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1.祁姓之刘氏
刘姓最早的一支源于帝尧后裔祁氏,被封于刘国,在今河北省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史称刘氏正宗。祁姓之刘又有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帝尧后裔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晋国大臣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习驯龙本领,并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而被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后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龙,刘累怕被治罪,就带着家眷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藏起来,其子孙以刘为姓。刘累后裔晋国大臣士会一支,形成于春秋初期。士会(约前-前),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中*将领,太傅。姓刘士氏,名会,字季,以大宗本家为氏号。因封于随,亦称随会;又封于范,故称范会。随、范皆以邑为氏。士会亦为士氏、范氏、随(隋)氏得姓始祖,因卒后谥“武”,故又称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春秋晋国尧帝后裔,刘姓祖先,按汉官方史书《汉书》及《刘氏大成谱》记载,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就是士会的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刘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晋为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隰(xí)叔,祁姓,杜氏,亦称杜隰,周朝大夫杜伯之子,范姓、士姓的祖先。前年,杜伯因劝谏而被周宣王冤杀,其封国杜国灭亡,杜伯之子隰叔于是逃亡晋国,任晋国士师(其后裔以此为氏,即士氏),掌禁令刑狱。其子士蒍(wěi)为晋献公时期重臣,并继承父亲的事业,作士蒍之法,是为晋国后世刑法的模板。其曾孙士会任晋国执*,受封范邑(今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故其子孙又以范为氏,称范氏。2.姬姓之刘氏源于姬姓的刘氏,为周太王的后裔。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其子孙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王季,亦称季历,姬姓,名历。季是排行,故称季历,尊称王季。周太王之少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因此,刘姓最早源于帝尧后裔祁氏,又和后来的姬、士、范、随、隋、杜姓中的一部分为同一姓源。3.外族赐姓改姓之刘氏外族赐姓改姓刘姓较多。因项羽叔父项伯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娄敬曾提出定都关中之议,刘邦赐其二人后代刘姓。西汉初年,匈奴强盛,刘邦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按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故匈奴冒顿子孙改姓刘氏;魏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建立者、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因使用母姓而姓刘。北魏鲜卑族贵族独孤氏,因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而改姓刘氏;唐末五代时期,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权的建立者、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氏。4.刘氏播迁全国概况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至战国后期(公元前年前后),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末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余人。西汉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约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此时的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之际,北方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为避战乱,不断向四面八方迁徙,并有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之后,中原地区向外移民从未间断。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刘姓已为宋朝第四大姓,大约有万。明朝时期,刘姓大约有万人,为第五大姓。从明末清初开始,陆续有刘姓移居台湾等地,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从明朝至今的多年中,刘姓人口由约万激增到万之多。
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位。年公安部统计刘姓人口有万人,位列于新百家姓第四,排在王、李、张之后。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5.38%,总人口万,居中国人口第四大姓。5.刘氏郡望堂号与名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著名者主要有彭城郡、沛郡、弘农郡、河间郡、中山郡、梁郡、顿丘郡、南阳郡等,其开基始祖大都是刘邦后裔,以彭城、弘农、河间三望最显。堂号主要有彭城堂、藜照堂、中山堂、五忠堂等,其中彭城堂因其源出西汉皇族,被视为郡望堂号的正宗。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最多,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等王朝或*权,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氏名人众多,英才辈出,除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皇帝系列外,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淮南王刘安,学者刘向、刘歆父子,科学家刘洪、刘徽、刘焯、刘克峰、刘锦川、刘永坦等,文学家刘勰、刘义庆、刘禹锡、刘过、刘克庄、刘鹗、刘半农等,史学家刘昫(xù)、刘大年等,*治家刘秉忠、刘基、刘墉等,医学家刘天和、刘纯,*事将领刘永福、刘铭传、刘锦棠、刘秉璋、刘光才、刘步蟾等;当代名人有**高官刘志丹、刘少奇、刘伯承、刘家语(谷牧)、刘云山、刘延东、刘淇等,体育运动健将刘长春、刘翔、刘璇、刘国梁,演艺界名人刘德华、刘欢、刘晓庆等,商界精英刘强东等。6.刘氏播迁武威探源家族是一棵参天大树。刘氏播迁繁衍武威的流源支脉,目前很难找到可考的史料,还不能理出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头绪。查阅《武威市志》(凉州区),汉宣帝玄孙刘般,因天下大乱,全家人遂西行到武威客居多年,于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天下初定,河西始通,即将家属从武威东归洛阳。刘般家人在武威是否有子嗣不详。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代表本邑杰出人物的乡贤、忠孝、节义、选举人物中,忠孝人物中收录明代英烈义士刘林1人,清代道光前的刘士珍、刘魁2人;节义人物中有清代刘光斗、刘丕增、刘赓元、刘培荣、刘陛荣、刘忠善及刘氏节妇20多位;明清选举(考取功名)人物中有刘氏10多位。《凉州府志备考》所收录明代之前的本籍人物位中,无一刘氏人物。《武威地区志》收录本籍历代职官人物人,其中刘姓10人(明代6人,清代4人);历代文武进士64人,其中刘姓4人(清代),即刘叔堂、刘作垣、刘铠、刘开第;文武举人人,其中刘姓33人(清代);客籍人物人,其中刘姓5人(除刘昞外,皆为汉代人物)。另有五凉时期客居武威的名儒刘延明(敦煌人),其后裔中应有落籍武威者。以上情况说明,刘姓人物大量出现于清代以后。武威现存两通刘氏墓志,从中亦可窥见刘氏播迁武威的端倪。《凉故仪同三司尚药奉御刘君墓志并序》(简称《刘和墓志》),刻于隋大业十三年九月,即大凉安乐元年丁丑()九月,共两方,呈正方形,今存武威文庙。碑文简述墓主人刘和的出身和功绩,突出其少年英武,骑射冠绝的武功和英勇顽强、“轻生奉国”的献身精神。不幸于英年战死沙场,特树此碑,以“勒斯景行,题之柱础”“聊番徽秋,芳传后矣”。志主刘和(-),彭城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人。出身官宦世家,工骑射,少年时成名,曾任仪同三司、尚药奉御等职。不幸于边境保卫战中捐躯,年仅29岁。去世后“葬于神鸟县建昌乡通明里。”神鸟县,唐时凉州辖县之一。武德三年()置,治所在今武威市凉州区境内。隋唐时与姑臧同城分治,神鸟理西(约今城区西小十字以西)。今十八中院内有凤凰台遗址,“神鸟”之名可能与此有关。据此,建昌乡通明里应在今武威新城区一带。《墓志》曰:“君讳和,字善□,彭城沛县人,楚元王交之后也。”刘交(?-前年),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是刘邦诸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其思想与刘邦最接近,深受刘邦信任。刘邦起义后,他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为汉家天下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汉朝定鼎之后,刘邦分封天下,被封为楚王,去世后谥为元王。刘和系刘氏皇族后裔,隋代时就已迁居凉州(“世祖回官龙城,仍居凉部”)。志文“宗原蓊郁,从灵干于两京;族胤禅联,挺芳枝于吴蜀。千龄不朽,万纪犹传。”追述了刘氏建立两汉、建都两京、胤续蜀汉的辉煌,意在突出刘和及刘氏的地位和影响。碑文所使用的“安乐”年号,是隋末大凉王李轨的年号。大凉是隋末在凉州(今甘肃河西地区)建立的地方*权。有些历史年表或文章在表述其年号时从年11月开始使用至年5月结束。但以此碑文“安乐元年岁次丁丑”来看,其年号已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即年(丁丑)开始。因此,《刘和墓志》是确定大凉*权建元称帝时间的有力佐证。碑题中的“凉”“皇帝”“敕”都指大凉王李轨*权。《□□刘府君墓志铭》(简称《刘意墓志》),刻于唐永徽三年()八月墓主人夫妇合葬之时。共两方,呈正方形,今存武威文庙。碑文概述刘意夫妇家世及人品、为人,并予以赞颂。因碑文脱落较多,其意难达准确。志主刘意(-),字悟灵,彭城沛县(今江苏徐州沛县)人。随父迁来凉州,29岁而终。夫人扶风人马氏,唐高宗永徽三年()去世。夫妻于当年八月合葬于凉州南乡。武威现存的两通刘氏墓志,其墓主人的祖籍都是彭城沛县,推测为同一家族,可能因家族人员众多,刘意死后已不能进入建昌乡通明里的刘氏祖茔,而另葬于凉州南乡,或许凉州南乡的这个祖茔早已有之。我们仅从隋唐时期的两处刘氏坟茔分析,说明彭城沛县籍的刘姓人员在当时落籍武威的已是不少。因此,这两通刘氏墓志,是研究武威刘氏家族播迁武威的的重要依据。刘姓从汉代的天下第一大姓,到北宋时的第四大姓、明朝的第五大姓,再到当今的中国第四大姓,其人口数量一直是“名列前茅”。《古浪县志》年统计的姓氏排名表中,刘姓在个姓氏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张、王、李、杨。凉州区以“刘”姓命名的村庄地名,遍布全区大部分乡镇。编纂于年的《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以“刘”姓命名的“刘(家)庄”等村庄名分布于全县,如刘家老庄、新庄、回庄、后庄、大庄、小庄、上庄、下庄、东庄、西庄、北庄、中庄、斜庄、高庄、台庄、沟庄、路庄、湖庄、楼庄、柏树庄等,还有以“刘”姓字命名的沟、畦、坝、湾、墩、院、塔、台、堡、寨、湖、河沿、洼子、当铺、街门、屯地、石岗等,另外还有以刘广、刘沛等人名命名的地名。这足以说明,明清以后,由于刘姓子孙繁衍增广,仅以“刘(家)庄”已不能够标注众多的刘氏后裔居住地,需要赋予更新更广的姓氏名称相区别。附凉故仪同三司尚药奉御刘君墓志并序君讳和,字善□,彭城沛县人,楚元王交之后也。世祖回官龙城,仍居凉部。宗原蓊郁,从灵干于两京;族胤禅联,挺芳枝于吴蜀。千龄不朽,万纪犹传。祖璋,阴部郡守。父真,开府仪同三司,封沛县开国公。君幼而聪敏,早有声名。矜莭自持,不交非类,志好怀藉,尤工骑射,能使鸟落虚弦,猿鸣高树。年在弱冠,授帅都督,转授亲王。爰衣冠俗表,当世楷模。皇帝履端,迁仪同三司,除尚药奉御。值国境未宁,群凶致寇,乃命将出征。敕公监察,抚临士卒;躬自前锋,深入战场;人无援助,轻生奉国;遂终非命,时年廿九。以安乐元年岁次丁丑九月己酉朔廿四日癸酉葬于神鸟县建昌乡通明里,礼也。皇帝降问,太常助区。呜呼哀哉,哲人萎矣!将恐迹谷颓徙,土宇迁讹,勒斯景行,题之柱础。
赤帝降灵,诞兹世德。乃文乃武,或儒或墨。速我君侯,其仪不忒。禀性聪敏,敢哲生知。五行衣隽,七出呈奇。无惭覆局,岂谢背碑。雕弓既发,猿鸣远枝。□□哲人,坏彼良木。聊番徽秋,芳传后矣。
□□刘府君墓志铭君讳意,字悟灵,彭城沛人也。则物初梦曰之□□□是□之绪所从来尚矣,史□群而修焉。祖,卿□□□,号为领袖。父,人物水镜□□□揩君籍□□□□□膏腴,极自然之一时,澄清波之万顷。洋洋也莫测其风,汪汪也难名其德。莫不应期伏命,立效当时;何期柱美难全,奄从风烛。春秋二十有九,隋大业十三年六月终于私第。夫人扶风马氏,素受氤氲之粹气,□慧自然;家承蝉联之盛宗,蔚为女则。是以□□□□□家人于异离□□连山悟归妹于处充享期。烟□惨惨,风月芒芒,忽伴仙娥,奄奔桂月。春秋六十有□,永徽三年二月卒于闺宇。粤以其年岁次壬子八月景戊朔二十四日己酉,合葬州南凉城乡,礼也。呜呼哀哉!
乃为铭曰:彭城杞梓,沛国琳琅;弈叶冠□,□□传世。家承羔鹰,代龙珪璋;武则肃烈,文则时□。高门有□,镇□哲人;雅量温粹,器寓贞淳。扰之不浊,□□□磷;稷下为宝,席上□□。□渐登□,□行复道;□□□缨,扬名□凉。□幸□□,永则难考;何期福尽,□□□草。灵即□飞,□路素盖;汉云朱……
作者简介王其英甘肃省武威市人。年1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工作,曾任凉州区*府办主任等职务,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合著)《武威金石志》等多部著作;参编、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在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转发是最佳的鼓励分享是最高的赞赏
感谢鼓励欢迎分享
请您点一下右下角“在看”哦!
王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