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平阳这里出过两位名人,一文一武,居然还是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平阳这里出过两位名人,一文一武,居然还是
TUhjnbcbe - 2021/6/23 20:04:00

从钱仓往西一直走,到一个三岔口,一通向北港,一通向南港,这就是岱口,原称“道口”,自古是浙闽交通的要道,是通往平阳西部的关口。古属凤林乡十九都温江里,民国时期隶属萧江乡,是南港地。此处为鳌江中游,鳌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极其飘逸,在右岸形成了一个大舌头一样的半岛,这就是岱口村,土地肥沃,江岸蜿蜒漫长,盛产鱼蟹。

据当地《赵氏宗谱》载,赵氏祖先在清康熙初年从乐清迁徙于此。乾隆年间,由于江潮冲决堤岸,在毛家处至岱口一带修建水利设施——温江埭,改名“埭口”,后因方言谐音,年又改名“岱口”。民国时期岱口出了两位名人,一文一武,他们是同胞兄弟,即赵璧、赵璧城。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折冲樽俎,最终完璧归赵,后来“赵璧”“连城璧”等常成为诗文中的典故。岱口赵氏这“双璧”在民国时期的平阳也演绎了不少传奇故事。

1

一部《四书》勤自习 父辈躬行积德多

赵璧兄弟的父亲叫赵振椿,是当地一大能人,德高望重,排难解纷,急人之所急,是一位鲁仲连式的人物。

赵振椿(—),字幹臣,又名维良。少年时以孝顺父母出名。父母有时忧愁,有时发怒,他都长跪在父母面前,恭敬地劝慰他们,没有“色难”,真是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的境界。十八岁时分家,他宁愿少得财产,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好读书,因家贫不能入学,就自己购买了一部《四书》,“行有余力”,就近向私塾的老师请教,因此深明大义,知书达理。他曾经对人说:“家道无论贫富,子弟不可不读书,否则便成夫。”他这样对儒家伦理的身体力行,对赵璧兄弟的成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治家以勤俭为主,善于经营,因此家境很快富裕起来,家道日兴。生平乐善好施,与夫人朱氏一样,从不计较小利,好义疏财,做了很多公益之事。如民国《平阳县志》卷八《建置志四·水利志下》载:“道口渡,在十九都埭口,旁有道口亭,在北岸,宣统三年,赵维良等重建。”说他在年重建了道口亭。还修建了杨梅桩(通往福建的官道)的驿亭,疏浚了洋心水河,筑西炉大路,修葺道口渡埠头十多次,创办了萧江公学,等等。

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平阳县“飓风大雨,拔木坏屋”,六月一日又风雨大作,江潮内灌,秋收歉薄。廿七年(),六、七月两次风灾,一千余亩稻田被淹,沿海各地尸棺暴露,惨不忍睹。这两年的自然灾害造成遍地哀鸿、米珠薪桂的饥荒局面,实民亟须赈灾。目睹此情此景,振椿恻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就携带巨款前往泉州、宁波、镇江采办粮食,航运入境,照本钱粜给灾民。贫困的人,分给两斗,不收本钱,自费了一百多银圆。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救民于倒悬之中。

他还致力于地方事务的排纷解难,只要他一到,纠纷事情马上都会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样的事大大小小,有上百成千,主要有四件大事值得一记:一、道口陈族争众产案;二、雷渎拒捕案;三、直浃河抢夺案;四、陡门头械斗案。他昼夜调解平息,计救活十条人命,自己垫赔了一百多元。

他还发起创建宗祠,增修宗谱。捐资助学,办私塾,请师教子,邻居的子女也来就读。如家庭贫穷的,他代缴学费。口碑载道,人人颂德。

赵振椿逝世时,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刘绍宽撰写了挽联云:“偏老成尚有典型,孝友式浇风,耆旧应将佳传补;与哲嗣共筹教育,商量多邃语,渊源知禀义方深。”(《厚庄日记》民国11年三月五日)之后刘还到萧江为其题主,《厚庄日记》民国14年()十二月六日载:“晨往埭口,为赵友侠尊人题主。”

武能安邦好任侠 排难解纷乃父风


  

赵璧(-),字友侠,号和生,赵振椿长子,少时聪敏,有大志。晚清国势不强,列强瓜分中国,内忧外患。古人云:“武能安邦,文以治国。”赵璧于是立志救国,并暗暗用功苦读。当时西学东渐,废科举,兴学校,其父识时务,就把他送到县城,入北门内的务本学堂读书,光绪三十三年()毕业,成绩超群。

务本学堂是当时平阳县城一所非常好的小学,由*梅生、姜啸樵等人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而位于坡南的平阳县学堂(堂长陈筱垞、监督吴承志)当时是中学。光绪三十二年,刘绍宽在《厚庄日记》中记载,正月初七日在务本学堂晤见了王理孚,当夜就移寓学堂内。到了二月初六日,刘绍宽“与小儿缙生同往县城,同行者章福椿卜卿丈子、方怀筠、卓作善,皆与小儿同学于务本学堂也”,刘绍宽曾为务本编纂初级历史课本,儿子刘缙生和几个江南少年也随其远从江南来到务本读书。

同年六月,浙江省考选*校生,赵璧积极应试,初试为全省陆**校第一名,经省复试仍第一,巡抚部院选试,以全省榜首入陆**校就读。在*校读书,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显示出不凡的才气与胆识。宣统二年()五月毕业,其雄才卓识被陆*大臣荫昌所赏识,六月荫昌电令升入南京海**校。民国元年()五月毕业,即被派任浙洋“超武”兵舰执事*官,业绩突出。民国三年夏,民国总统令,集中全国优秀陆*学生入保定*官学校深造,赵璧又被选上,民国四年六月毕业,恰逢袁世凯称帝,各省纷纷独立举兵讨袁,接着*阀混战。时任浙江省长拉拢赵璧,其他*阀也做拉拢工作。赵璧犹豫彷徨,对时局十分愤懑,想自己满腹才学,满腔热血,无报国之处,于是决意南归,急流勇退,造福梓里。

赵璧回乡后,其父赵振椿是地方乡贤,让其成家立业。曾任民国《平阳县志》采访员,刘绍宽《厚庄日记》载修志事,民国六年五月二十三日的一则说:“修志《城池》,函询张仲侠汉杰、赵友侠璧。”还先后任南北两港水利工程委员、省议员选举调查员第二届参议员、平阳县十区票所监管等职。他还任县教育会评议员,刘绍宽为会长,王鼎铭为副会长,民国8年刘氏在《厚庄日记》中记载:“七月初八日,午后教育评议会,到者副会长王珵如,议员王振群冰臣、马毓骅翊翀(即颐钧)、孙咏裳啸崖、毛林春瑞卿、陈镕贵陶庵、施建中轶欧、赵璧友侠、郑纯叔粹,议案五件。”与马允伦教授父亲马颐钧同为议员。民国九年五月三十日,《厚庄日记》记载:“教育会选举到者百七十人,正、副会长,余与瑾儒均连任。评议员陈侠、郑谌、王汝桢、杨诒孙、*竞、赵璧、陈镕贵、陈绍香。”他再次当选为议员。

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北伐,从广东经福建入浙江,来到岱口这个必经之地。其中一部队司令知赵璧赋闲在此,便下马登门拜谒。两人原是保定*校同学,同门之谊情深意长,于是同睡一床,彻夜长谈。赵璧婉拒了司令要其出山的美意,第二天部队北上,两人依依告别。此后,民国期间凡过往*旅,闻名都来拜见他。

赵璧博学多闻,履历丰富,又多谋善断,地方纠纷多找其调解,有“乃父之风”。由于公平不偏袒,连温州、福鼎等地都有求于他,调解民间纠纷数以百计,声誉遍及浙南闽北。赵璧还同情当时的地下*,朝阳山地下*下山时无处落脚,会找他帮助。而国民*剿匪部队不少是他或他同学的部下,他便或明或暗多次保全了地下*。他修房子时,据说有些木头还是朝阳山地下*送来的呢。惜乎!年,因胃病严重不治而殁。

3

墨蟹栩栩全国名 人间已无广陵散

赵璧城(—),名蔺,字璧城,号仙泉,赵振椿次子,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胸襟磊落,待人和蔼。与胞兄赵璧选择从戎的生涯不同,他走上了绘画的艺术家之路。

20世纪20年代末,马允伦教授的父亲马颐钧回乡,在县城西门外荫泽巷家里创办扶风学塾,设帐授徒。马氏,省文史馆馆员,年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沈钧儒、徐定超先生任校长,师从张宗祥(其他教师还有鲁迅、夏丏尊、沈尹默等)。赵璧城可能因为其兄赵璧与马颐钧同为教育会评议员的关系,也来扶风读书,受到了传统和现代两方面的优质教育。也很可能是在马家对国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受到了国画的启蒙教育,为以后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为马夫人蔡笑墨是一位画家,其父蔡英是清末东瓯著名画家,其胞姐蔡笑秋更是著名画家,两姐妹曾由孙诒让介绍联袂到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马、蔡夫唱妇随,诗画情深,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出其门下者有百余人,赵璧城与马星野、蔡孟平等同为其高足。

赵璧城从平阳高等小学毕业后,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即今温州中学)读书,师从著名画家汪如渊。汪如渊(—),浙江龙泉人,拔贡。少从其父杨得霖习画,后出继汪家,拜处州知府陈璚为师。善书、画,擅写花卉,并擅山水、人物,明丽清妍,雅俗共赏。光绪三十三年(),被两江总督端方聘为南京陆*学校、江南两级师范学堂教习,所著《中西画法汇参》被教育部定为中等学校教科书。民国元年(),任浙江第十中学教员,定居温州。弟子众多,有30多人,张红薇、郑曼青、马孟容等都是,因此形成了近代“永嘉画派”的新画风。赵璧城在其门下受到了系统的绘画训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画艺日趋炉火纯青,被誉为汪如渊入室高弟之第一人,得其真传,年《浙瓯日报》有两则报道。

浙东书画家赵璧城抵永

浙东书画家赵璧城,为龙泉汪如渊入室高弟之第一人,研求垂三十余年,擅长花鸟山水,而墨蟹尤见精彩,咸誉为唐六如继起者。曾游历东南各省,入南洋群岛、台湾等处,山水佳处殆遍。设社授徒,开会展览。为当代书画大家于右任、陈树人所赏识,得其尺幅,视同瑰宝。赵君日昨来永,寓五马街元昌参号内,闻本埠各界人士将为介绍,以供雅赏云。(12月5日)

被赞为唐伯虎继起者,可见享誉之高。

书画家赵璧城书法免润一月

书画家赵璧城莅永一节,已志本报。赵君曾游历名山大川,故所作花鸟梅竹,颇有奇气。书法用笔遒劲雄秀,有晋唐风格。杰作墨蟹,横行缣素,活泼如生,十余年前参加西湖博览会展览,得优等奖评。医院内,索画者颇多。闻书法优待免润一月,寿屏墓志则不在此限云。(12月25日)

赵璧城好游历,行万里路,开拓胸襟,搜遍风光打画稿,有助于提高画艺,从而技进乎道。民国二十年()2月15日,刘绍宽在《厚庄日记》中写道:“晤马颐钧,知赵璧城蔺自台湾回,卖画颇得利市。且言台湾*治之善,人家可外户不闭,教育注重实利,能生利者皆有奖励,惟捐税颇重。对于共产等宣传非常严厉,即三民主义等书亦不能公然阅看,且华侨及台湾本地人不能参*,为吃亏耳。”

之后他又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当地华人闻其名,纷纷拜会他,并求画,同时聘请他执教新加坡美术学校。盛情之下,赵璧城欣然允诺,这一诺就在新加坡美术学校教了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年回国,返回家乡,其胞兄赵璧已殁,先后任萧江中心小学校长、乡长、灵溪区建设委员会委员等职,造福乡里,受人赞扬。任乡长一职共8年,口碑很好。据今年93岁高龄的周干先生说,其曾邀其父周仲祥任副乡长。还先后任过平阳救济院院长、平民习艺所所长,当时习艺所的招牌字也是他写的。

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张宝琛专员在勉励平阳乡镇长的文中说:

最近本署第一科张科长士达自平阳查案归,据他报告说:“灵溪区署房屋已修建完成,内部布置,焕然一新。萧江乡赵乡长璧城兼任中心学校校长,中心学校新校舍不久可以建筑完成,乡公所房屋亦准备修建。赵乡长工作兴趣浓厚,既要督工造屋,又要上课教书,另一方面又在那里训练壮丁。”我闻之,甚为兴奋,我觉得赵乡长秉公好义,舍己为群,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应变不忘建乡的服务精神,是深切了解总理“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人生意义的。南港区有这样一个苦干实干的好乡长,不但是平阳的光荣,而且是第八区全温州的光荣。我以为做区长如倪鸿章,做乡长要学赵璧城,这是我对于倪区长、赵乡长精神鼓励、名誉表扬,值得提出宣传的。希望其他区长及乡长秉服善之旨,对于倪区长、赵乡长表示一点钦佩之意,切不可妒忌或讽刺倪区长、赵乡长。

“做区长如倪鸿章,做乡长要学赵璧城”,推崇备至,从中也可以看出赵璧城事功的一面。当时*府提出抗战不忘建设的方针,赵璧城尽心尽力执行,多次受到上级嘉奖。父兄不在了,他自然担负起萧江一乡的重任。在放下画笔的时候,他也有非同一般的办事能力,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真是难能可贵。

刘绍宽一年要仲裁很多地方上的事,赵璧城也是他所依赖的对象之一,如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十五日,《厚庄日记》:“连日俗务甚多,今晨有南港江边萧人为抽丁争执,函致其乡人赵璧城,请查之。”又如同年五月十一日:“萧家渡刘日潘与鲍友卿屋基争界事,函致刘昌语及乡长赵璧城,乞令刘、鲍两家皆让出余地,以作公共牛路了之。”

赵璧城最擅长画田蟹。璧城作画,多为急就章,庭院外,学堂里,一宽凳,一方桌,一人磨墨,一人拉纸,只见笔走龙蛇,三两下墨蟹、绿竹、鲈鱼一一呈现,看似蜻蜓点水,用墨若有若无,实则行云流水,胸有丘壑。画者轻松自如,观者啧啧称奇。“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之风盛行,赵璧城画作都以“破四旧”之名付之一炬。鳌江陈国光从江南麟头姜立夫家要来一幅蟹图,被搜出,烧了,还勒令他进学习班学习15天,没有人敢藏他的画作。

女婿*纪豪有一幅墨蟹贴在门后,没有被发现,才得以逃过此劫,后来他小心翼翼地用刀剥下了5只蟹,蟹篓及其余的蟹则损坏了。据说原作篓中有向外爬的,只露半身,脚与脚相勾连,十分精彩。墨蟹图两边还有一副赵璧城撰写的对联:“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无尽灯。”也化为灰烬。后来*先生又把5只蟹贴在奖状等纸上,共4次。曾由画家林俊先生在上面题了“璧城”两字,构图已不是原先的了,其“身世”犹如*公望《富春山居图》一样曲折。年,由当时著名画家、龙港人张帆在上面补画了菊花,在《浙江日报》以《蟹肥菊瘦》为题予以刊登,供大家欣赏。

霄壤间还是会有他的画作的,如在台湾、南洋等地,有待于发现,最近只发现了一幅他的墨竹图,画后署道:“湘来先生雅正,璧城写。”

作者:李上纯

编辑:希文

版式:秋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阳这里出过两位名人,一文一武,居然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