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我说扶风“一口香”
作者:辛列奇
在周原古土、佛教圣地的宝鸡市扶风县,有一种饮食叫“一口香”。
“一口香”,实际是一种面食。扶风人喜欢吃面食由来已久,因为关中道自古以来就盛产小麦,且品质优良。不过,由于过去贫穷,人们吃面只是为了充饥,并不多做质量上的讲究,而要讲究的都是些大户有钱人家。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面的过程当中,逐渐琢磨品味,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终于把一个多少年来的传统面食改造、加工,提升成了今天的半碗汤,一口面的“一口香”。要我说,这“一口香”就是一种便食富做。
便食富做,自然就有点浪费的意思,所以过去人们吃面常常都是一锅煮、烩面、干拌面、大不了就是捞一碗面条,再浇一勺汤的浇汤面。唯有谁家有了大事,来了重要的客人,主人才拉出摊子,摆开架势,不厌其烦地做这既奢侈而又显富裕和对客人重视的“一口香”。但那时的“一口香”,不过就是比浇汤面显得肉、菜丰富了一些,面条捞的少了一点。
要说扶风的“一口香”,惟法门寺以北做得最为地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法门以北的南阳工作,一次在参加一位老师儿子的结婚宴时吃早餐,我才知道了什么叫“一口香”,甚至认为我过去在家里吃的那面简直就是对麦面的做賎与浪费。
这“一口香”的吃法是只吃面不喝汤,所以,一般人都能吃上三四十碗甚至更多,往往一顿饭要吃近一个小时。然而吃罢这面以后,人们意犹未尽的却是汤而不是面。
在农村过事吃这面要赶早,一是因为人多,这面吃起来费时,怕影响厨师准备午餐,二是为了不影响人们早晨的工作,三是人们图个新鲜,煎活(热、烫的意思),所以,常常晚上一两点就得开饭。
那次我在南阳是凌晨三四点钟赴的宴,我觉得这“一口香”很特别,也很新鲜,吃起来真是美味可口、舒服畅快。它不只是一般的面食,而是一种大餐、一种美食、一种隐含着复杂特殊工艺和地方特色风味的美食。
后来,我就多方面的询问和了解,才知道了这“一口香”有八大特色:薄、筋(韧)、光、煎(烫)、稀(面少)、汪(肉多)、酸、香。
有朋友可能要问,这“一口香”好做不,我说,单让你听听这“一口香”繁冗复杂的制做过程,你可能就会说这不是一般厨师所能为之。就说煵肉(不是简单的炒肉),必须要选肥一点的肉,再配以数十种佐料,把大肉切成棋子豆那么大小入锅,再根据火候在不同时间先后加入各种佐料和醋与水。当然有厨师加水,也有厨师不加水,这也就工艺不同了。肉煵好以后用一大盆盛装,下来做菜。菜分漂菜和底汤菜,漂菜就是葱花和把鸡蛋打碎捣匀烙成饼,再切成萝卜丁大小的菱形薄片(也叫鸡蛋花),还有用油炸过的豆腐丝、*花丝。底汤菜则是用蒜苗、木耳、胡萝卜等炒的菜。
这些准备好以后,再就是面,这面要揉到,做出来薄(如果用细面就要越细越好)、筋、光。
然后准备汤。这汤是给烧开的一大锅水里搲上几大勺煵好的肉、菜、油及调味品,撒上漂菜,让人看似*澄澄流光溢彩,尝时酸滋滋味美可口且肥而不腻。这个汤的顺口程度就决定着“一口香”的可口程度。可以说对厨师手艺高低的评判就在此一举。
面煮熟后,捞入一个盛满凉开水的大盆,用筷子把面再夹入碗中,然后浇汤,上桌,供人食用。
因为这“一口香”只吃面,不喝汤(全部倒掉),所以开水要备足,好根据客人的多少随时调汤,这样才能保证时时有鲜汤,碗碗汤都鲜。加之这汤锅永远不离火,这就形成汤煎、面稀、油(肉)汪。
一般人的口味都适宜于酸,也开胃,所以,厨师也就以酸出头。于是,“一口香”就行成了薄、筋、光、煎、稀、汪、酸、香的八大特色。你吃一碗(只一口),就想第二碗、第三碗、第四碗,直到你吃的红光满面,大汗淋漓还不一定尽兴,因为你的食欲已经被“一口香”的美味所打开。
据说扶风人在西安办的“一口香”连锁店每年都要搞“一口香”大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美食家,往往一餐吃八九十碗的人年年屡见不鲜。这就是“一口香”的诱惑与魅力,也就是,在全国乃至全球也难得一餐的扶风“一口香”。
年9月21日于宝鸡
作者简介辛列奇,笔名猎奇,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人,现住宝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陕西农民报》刊发影评、《陕西科技报》、《陕西成人教育》杂志刊发小小说,后辍笔。近几年在“宝鸡日报”、“河南文学杂志”、“扶风文苑”、“作家世界”、“西部文学家”《情感文学》、“西府作家”、“诗天子”诗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