家村民委员会驻此。又名“豆村牛家”。
任家:明初任姓自勉县迁来以姓取名。
张家奋:元初张姓自直隶永清迁来,以姓氏与地形取名。
刘家:晋末,刘姓自河南洛阳迁来建村。
鲁家:汉哀帝末自兖州迁来#姓人家,故以姓氏而取名。
杨家:元末自河南宏农迁来杨姓人家住此,因而以姓取名。
务子村:下属务东、务西两个村民小组,清时以雾气多,滋润田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取名务子村。
高树村:据传明时,回族起义有一小孩藏在高树乌鸦窝里未被捕,取村名高树村。
后沟村民委员会
后沟村:在城关镇东北一公里处,系后沟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属后东、后西两个村民小组。清时,因在县城东北名“后艮”,后迁居沟边,以地形改名为后沟村。
上品寺:以村旁上品寺庙取名,曾名大佛寺,俗呼王莽寺。
王家坡:东汉时以王姓人家住此早,居住地形以坡最多而取名王家坡。
周老庄:南北朝时周秦二姓最早住此,义称周秦坡。
周新庄:有新一、新二两个村民小组。清时,从周老庄迁来部分人家,另建新庄而取名为周新庄。
北街村民委员会
北街:位于县城内北大街,是四大街之一,系北街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南北两个村民小组。以位置而取名。
北安村民委员会
北安:位于县城北门外,西宝公路北侧,系城关镇和北安村民委员会驻地。因该村建在县城北门外,原有白衣菩萨庵遗址而取名。“八景”之一的景福宫在此。
峪村村民委员会
峪村:位于城关镇西北一公里,系裕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属西一、西二、西三、东四、东五5个村民小组。西周以村在七星河峪谷旁,因此而取名峪村。
下峪村:西周时,以村在七星河峪下游而取名。
白家窑:西周时姓白之人先在此居住,以窑为室而取名。
南后峪村民委员会
南后峪:位于城关镇西北4公里,七星河西,后峪沟南,系南后峪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周时,因位于七星河后峪之南而取名。
北后峪:西周时,位于后峪北部,以地形方位而取名。
王家咀:清时以地形和姓氏而取名。
谢王窑:明时,以谢王两姓以窑而居取名。
殷家庄村民委员会
殷家庄:位于城关镇西北4公里,系殷家庄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属五个村民小组。据传西周时,殷士道先住此村,故以姓氏而得名。
扶乾村民委员会
扶乾村:位于城关镇西北2公里,系扶乾村民委员会驻地,所属第一、第二、第三3个村民小组。明时,村位于县城西北,按八卦在乾位,取名扶乾。又名张家庄。
十里铺:有第四、第五、第六3个村民小组,明时,以距县城里程而取名。
东伏波村民委员会
东伏波:位于城关镇西3公里,东伏波村民委员会驻地,有五个村民小组。三国时建村,村汉伏波将*马援墓之东取名。
聂堡村民委员会
聂堡:位于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包括:东、西、南三个聂堡,四个村民小组。元至正年间,聂姓居此而得名。
西聂堡:位于城关镇西南5公里,系聂堡村民委员会驻地。下属聂东、聂西两个村民小组。元时,姓聂人分住堡子西,故称。
东聂堡:元时,姓聂人分居堡子东而取名。
南聂堡:以姓聂人家居住于聂堡之南以位置而取名。
崖底:有崖东、崖西两个村民小组。此村人家居住于大崖底下而取名。“崖”本读ya,但当地习惯读āi。
郭家河:有郭上、郭下两个村民小组。元时,郭姓人最早住湋河北岸而取名。
张家底:元时,以张姓住此最早而取名。
贾家新庄:清时,由贾家坡迁移居住此村而取名贾家新庄。
四家堡村民委员会
四家堡:位于城关镇西南2.5公里,系四家堡村民委员会驻地,有四北、四中、四南三个村民小组。明时,此村最早有四家人居住,并筑有城堡,故取名四家堡。
上庄:明时,村在四家堡北,贾家坡之上,位置高而取名。
贾家坡:包括贾一、二、三村民小组。南宋时贾姓先住此坡上得名。
段家原:元末段姓从壹家堡迁居原上而得名。
寺老头:此地古有大寺院,村位于寺西端,唐代立村时名寺老头。
壹家堡:元初,先一户住此,后因人口多,建筑城堡而得名。
八岔堡村民委员会
小西巷:位于县城小西门外,系八岔堡村民委员会驻地。清宣统末年立村时,以驻地在小西门外巷道中取名。
八岔堡:明时,以位于县城西八道沟岔周围居住而得名。
冯家堡:清代冯姓住此得名。土地在小西巷内,与小西巷是一村民小组。
陈家庄:清代陈姓住此得名。
五里铺:清代以位于县城西五里,原有店铺而得名。
南台村民委员会
南台村:位于县城南,距城关镇驻地半公里,是南台村民委员会驻地。据《县志》考证,原称“班家台”,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故居,俗称“兰台”,演变为“南台”。
南门村:位于县城南门外,故名。该村粮菜兼种,土地在湋河两岸,素有经营蔬菜习惯,是供应城市蔬菜的基地。
潭庄:明代以湋水聚成潭窝取名。是县蔬菜基地。
宋家堡:元代宋姓住此并筑城堡,以此取名。是县蔬菜基地。
投稿说明ID:ffb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