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TUhjnbcbe - 2021/6/26 13:28:00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landoweb.org/chaoliu/xinchao/1412.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储福金散文《三山缘》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作者常占库散文《美丽的大同》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何频散文《*楝树,*连木》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狄青散文《排名先后》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南妮散文《青*流转的笔记》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明前茶散文《听草虫飞过初夏》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梁永刚散文《*瓜清秀》

★法治日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季宏林散文《窗外》

季宏林/窗外(散文)

一窗一世界。

我住7楼,也是顶楼。朝南的房间有扇大窗户,视线十分开阔。上可观天,下可观地,远可观高楼大厦,近可见小区里的花草树木,和楼里楼外的人。

窗外的景象,就是个缩小版世界。

春天的清晨,我尚在半梦半醒间,窗外就传来一阵阵小鸟的欢叫声,清脆,悦耳。听声音,好像有好几种鸟。我虽分不出是些什么鸟,但我却能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有时会听到布谷鸟的高亢而悠长的叫声,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有一回,一只小鸟落在我的窗台上,跳着,叫着。我屏声静气,生怕惊扰了它。

小区里,种有樟树、银杏、红枫,还有玉兰花、山茶花、桂花。花开的时候,白的,红的,*的,色彩艳丽,香气四溢。院墙外,还有一棵泡桐树,四月里,满树紫色的花。迎着晨光看过去,树冠的上空好似腾起了一片紫烟。隔壁人家的阳台上,也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有时会看见一个瘦弱的女子,在那儿打理着它们。她在精心修剪着花枝,却美了我的窗口。

冬天,下雪了,对面的屋顶上覆盖了一层积雪,连一排太阳能都变成了白色,跟天空一样的白。树是白色的,只露出丁点的绿色。汽车是白色的,像一只只馒头。地也是白色的,上面留有纷乱的脚印。小区沉静在一片白色里。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色如水,从窗外倾泻而下,落在窗台上,落在床头,落在每个角落。对面的屋顶上像落了一层霜,清清浅浅的白。多少个夜晚,我在融融的月色中安眠,做了一个又一个甜蜜的梦。

每次下班回家,吃过午饭,躺上床的那一刻,是我一天当中最惬意的时候,此刻我感到自己是这个世上最幸福的人。侧脸望向窗外,天空湛蓝而深邃。有时,天空堆满了云,像雪山似的,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有时,风吹云动,像赶着一群绵羊,从面前飘过去,一朵又一朵。有时,看见一只鸟或一群鸟,飞在高空中,像小小的墨点,在苍穹里移动,直至消失。

我习惯站在窗前,默默地眺望远方。天气好的时候,城南的那片高楼大厦一目了然,很有大都市的气势。雾天则显得朦朦胧胧,给人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觉。夜晚时那边灯火通明、霓虹闪烁,特别迷人。

临近小区的是一座车站,每天天蒙蒙亮,就会听见汽车的喇叭声。车站里整齐地停着发往全国各地的客车,也有市内公交。车来车往,送走了一批旅客,又迎来了一批旅客。

小区里倒也安静。对面的楼房里住的多为租客,母子或母女,孩子们在附近的中学读书。每晚的灯光要亮到深夜,一日三餐,女人们在厨房里忙碌着,不时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一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曾经有一位文友,就租住在对面的楼里,直到她的孩子考上大学,她才搬离了小区。

每天,小区里人来人往,有散步的,有买菜的,有上班的。熟识的人见了,相互间打着招呼,有说有笑。一些生意人、手艺人也经常出入小区,他们大声吆喝着,有叫“卖五香豆子”的,有叫“卖粽子”的,有叫“卖胎鹅蛋”的,有叫“收废品”的,也有叫“磨剪子铲刀”的,听起来特别熟悉,它常常勾起我的回忆,耳边仿佛又传来了“嚓嚓”的磨刀声。

窗外,是一帧帧生活的影像,每日都在演绎着,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王太生散文《剧场与菜场》

★江海晚报晚晴/养心发表作者戴如昌散文《我的婆婆胜似妈》

★山西晚报子夜副刊发表作者陈来峰散文《不弯的娘》

★精神文明报文艺副刊发表作者侯莉散文《走过那条石板路》

★常德日报文艺评论副刊发表作者李尔王散文《责任》

★潮州日报百花台副刊发表作者李仲散文《邓恩铭的红丝砚》

★郑州日报郑风副刊发表作者王学艺散文《泥泞的村街》

王学艺/泥泞的村街(散文)

乡下的街最怕下雨,怕中之怕的是连阴雨,这是最让人不堪的时候。

黏土质不像沙土,沙土质下雨漏水快,黏土不行,越连阴越存水,特别是街上,人来人往脚踩车压,脏兮兮的混汤和着寡水,让你没个立脚的地方,走没处走,跳没处跳。眼观六路心系八方,生怕一不小心两下闪腰,三个趔趄,手舞足蹈稳不住阵脚。

这样的洋相大人不敢出小孩子可敢。当年我和堂弟年龄不相上下,两家屋搭山地搭边,低头不见抬头见,但一山不容二虎,时常吹胡子瞪眼针锋相对。一次连阴雨后,小巷屋山墙下行人踩出只容单人过的小道。我俩不期而遇狭路相逢,四目相对僵持不下。堂弟冷不丁抬手把我推进泥泞里就跑。突然遭袭的我一脸懵圈,待反应过来泥地跃身打挺紧跟追击。

我们小村住在河岸上,出巷子几步即悬崖峭壁的河坡。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狂追至河堤边缘,降龙十八掌摧枯拉朽霹雳出击。他架不住迅猛攻势脚板一滑,小身子晃荡荡骨碌碌滚跌堤下,一身上白下蓝的干净衣服秒变一色泥衣。至今想来后悔不已,如若那时无论谁有双胶鞋,这样遭遇后再礼让,趾高气扬在泥泞里绝对是另一种胜利。

自古劳动人民智慧是无穷的,一物降一物,一种克泥制胜的法宝应运而生。逢阴雨泥泞人们脚上套着叫泥屐的东西,说是鞋又非平日鞋的模样,说不是鞋它又类似,这东西只在雨天泥泞中穿脚上,在村街泥巴里尽情安步逍遥。

木板做出的鞋底,脚面用结实的皮质材料覆盖,后脚跟部为方便脱穿空空如也。木底就不光是木底了,前脚板与后脚跟下各安装约两寸高、鞋底宽的木板。两块木板连接处呈凸凹构造,不用一颗钉子,传统木工卯榫工艺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并立于鞋底前后三分之一处。涉足泥泞脚上原来鞋子不用脱,直接套进泥屐里,活跃在庭院,出没于大街。木脚板凌驾于稀泥之上,任其泥里水里,任其风里雨里,胜似闲庭信步。穿这东西走不快,跑可就要摔跤了,看去人较日常高出一大截,步伐从容坚定,和没穿泥屐时雨里东奔西突那窘相判若两人。

穿泥屐上街虽可任逍遥,但下不得田地,更走不得远门,它是小范围活动的专属。雨天出门脚下蹬着这玩意儿,简直是氤氲世界一道独特景观。

说到泥屐不得不说一下雪靴,这种特制鞋也防泥泞,但专供雪天穿。它比泥屐底木板厚些,可抵御雪初化的泥泞,但没下边那八字立板,不过鞋面比起泥屐可就有意思了,鞋帮面为芦苇樱与绳子一圈圈压捆。做鞋帮颇费工夫,这是老头们的活儿。弓状木杆圈后腰,左右两根绳汇集胸前一根短棍子上,一条绳子连着脚端蹬紧的小木棒。持一束芦苇樱绕在绷紧的绳子中间,分段绑死勒紧,用多长扎多长,制作传统笤帚工艺亦如此。芦苇樱厚实光滑,保暖效果好,雪沾鞋一跺便滑落。不得不佩服前人因地取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才智。

偶回乡还见有人家老屋墙壁挂着,它们是先人战胜自然的佐证,诉说着生命风雨兼程的不尽沧桑,印记着村街春去秋来的变迁。

伴随着搅拌机的轰鸣,大街小巷的土路铺上了混凝土,村街一夜间旧貌换新颜,这是祖祖辈辈做梦没想过的景象。连阴天穿的泥屐黯然退位,雪天的芦苇樱鞋换成了皮靴。乡亲们再也不用泥泞里奔跳,孩子再不用争执于错不开的单行道,美丽乡村似画卷连绵铺展。

村街以全新面貌阔步走来。

★京九晚报京九风副刊发表作者陈广熙散文《烈士墓前的遐思》

★*山日报万家灯火发表作者吴静散文《走箬岭》

★周口晚报铁水牛副刊发表作者胡玉华散文《为泡桐唱赞歌》

★深圳商报万象副刊发表作者江初昕散文《花入馔》

★天津日报满庭芳副刊发表作者姜维群散文《别把看画的累着》

★西安日报洋西岳副刊发表作者君竹散文《五月石榴花正浓》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滕建民散文《落地彩虹丹霞山》

★西安晚报西安地理发表作者赵丰散文《泾河的境界》

赵丰/泾河的境界(散文)

从莽荡数百里的陇山山脉的六盘山一路不拒细流、弯曲东流的泾河,在经过了四百五十公里的长途奔波之后,于关中腹地高陵与渭河合流。在生命的岁月中,我无数次走近这条河,血管里流淌的,仿佛是它的血液。

时光的步履姗姗而过,泾河的流水清澈延伸,山石林草过滤了它的尘滓,纤尘不染的质地养育着慧眼的诗人。打开《诗经》,我欣喜地看到了泾河的名字。《邶风·谷风》有句:“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湜湜者,水清也。句意为:泾水同渭水相比较才显得浑浊,但它静止不流时是清澈的。《大雅·凫鹥》又言:“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这“泾”是泾水,凫和鸥泛指水鸟,公尸指为古代天子祭祀,代被祭者的神灵而受祭的活人。其意是: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在《汉乐府》《全唐诗》等文学神圣的殿堂里,泾河依然灿若星光,闪现出优美的诗句。古乐府《陇头歌辞》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王安石伫立于泾水之源,幽古感怀:“陇头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只有月明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唐开元十二年,二十七岁的边塞诗人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写下“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盛言泾水之浩渺。这些词句,将三千年前的泾河装点得灵动迷人。

从杜甫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感慨里,我们洞察到泾河曾经的桀骜不驯,流域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十年九旱,生态环境恶化,“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为了让泾河成为万民苍生的福祉,历朝历代在治理的同时,注重泾河的开发利用,引泾水灌溉农田,自秦以来,就有郑国渠、白公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龙洞渠、利民渠、普济渠、泾源渠、柳湖渠、平丰渠。解放以后,先后有安同渠、泾河南干渠、崆峒渠、泾河北干渠、安国渠、泾惠渠、崆峒总干渠等问世。此外,还有崆峒水库发电站、绛山水力发电站、茨坪水电站、泾河朝阳水电站、崆峒水库、大佛寺水库、巴家咀水库、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大型水利工程。一代代先祖的心血,终使泾河成为苍生的福音。

一条河流,与人类的幸福依依相连,在它面前,我难以高扬起头颅。

周王朝的发迹,是泾河流域的历史贡献。周王朝发迹于泾河流域之豳(今陕西彬县),后受戎狄侵略,周太王才由泾河流域迁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传至文王。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对伐纣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诗经·豳风·七月》对农事活动做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说明当时西周农业在全国曾起先导作用。历史把“重稼穑、殖五谷”称为豳风遗训,可见泾河农业对我国农业影响之深远。

泾河,是一条历史人文之河,清澈如鉴的泾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道”,照亮过广成子、赤松子等大师超逸的眸子,映红过*帝、周太王、秦皇、汉武等炎*先帝的容颜。在大地原点泾阳,它养育出了吕潜、魏学曾、李世达、张问达、吴宓、张芾等一代代民族精英。它的水波繁衍了多少至神至圣的思想,以涓涓清流海涵了中国古代太多的哲学命题,向皇天后土输送着经年不竭的养分。

泾水蕴含“道”,这是一种境界。

泾水沿途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使得这条古老的历史之河具备着博大的人文境界。距今约有万年,世间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年被考古专家在甘肃合水县西北八公里处莲河西岸发掘后,便惊艳了世界。华池县城西南四十五公里的赵家岔旧石器遗址,是世界公认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遗址。能够作为人类历史遗迹的文物古迹还有平凉崆峒山道院建筑、泾川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东方洞)、庆阳西峰镇南的北石窟寺、长武唐代昭仁寺、彬县大佛寺、苻坚墓、公刘墓、武功老城南侧小华山上的周部落姜嫄墓、礼泉唐太宗昭陵、泾阳郑固渠遗址、崇文塔、惠梁寺……众多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宛若颗颗明珠,让泾河成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

大佛寺、公刘墓、昭仁寺、昭陵、郑固渠遗址我去过,其他的在有生之年要逐一拜访。阅读这部经典,也许需要我的一生。

水鸟和鱼,是泾河的生灵。在泾水边,我的眼帘中,鲤鱼翔游在清澈的水底,各样水鸟展开五颜六色的翅翼在水面翱翔,翅翼时而划过水面,时而直插云空。年,泾河新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组建,从生态环境起步,带来了泾河的生态之美。冬日,在河两岸新栽的芦苇丛中,我看见了大雁、白鹭、赤麻鸭,这些唐诗宋词里的候鸟穿越了遥远的时光,为泾河鸣啼歌唱,这是泾河之幸。

★延安日报杨家岭副刊发表作者寒梅散文《兰花花》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施志重散文《舌尖上的小康梦》

★山西晚报子夜副刊发表作者熊代厚散文《山里的云》

★枣庄晚报运河副刊发表作者王兆玉散文《奇迹是一抹中国红》

★青岛日报随笔副刊发表作者李薇散文《窗外*桷兰》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董张曼散文《人总需要一些无用的时光》

★人民铁道报大观副刊发表作者李泳散文《梅姿虹影》

★西安日报洋西岳副刊发表作者高涛散文《槐花麦饭》

高涛/槐花麦饭(散文)

现在生活好了,吃多少回洋槐花,即使摘得再嫩、做得再好,始终觉得没有记忆深处外祖母做的那一碗洋槐花麦饭的纯正味道。

“四五月槐花馥郁香,玉姿雪态倍芬芳。”初夏来了,洋槐花渐渐地绽放了。阳光下远望,洋槐花刚从花苞里冒出白头,眼尖的人们看见了,味蕾里分泌着唾液,互相念叨着:“洋槐花终于开了。”吊起人们满心的盼望。

洋槐花花期极短,盛放期仅三两天时间。树下抬头,一串串洋槐花,轻盈透亮,洁白如雪,又宛如刀币。幽幽的香,淡淡的甜,随风一缕一缕地扑鼻而来。像曼妙女子一样,顾盼生姿,惹人怜爱。小孩子吃过早饭,便村前屋后寻来跑去,不经意间找到一棵老洋槐树。仰起脸,看到质朴素雅的洋槐花,立马跑回家,叫来大人,将树枝拽下来。到下午晚饭,母亲们便端出白里含青的洋槐花麦饭,香喷喷,好吃极了。

洋槐花麦饭好吃,但花不好采摘。树枝上长满了小刺,一不留神就扎到手。这就讲究一个“捋”字,须小心翼翼,左手提着树枝,透过树叶瞅准了,伸出手,食指、拇指在枝丫上轻轻捏住绿渐浅*的花蒂,用虎口和手掌轻轻兜住,慢慢一捋,薄如蝉翼的白花瓣,一把把跌入篮子里,惹人欢喜。捋一篮子洋槐花,竟要两三个小时。时间一长,指肚就有点变黑,其实那不是脏。“雪色凝脂迎日月,娇姿含露净尘埃”,哪里还有比洋槐花更干净的食材?风吹雨淋,吸日月精华,仅几天工夫,干净得都来不及沾尘带灰。黑是花苞里沁出来的糖分,怨不得人人都爱吃洋槐花;连蜜蜂都来凑热闹,吸吮着花粉花汁。绿叶白花,满院清香,充满了诗情画意。放一把洋槐花入口,草木清香瞬间弥漫舌苔,乏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家都熟知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我最想念外祖母家后院的两棵洋槐树。一棵枝繁叶茂,树冠能遮住大半个院子;另一棵稍微小点,也需站在平房顶才够得着。每年舅舅都会打电话,让我们回家去捋洋槐花,吃外祖母蒸的洋槐花麦饭。

洋槐花麦饭,是地道的关中美食。做麦饭的食材,可以用日常的洋芋、芹菜,还有荠菜、苜蓿等野菜,但这些怎比得上素洁清雅、出类拔萃的洋槐花呢?洋槐花干净地捋下来,能直接食用。但外祖母极讲究,所以会先把洋槐花细细摘去花梗和叶子,清水淘洗两三遍,晾一两小时控干水分,再拌面粉揉匀后上锅开蒸。不到半小时,满屋飘香,隔壁四邻都闻得到那一股股香甜味。等揭开锅盖,油泼辣子一泼,再滴上几滴香油,放一勺盐,清香扑鼻,松软濡口,馋得我急不可耐,用手抢抓一把塞进了嘴里。这是花香的味道,瞬间点燃舌尖,香爆味蕾,直抵肠胃。心想,不知道外祖母使了什么独特手艺,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过去,填不饱肚子的饥荒年代,洋槐花麦饭几乎成了主食,采摘后储存,或蒸或煮饭,天天吃、顿顿吃。不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纯粹尝尝鲜。外祖母蒸的洋槐花麦饭,不用五味调料,没有秘方,简简单单,平常无奇,却吃得人满口清香,搁不下碗筷;才吃过就回味,盼着来年再吃。外祖母头顶手帕,颤颤巍巍挪着小脚,给近十口人做了一辈子饭,槐花饺子、槐花煎饼、腌槐花酱,变着法儿换口味。

记忆尤深的,是外祖母自制的洋槐花汤。几只归巢的鸟雀落回树冠,青砖黛瓦的烟囱呼出雾霭般炊烟。外祖母将洋槐花放进烧开的水中,放十几颗枸杞,添两把紫苏叶儿,再勾点芡,一大锅洋槐花汤就好了。白汤飘雪,红白相间,煞是好看,特别是那沁人心脾、浸入灵*的一丝丝清香甘甜,给孩童的贫瘠日子带来了口福和幸福。谁不盼着苦尽甘来?我竟连喝了三碗,肚儿滚圆。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如昨,回味悠长。

如今日子比蜜甜,听山里养蜂的同学老王说,槐花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清热解*、凉血润肺、清肝泄热、降血压、解酒、预防中风等多种功效,所以洋槐花蜜比其他花儿酿的蜜都好,就是略贵些。

外祖母家又开满了洋槐花,可惜今年没时间回去摘,就让花儿落地成泥碾作尘,回味小时候的味道吧。

★黔西南日报天天副刊发表作者甘媛媛散文《向日葵花》
  

★常德晚报副刊发表作者凌晨散文《价值》

★大同晚报九龙壁副刊发表作者庞思语散文《为爱的名义许愿》

★潮州日报今日闲情发表作者韩江农夫散文《从顺其自然到顺性而为》

★海口日报阳光岛副刊发表作者叶海声散文《冬暖夏凉翡翠城》

★义乌商报绣湖副刊发表作者金滢散文《金傅宅的桑葚》

★市场星报百味副刊发表作者吴宏博散文《赏梅果说梅瓶》

★晋江经济报五里桥副刊发表作者刘衍散文《塔头刘短笺》

刘衍/塔头刘短笺(散文)

夏日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当我用热烈的目光注视一位位历经风雨的红色革命传奇人物、一座座红砖古厝、一条条水泥道路、一扇扇雕花窗棂、一副副忠孝传家的对联……用初夏绚烂的阳光收纳熟悉的闽南乡音、大海浪花的腥香、记忆中的海鲜味道,那些从远古流泻的时光,一股脑儿倾铸在塔头刘古村的图景上,那么多流光溢彩的瞬间,唱响成高亢铿锵的记忆短笺——

峥嵘岁月稠,红色印记深。当我踏进原中山学校旧址——刘氏宗祠时,一下被四面墙壁上张贴的塔头刘地下革命斗争史图片所吸引,那么多的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在塔头刘村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宗祠被布置成塔头刘村革命史馆,馆内展示着从年到年这段时间的红色革命斗争史,共产*员朱汉膺、何邦基、*国璋、李刚、许运伙、刘基固、刘国成、刘维长、刘声点等革命前辈在塔头刘传播革命火种,为了*的革命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展馆现已开辟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

塔头刘,是红色故土,是革命的摇篮。当一只轻盈的白鸽从挑起的檐角划过,当幸福变成真理,塔头刘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任红色基因如星火燎原般代代传承。

漫步在村中的水泥路面,村道像一条宽宽的灰白色绸带,飘舞在一弯弯、一片片红蓝明绿之间。街边屋角处偶尔闪现灿放的花朵,村落房屋错落有致,新修的两层三层的小别墅,或外贴白或粉的瓷砖外墙,显得几分素净,几分清雅。

回想当年,塔头刘人吃的是地瓜饭,穿的是破衣烂衫,走的是窄窄的土路,靠讨小海种地瓜为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打开了塔头刘变迁的大门。

村里大办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伞业、服装业、渔业、海产养殖业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塔头刘村俨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串联村中的土路被片区改造项目带动,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代替了乡村土路,平坦、敞亮,一如康庄大道,被村庄绿化景观、滨海公园的花草所扮靓。

塔头刘村焕然一新,新村庄有新风尚。村里大操大办的现象没有了,换来的是喜事新办、白事简办,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新风尚。村里的重大节日“慈元文化节”,代替了昔日铺张浪费的普度日,节省的钱用在逢年过节对老人和贫困群众的慰问之中……村民感叹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沿海一线被打造成观海慢行通道,那里可以一睹“虎啸塔”的风姿,也可以观海天一色、落日熔金。曾经杂草丛生的小土路被拓宽改造成水泥路面,从观海通道连到村里的滨海公园,一头通向村庄入口。村庄入口也十分抢眼,建成了以燕尾脊、出砖入石等闽南元素为主的文化景观,显得古朴雅致。

乡村文化托起村庄的脊梁。在“塔头刘乡村记忆馆”内,塔头刘氏家训赫然在墙:忠孝传家。这个由刘基尺故居改造而成的乡村记忆馆是百年古厝,是房主的家国情怀,也是爱拼敢赢、开放包容的见证。无数的塔头刘人正是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责的精神,靠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赡养老人的美德,恪尽职守,创出了成绩。无论是出门在外还是从外地返乡,都会在浓香的海味中一次次品啜摇曳多姿的乡愁,关于祖祖辈辈的坚韧顽强、执着爱拼,一次次流进血脉,解读着人生大书。

在村道口“革命老区墙”的墙壁中央,书写着“人文培根,红色铸*;守正立德,乡村担当”二行烫金大字。这也是塔头刘村的文化特色,那颗镶嵌在墙上的鲜红五角星正深情地凝视着不断发展的村庄。乡村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新修建的廷都中心小学飘出琅琅书声;阵阵红歌,唱响校园,幸福洋溢在师生的脸上。

回望塔头刘村,一股暖流裹挟我的全身,渐渐地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不仅看到了高楼林立、道宽路洁、祥和安康,更看到了塔头刘人的魄力与威武、美丽与幸福。

新媒体《行参菩提》自年2月上线,目前已经有固定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