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第03章汉传密宗佛教传说/观音崇拜慈悲象征
据记载: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宏扬密法。此后逐渐确立了“密宗”的佛教宗派,现今则被称为唐密,就是「汉传密宗」,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汉传密宗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我们就沿着历史传说的内容,慢慢揭开“汉传密宗”那神秘的面纱。
〇一、密宗之前存在杂密/金刚顶经则为典经
据记载: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龙二年(西元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还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密宗形成: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的“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最重要的是于洛阳的“大福先寺”,由一行协助译出《大日经》,视为密宗“宗经”,此后逐渐确立了“密宗”的佛教宗派,现今则被称为“唐密”,又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唐开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大弘密法。金刚智于开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后在“长安资圣寺”、“大荐福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等经4部。其弟子不空曾奉师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武威等地译出《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等11部,卷。《金刚顶经》后亦为密宗所依的主要经典。他们的传授,以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世称“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其弟子有爪哇僧辩弘、日僧空海等。汉传密宗主要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
〇二、密教民间已通俗化/观音崇拜意为化身
中国的观音崇拜,大约始于四世纪时,“法显”留学印度时,只见一处大乘教徒,崇拜观音,而玄奘(?--)至印度时,看见许多的观音像供奉着,大概朝拜佛迹圣地回来的人,不无助进观音崇拜的贡献。“补陀落迦”,即是观音所住的圣地,在印度河口的赦罪岛上,每年不少善男信女,南来沐浴,希望圣地的泉水,能够洗去他们的罪孽(浙江定海县的普渡山,梵名亦为补陀落迦)。在中国,曾有不少关于“观音”有兴味的故事。南北朝时,年年刀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惟有念《观音经》,以求大悲之解救。同时,产生了不少关于神迹的故事,而观音像的形式,也并不一致。我们知道,观音的原始,是个“阴性的神”。不过无论说其是男神或是女神,总是一个观音;一个观音有多数不同的化身。且说唐太宗为了姓李的缘故,把老子当作祖先而重道教。僧“法淋”不以为然,他说皇室原属鲜卑,本没有汉姓。皇帝怒,定其死罪;限其用七天工夫,在牢监里呼求观音之名,且看他所信仰的菩萨来救他不救。第七日,他求见皇帝。皇帝问他是否天天求告菩萨,他说:“这七天内,我一心只呼求陛下。因为,陛下实在是观音的化身。所以,人民在这强盛而公平的大国里必不致无辜受死”。于是皇帝发动慈心,免其死,将他放逐到岭南去。佛教徒当这件事为神迹。
囗喇嘛教徒,公认西藏的“达赖喇嘛”,为观音的化身。中国与日本佛教艺术所表现的观音,大约有七种形式:01.圣观音」…大慈观音。是原始的最佛教化的观音…左手拿着莲花,右手放在胸部,是代表佛教的纯净和特殊性。02.马头观音」…师子无畏观音。他有马的头,一对伸出口外的长牙,和八只臂,其中的两只,握着Vaira和莲花,他代表佛教进步与非常的能力。03.十一面观音」…大光普照观音。他有十一个面孔,前面三个是慈善的,左面三个是忿怒的,右面三个是训诲的,一个向上,是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的态度。又有四只手,一只拿着念珠,一只拿着莲花,一只拿着水瓶,另一只手手掌向外举着。他显示对人类的关切,四面八方普照着。04.如意轮观音…大梵深远观音。普通观音都是二只手臂的,少数也有六个手臂的。是在深思的样子,头有些向右转,右手支腮,左手扶膝。如果有六只手,则其余四只拿着希望石,轮子,念珠与莲花。他满足人类的需求。05.准提观音…天人丈夫观音。一个三眼十八臂的女性,代表光明与智慧。06.千手观音…大悲观音。面上有三只眼睛,身上四十或三十八只手臂,每个手心上有都眼睛一只。他拿着刀,剑,斧等物,是最受尊崇的菩萨之一。07.不空索观音…与不空钩观音同体。三面,八臂,手里拿着绳子。在中国最受普遍崇拜的是…“圣观音”,“白衣观音”,“柳枝水瓶观音”。在印度,水瓶与柳枝是家家必用的东西。每天早晨,印度人折柳枝来刷牙,刷完就丢弃。牙刷印度人不喜欢用,厌它不洁。至于观音的柳枝,是奇妙不过的,是普济众生的象征。此外,还有…“鱼篮观音”,“送子观音”,“青颈观音”。关于“鱼篮观音”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海龙王的女儿,化了一条鱼在水中游玩,不留神,被渔翁捉获。观音见了,发动慈心,从座而降,将她买过来放生。从此这龙王的女儿,因感激观音的恩典而精修;“送子观音”,在日本叫做子安观音,是生命的赐予者。妇女最崇拜她,有将她供奉在卧室里的;“青颈观音”的来历,也有一种说法。有个乳海,充满了生命的奶。恶魔起恶意,想倒一碗极猛烈的*药下去。观音为欲解救这苦难,亲自将*药饮尽。*发,头颈就变蓝了。
囗观音」除有七种艺术化身外,有形式、有内容、有护法,可以说是样样齐全。01.“佛顶尊胜”信仰」…尊胜佛顶,又名佛顶尊胜,亦名除障佛顶。是五佛顶之随一,尊胜陀罗尼之本尊,即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轮王形,为佛顶尊中之最尊,故名尊胜佛顶,能除一切惑业,故名“除障佛顶”。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下曰:“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除一切烦恼业障故,号为尊胜佛顶心,亦名除障佛顶”;同下曰:“释迦牟尼如来,结跏趺坐,作说法相…。尔时世尊慈悲愍念,便入除障三摩地,从如来顶上发生惹耶三摩地,状若轮王之像,白色,首戴五佛宝冠,手执金刚钩,项背圆光,通身如车轮状,晖曜赫奕。现此三摩地时,十方世界六种震动,十方世界一切地狱六趣众生应堕恶道者,皆悉灭除,一切恶业不复受,若便生天及十方清净国土。为此善住天子七返恶道之身一时消灭,是故号为除障佛顶轮王,即是五佛顶轮王之一数,并通三佛顶八大顶轮王也”;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曰:“即于山间空闲处,或于净室,画本尊尊胜陀罗尼像安于东壁,持诵者以面对之”。02.“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神,四天王之一。据说,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早在印度古代伟大史诗《玛哈帕腊达》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又说,吉祥天女和他关系密切,是他的妹妹或妻子。在古代吠陀神话中,毗沙门天王本是帝释天的部下。后因帝释天在神话流传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尽管佛教传说中还保留其名,然势已微弱,毗沙门天王等便逐渐脱离了他,独树一帜。在中国早期佛教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已若即若离了。更有甚者,在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天宝元年(年),安西城被蕃*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03.“传统信仰的密教化”」…3世纪下半叶,有所谓西域沙门白延者,游化洛阳,重译《首楞严》《无量寿》等大乘经典,一般认为他就是龟兹人。帛尸梨蜜多罗,传为西域国王子,也是龟兹人,在两晋之交进于内地,善持咒术,译有《灌顶》《孔雀王神咒》等,被视江东有咒法之始。由此看龟兹,王室也崇信佛教,而且特别向密教的方向发展。有帛远者,河内人(河南河内县),晋惠帝时(-),在长安译出方等部大乘经和若干部阿含小经,也传有《无量破魔陀罗尼》等密教典籍。他声被关陇,崤函之右,奉之若神,尤为羌人所拥戴。他的译籍,也反映了”龟兹佛教”的密教化状况。由葱岭通向龟兹的第一大都是疏勒。疏勒之传进佛教,理应早于龟兹。《后汉书·西域传》载,元初(--)中,疏勒王舅臣盘被徙于月氏;及至疏勒王死,月氏送臣盘归国,立为疏勤王。《西域记》载,迦腻色迦王兵威至于葱岭以东,“河西蕃维畏送质子”。迦王为此质子住处建立专门伽兰。有学者认为,此质子当就是臣盘。臣盘后回国为王,在疏勒推广佛教是当然的事。据后人历次游历疏勒的记载,此地供养“佛浴床”、“佛钵”、“佛唾壶”、“佛袈裟”等佛遗物非常突出,明显地保留着早期佛教的特色。所以僧人也尽是小乘学者,偶尔才有外来的大乘僧人出现。国王大都是佛教的提倡者。在大月氏北部的康居,佛教也颇流行。到3世纪,康居的译经者来汉地已有不少。如,汉灵帝时的康巨、献帝时的康孟祥、曹魏时的康僧铠、孙吴时的康僧会等,所译经典大小乘都有。他们大都是随其先人或经商,或进乱辗转进到汉地的,有的在汉地定居已经数代。因此,他们译出的经典不能完全代表康居的佛教。但他们都信奉佛教,是由康居带来的传统。
〇三、佛教修炼存有法门/无上甚深准提法中
准提法」是一门无上甚深的妙密法。亘古相传,有无量、无数、无边的古佛,皆以修习此法门而成就。它是显密“圆通成佛”的心要。融合了禅宗心法、密教精要、贯通了观心、观音,念佛诸法门,并结集了天台宗、大小止观、禅密要法、不净观、白骨观等佛法精髓于一体。兹分别略释如次:囗显教(净土宗)」…就教理而言,准提法」所探讨的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本,目的在转化人生的烦恼。它同时包含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并以“自性弥陀(自性光明…无量寿、无量光)、唯心净土”,来强调信、愿、行。囗密宗」…就修行上言,准提法」以“修气、修脉、修明点”,来做为修证的架构。明点与气脉息息相关,如果只谈修气、修脉、讲究气功,那就与道家没有两样。但密宗的可贵处:即在“修明点”,“明点”是智慧的一种表征,用功到某种程度,三轮七脉自己都会知道,对色身的转化(健康)是可以肯定的。准提法」是心地法门,与禅宗心法,般若正观等无差别。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准提法“圆满次第”,即等于“实相念佛”。心月轮观由开始至纯熟,从有相到无相、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真空妙有,皆与整个法界相应。
准提法门,也具备了小乘的修行门路。如不净观、白骨观,皆是准提法门的基础入手处;同时,准提法也是华严法界观,必须福慧双修、解行并进才得契入。“禅、净、律、密”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而“准提法”则综合了各宗各派之所长,将见地、修证、行愿皆融会贯通于一炉,堪称为真正的大圆满。准提法门统合了…“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的精神。01.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光明。在一切境界中放得下,了无挂碍,与“空、无相、无我”相应。修持准提法门相当于“南无(皈依)七俱胝大佛母准提王菩萨”,而佛母乃诸佛之母,大佛母乃大般若。故准提法门即是大般若…般若正观的法门,修至“圆满次第”即证入…真法界、毗卢性海。所以准提法门含摄了文殊菩萨的大智慧。02.普贤菩萨」…象征法界重重无尽的大愿海,象征一个人有着大气魄大力量。他的精神启示是:我们要在任何境界中,提得起、切得断、踏实践履、勇于承担、开扩心量、包容一切、敬人敬事、广结善缘、培福修德。而准提法实际上即是华严境界,它所显现的就是佛陀的本怀,和每个人的本地风光。故唯有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世上,实际行持六波罗密,心中常保清净无碍,才能与法相应,当然森罗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了。03.观世音菩萨」…象征大慈大悲,成就耳根圆通,寻声救苦,普渡众生,利乐有情。而准提法门的金刚念诵念得纯熟了,即可以达到“耳根圆通法门”所讲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效果,让我们契入“心气合一、能所双亡”的境界,与“空、无相、无我”相应。总而言之,准提法门」是一个道道地地真修实证的法门,也是一个含藏无尽宝藏的法门。从心灵的开发,到色身上、气质上的转化,乃至让我们明心见性,成就无上菩提的大业,它可说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非常美妙的修证蓝图。所以只要你具足信心,依教奉行,锲而不舍,蓦直修练,则功德自在其中,福慧亦将不断增长,而改善健康,消灾免难更是理所当然了。修炼准提法,有十八般成佛功德:(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灭;(8.精进无灭;(9)念无灭;(10)慧无灭;(11)解脱无灭;(12)解脱知见无灭;(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〇四、汉传密宗最高修炼/无上瑜伽安祥之心
无上瑜珈」就是安详。密宗最高的是“无上瑜伽”的心态,它和上帝、佛是一样的。现在这个法失传了。安详就是”无上瑜伽”,至高无上,没有比安详更高的。这是正法,很难遇。现在密宗有三系:一个」是”藏密”,莲花生大师从印度传来的;一个」就是“台密”,五台山的密宗,最高级的是“止观法”,是唐朝五台山的祖师传来的法,如白衣神咒等;第三」个是日本佛法回流的“东密”(东洋的密宗)。三者的躯壳融为一个的使命和发展,使之成熟的要领就是“无上瑜伽”。诺那活佛说:“禅是大密宗”,大密宗就是“安详”…“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和其它瑜伽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对心的要求,即把修心放在首位。它认为只有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态,即对意志的控制,才能最终达到无上的境界。什么是无上境界?就是无欲无求,直至心如止水,意识外放,最终达到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善即是恶,恶即是善,好即是坏,坏即是好的至高境界。从而达到佛陀所说的…“众生平等,人人可渡”之无上心态。唐朝后期,唐武宗」下令取缔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沉重打击,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幸免。虽然唐宣宗」继位后立即宣布恢复佛教,但唐密已逐渐式微,系统性的两部大法传承趋于隐没。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阇梨阙如,坛场仪轨也很难完备。至宋初,虽稍有复兴迹象,但仅限于”译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唐密开始消逝。因唐密的“许多真言”、本尊法门和别尊曼茶罗,已逐渐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药师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秽迹金刚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广为流传。“许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课诵,一并被广泛运用于佛教法事活动至今。因此,有专家称,唐密已成为隐身于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〇五、唐密法脉终于回传/历经磨难得以传承
自佛法东来,经过历史的演进,中国佛教至唐朝时已分为…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法性、净土、密等十宗。而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显然心地也,密者深秘也。站在究竟圆满的佛法来讲实在则法无显密,乃因人而异,佛法本一味,直契如来心海,但应众生不同根器,唯以不同方法教导,此即因材施教。密宗」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刚顶宗”、“真言乘”、“金刚乘”、“秘密藏”、“持明藏”、“总持藏”、“陀罗尼藏”、密乘、果乘等。该宗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行者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密教始祖,为法身佛“大日如来”(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又作毗卢遮那佛、最高显广眼藏、遍照王如来、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处、遍照尊)。大日如来传法“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又称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持、一切如来普贤、普贤萨埵、普贤金刚萨埵),是为密宗第二祖;金刚萨埵据大日如来内证法乐之境界集成密法之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并将之纳入南天铁塔(然其全息意义乃有情本身法界之塔也),以期待后世有缘者。释迦牟尼佛(化身佛)灭度后多年时,“龙树菩萨”(亦翻译为龙猛)开启南天铁塔,亲自从金刚萨埵得受密法,为第三祖;龙树传法给其弟子“龙智”,是为第四祖;又过数百年,龙智多岁时,传法给“善无畏”与“金刚智”,是为第五祖,史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于中国盛唐时先后自印度来华广弘密法,并经一行、惠果等祖师的努力,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集于一身,是为“两部一具”,形成唐密。唐密的流传,源于印度。佛教发源于印度。印度佛教历史,自公元前五、六世纪至公元十二、三世纪,大约有1年历史,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前、中、后三个六百年。囗第一时期」前六百年,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由水路南传至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各国成为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传至中国,迄今仍在云南傣族等数个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囗第二时期」中六百年,主要是龙树--提婆中观学系与弥勒--无着、世亲的瑜伽学系两个系统,即“大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分别由陆路及海路传至中国,又从中国传至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各国,成为北传汉语系佛教,迄今仍在东亚各国流行。囗第三时期」后六百年,为密乘佛教时期。称此一时期为密乘佛教时期,并非说密乘从此时才开始流传。其实,早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密教就由龙树(亦称龙猛)菩萨付出,而后一直秘密流传,直到七世纪时取得主导势力,公开流行。大乘实教原分显密两部。显部由文殊师利菩萨护持(即般若藏),称为显乘,或显教,义理直显心地法门故。密部由金刚手菩萨护持(即陀罗尼藏),称为密乘,或密教,义理甚深密故。金刚手原系法身菩萨,对于学人修密教将入上品悉地(成就之义)者,乃现身其前而为说法,佛灭后约八百余年,始由龙猛(即龙树)见诸南天铁塔中,密乘从此昭著于世。
从历史上看,密乘佛教可总体分为…早、中、晚三期,三个阶段。囗早期密教」:一般称为“杂密”,即杂部密教之义,指密宗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与《金刚顶经》未结集流传前,由释迦牟尼佛显说于佛教经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罗尼密咒等。随着中国译经事业的开展,早在西晋时已传至中国,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两个从印度传来的密法系统。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许多单行密法,多是早期杂密,它是与显教各部经典的译传与各宗派的开创相联系而发展的,至今不绝。囗中期密教」:学术界称为“纯密”,即纯正密教之义,指由法身佛大日如来所传密宗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即两部根本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结集传出后之密教。具体地说,就是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年到长安)、金刚智、不空所传之印密,由中国僧人一行、惠果继传而后形成的“两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继承唐密而在日本分别开创的东密和台密。囗后期密教」:学术界认为,“开元三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传授金胎两部的具德阿阇梨乏人,为吸引信众并应对重新兴起的婆罗门教,后期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罗门教的性瑜伽内容,并在后来陆续发展出了易行乘、幻化网、时轮乘,导致佛教被婆罗门教逐渐同化。自公元8世纪起,随着伊斯兰*队的逐步深入,中亚地区和印度的佛教陆续受到毁灭性打击。回教*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使佛教在公元12世纪末(约处于我国南宋宁宗时)在印度本土即告销声匿迹。学术界认为,后期印度密教由于弃舍了大乘戒律,性修成风,是导致佛教在印度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今日所谓“双修法”实在是邪法,即非佛教,也非密教,乃是将印度佛教推向毁灭的邪教外道法。佛教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大家要认识清楚佛陀的教诲,淫淫相传,必落魔道,我佛法中,无此邪法。唐密的形成」:纯正密教正式传入中国开始于唐玄宗时期。玄宗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弘扬密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中间经一行和惠果等的发扬,形成唐密;唐密在汉地的隐没:唐朝后期,唐武宗下令取缔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沉重打击,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幸免,虽然唐宣宗继位后立即宣布恢复佛教,但唐密已逐渐式微,系统性的两部大法传承趋于隐没,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阇梨阙如,坛场仪轨也很难完备。至宋初,虽稍有复兴迹象,但仅限于译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唐密开始消逝,因唐密的许多真言、本尊法门和别尊曼茶罗已逐渐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药师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秽迹金刚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广为流传,许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课诵,一并被广泛运用于佛教法事活动至今。因此,有专家称,唐密已成为隐身于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01.唐密回传到日本后·真言宗则尊为东密。东密」:指流传于日本之唐密,因其是大日如来的真实言教,故称“真言宗”。开祖」:为弘法大师空海(--)。根本“经典”」:为《大日经》善无畏译;《金刚顶经》不空译,称为两部大经。另又依《苏悉地经》《瑜祗经》《释摩诃衍论》《菩提心论》《大日经疏》等经轨与论释。此外,空海大师自撰之《十住心论》《秘藏宝钥》《辨显密二教论》《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亦极为重要;“教义”大纲系」:讲说六大(体)、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圆融,建立两部曼陀罗,而以“即身成佛”为其主旨。自空海极力弘传,依据显密二教判与十住心而建立横竖二判之纯密教,以表示胜于其它诸宗。可见,东密完全承袭唐密,也就是说,东密就是原汁原味的唐密,同时,十分重视空海大师的思想。“密宗”虽衰绝于印度,“唐密”不显中国,却于日本直传至今,实乃不幸中之大幸。延历二十三年(年),空海和尚入唐,师事七祖惠果,惠果大阿阇梨将密法无遗地传于空海和尚,是为唐密八祖。空海大师于大同元年(年)返国后,先于高雄山寺“造坛灌顶”(弘仁元年,年),又于高野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场”(弘仁七年),后再得赐东寺(即教王护国寺),建立“灌顶道场”(弘仁十四年),遂又称真言宗为东密。东密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或媲美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宗风,而予日本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重要影响。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然中世以来,一些真言宗的僧众提出,大日如来的本地身不说法,说法的是大日如来的加持身,这一见解有别于传统法义,由此形成了新义真言宗一派,相应称坚持传统法义者为旧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没有丝毫意义。
02.唐密回传到台湾后·天台宗则尊为台密。台密」:指的是日本“天台宗”所传的密教,有别于“真言宗”的东密。主要源于天台宗的传教大师最澄及圆仁、圆珍所传,以比睿山延历寺及园城寺为中心,后由五大院的安然和尚集其大成。延历二十三年(年,唐贞元二十年),最澄和尚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学天台教义外,并随灵岩寺顺晓(从不空与一行分别受金胎两部大法)受三部大法及印契等。返日后又从空海大师受灌顶,特以止观(天台)、遮那(密教)两业为修学课程。主张“圆密一致”,此为日本天台密教之滥觞。其后,承和五年(年),慈觉大师圆仁亦入唐,仁寿三年(年),又有智证大师圆珍入唐求法,三者即台密法流的根源。最澄之后称根本大师流,圆仁之后称慈觉大师流,圆珍之后称智证大师流,一般统称根本三流或台密三流。台密」主要依据“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及《瑜祗经》,并称五部秘经。其实质是将天台宗与唐密、律宗和禅杂揉在一起,已经非纯正唐密了。唐密回传台湾 随着台湾佛教的兴盛,唐密法脉在台湾也得以弘扬,今只略举2位台湾唐密大德,以作说明:--
囗五智山光明王寺」…悟光上师。“悟光上师”,法名悟光,字全妙,传临济宗竹溪寺眼净老和尚暨日本佛教真言宗高野山派金刚峰寺中院流法脉,为台湾佛教“真言宗”五智山光明王寺第一代传灯大阿阇梨,上师俗姓郑,台湾高雄县内门乡人,生于民国七年(十二月五日),离开娘胎落地之时,即颈缠脐带、两膝跪地、双手握拳,有如僧人颈悬念珠,双手合掌拜佛之势,实慧根夙备乘愿再来者也。上师」幼学时,即聪慧过人,灵动机巧,同侪间嬉戏,每装扮佛道礼拜仪式模样,显现出善根宿植。于国校五年级时,即向当时学校日籍老师预言:将来收音机会如香烟盒般大,可置于口袋;在家中高坐即能欣赏电影,不必去戏院;打电话不必经交换机接线,全世界到处都可以通话,并看到对方真面目;电线将全面地下化;又言会发明人体分解术,将人光化,瞬间往返各地。诚轻而易举事,所言之语全证诸事实,无不令人讶其巧思慧心,不与俗同之独特卓见。上师」力慕高远,志切宏博,勤阅藏经,苦参禅法,诸方耆宿,莫不赞奖。其后随贡噶老人--申书文,再习藏密。然而上师虚怀自御,不自满意,竟而独入六龟深山,结茅荒涧,抑志深修,持咒阅藏穷研诸家典籍,亲证历代法案,于禅录之外,兼及语疏,复及密部。悟密旨所寄,不在简册,若欲求融,应当另行筑求。上师」于六龟深山闭关阅藏时,知有绝传于中国之“真言宗”,广布日本已达千余年。期间国内颇多高士欲赴日习法,或不得其门而入,或未获其堂奥,虽于民国年间或有弘传,然以中辍。故发心亲往日本求法,遂于民国六十年六月远渡东瀛,入日本高野山金刚峰寺,依中院流宣雄大阿阇梨攻习金胎两部,三昧五观,刻苦修证,获阿阇梨位,并嫡传中院流,登第五十四世传法大阿阇梨位,从此真言法脉再回流此土。民国六十一年,上师获授“大阿阇梨”位,返回台湾,勤于弘法教化。先后分别蒙高野山真言宗管长大僧正“高峰秀海”颁授“大僧都”之位,管长大僧正森宽绍,再授“少僧正”之位,并应允披紫色衣之荣耀。民国七十年,以一书,获美国联合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学院颁赠“荣誉哲学博士”学位。上师」六十一年返台后,随即于竹溪寺“一真兰若”…(后易名‘妙明精舍’)开坛传授真言教法,并成立“佛教布道所”,展开各地讲经弘法工作。翌年,首创道场于台南,适有信众捐赠“龙山内院”为密教布教所。经整修后,于民国六十三年落成启用,即为今日之“真言宗光明王寺台南分院”。民国六十九年,因信众日益涌增,又于高雄市左营购屋创立“真言宗光明王寺高雄分院”。民国七十年,于美浓镇建“造化庐”为龙肚道场,真言宗总本山筹建工作因之露出曙光。上师」愿力弘深,佛力加被,民国七十三年,有人建言,内门旗山交界,向称明秀,识者许为圣域,既谋弘大法,可藉以为基地,故请之临鉴。上师乃偕「五智山…光明王寺」众往观亲视,登临展望,大加赞许,且说偈言:左旗右鼓峙楠仙,凉伞高耸入西巅;龙吟雨化圆潭月,虎啸风云岫口烟。玉梳挠起东方日,禄马交骋护八边;威音留下空王地,镇在五智山中天。吟毕,告示随众:我初得法之时,于东瀛金刚峰寺发愿,誓持所学,归还我土,重兴密法,追继唐朝开元盛期;及归国以来,开教所、设讲院、立道场、不遗余力,今日遇此佳壤,堪充瑜伽密教重振之基,何其幸运。希望诸君共同于此,创立密宗根本梵刹,为我密宗开别生面。上师遂将此地命名为“五智山”,全名为:“五智山真言宗…光明王寺”台湾总本山。随众遵聆教言,连袂奋起,集资纠力,开荆辟棘,合力垦植。于七十九年三月动工,十年间,光明王寺从地涌出,万佛宝塔凌空显姿,民国八十八年十月大殿工程毕竣。上师于开山期间,为弘法利生亦奔走各地,先后又于台北、香港二地分别设立了“光明王寺台北分院”、“光明王寺香港分院”。囗台北大毗卢寺」…成观大法师。“成观法师”:台湾“大毗卢寺”住持、美国“遍照寺”住持。台北市人,年生,年7月于美国纽约“庄严寺”住持,天台宗第45代传人显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同年于台湾“基隆海会寺”受三坛大戒。大毗卢寺,由“释成观法师”于民国八十年(年)六月创办,当时名为“大毗卢弘法院”,院址设在北投温泉路,并向中国佛教会登记为团体会员。同年十月,即由北投迁至台北市文山区(景美)现址迄今。其后于民国八十四年(年)本寺于第一次内部整修后,即改名为“大毗卢寺”。本寺所修之法门,以“禅密为主体”,而兼容他宗。所修密宗者,则系真言宗,即俗称之“东密”,此即唐朝日本弘法大师(大师出家法号空海,“弘法大师”之号乃日本天皇所赐)…渡海到中国长安、青龙寺,由惠果阿阇梨亲传的“三国传灯”之正统如来密教(三国者,印、中、日也)。此密教在中华即称为“唐密”,弘法大师传入日本后,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不断,即称为“东密”(以其最初设坛灌顶系在京都之“东寺”,故名)。惜乎在唐武宗毁佛之后,密教在中国即一蹶不振,几乎断绝,逮至明太祖昭令禁止设立密坛,密教馀绪可说完全中断。兼以元、清两代内廷提倡喇嘛教,更使正统密教的真面目鲜人得知。“成观法师”于年前后,于美、台各地参学藏密、唐密、东密,并于年开始,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六年之间辛勤往返,终于完成学业,于年8月8日入坛受金胎两部大法传法灌顶,得阿阇梨位,是为三国传灯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阇梨。
03.唐密回传到大陆后·真圆法师得以承传。真圆法师,年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年皈依清定上师,年皈依茗山法师。年,从超晔上师于上海静安寺持松法师纪念堂,得持松法师假手灌顶,正式修学唐密,即成为持松法师再传弟子。年东渡日本,于真言宗根本道场高野山依止静慈圆阿阇黎。年在高野山金刚峰寺剃度,后入真言宗最大加行道场宝寿院受具足戒。年3月,真圆法师」在高野山道场加行完毕,金胎两部投花均为大日如来,并从松长有庆大阿阇黎受金胎两部大法灌顶授职,得唐密中院流五十四世传法阿阇黎位。后从中西启宝大阿奢黎受中院流“一流传授”(即接受该流派的全部修法仪轨,包括各个本尊独立修法次第,其中有“法王位”),获得传灯阿阇梨位。年于高野山大学获密教硕士学位。真圆法师法语:“东瀛有密藏,本传自故唐;今生只身入,擎回济国邦”。真圆法师」承传的唐密法脉如下:囗中院流血脉」…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观贤--淳佑--元杲--仁海--成尊--明筭--良禅--兼贤--房光--觉善--良任--佑遍--定范--赖审--玄海--快成--信弘--宥快--成雄--快尊--良雄--仟遍--严雅--快旻--觉暹--*遍--朝印--宥盛--朝遍--*与--舜*--圆与--*觉--英同--妙瑞--本初--龙海--隆镇--清贤--龙晓--金山穆韶--松长有庆--真圆共54世。囗三宝院流血脉」…大日--金萨--龙猛--龙智--金智--不空--惠果--弘法--真雅--源仁--圣宝--观贤--淳佑--元杲--仁海--成尊--义范--胜觉--定海--元海--实运--胜贤--成贤--宪深--实深--觉雅--宪淳--隆胜--隆舜--经深--隆源--隆宽--隆济--贤深--澄慧--源雅--深应--雅严--源朝--宽济--有雅--宽顺--性善--妙瑞--密门--龙海--隆镇--荣严--智等--穆韶--密林(持松法师)--超晔--真圆共53世。
〇六、唐密传承实属不易/授业之高难倒众人
唐密的缘起。在佛教界,提到八部论主“龙猛(龙树)菩萨”无人不晓。当年,法身“如来大毗卢遮那”佛现身色界顶,大自在天法心殿说法开示,演说《大日经》《金刚顶经》,金刚萨埵(又称普贤菩萨)承大日如来之命,将二经记于贝多罗树叶,存于南天铁塔。龙树菩萨持大日如来真言,以7粒白芥子打开了铁塔,但被护法神阻止。他虔诚忏悔,发大誓愿弘扬大法,始获进入。入内得金刚萨埵灌顶,传出《金刚界金刚顶经》和《胎藏界大日经》两部大法,又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又称菩提心论),建立真言宗或称密宗(通称正纯密宗以别杂密和左道密),后传龙智菩萨。龙智弟子颇多,公元8世纪初,龙智得法弟子善无畏与金刚智,先后来中国传法。时值大唐开元年,公历年,善无畏携梵文经籍至长安译经弘法。年,金刚智与徒不空携经籍广州入洛阳与善无畏会合,传扬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普门大法。不空三藏尽得二师之传后,再回印度。广求诸经本,再学法于龙智,然后再回中国广为为宏扬。由此,一个体系完整的正纯密宗在大唐建立起来,被称为唐密,而“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唐朝的皇帝、朝宫、百姓纷纷向三大士及其弟子学法,不空三藏的地位更是“礼遏三朝,位列三公”,可见,当时唐密佛法之隆盛。唐密因受中国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在印度,龙智菩萨在世之时,传承一门之尊法和空宗入密者众多。然对二部大法在印度有否传承,无论在中国或印度,都无明确资料记载以作判断,亦未发现有修持者。因此可以说唐密是印度正纯密宗的唯一传承。由于开元三大士的弘扬及其弟子的阐发,唐密在不断发展和完备。时至今日,三大士所译的许多经典还在广为流传。如《大悲心陀罗尼》等更是今天显密二宗佛教徒广为修习之要典。那么,唐密曼荼罗是什么呢?在唐密,所谓“曼荼罗”,译为…坛场,意即圆轮具足,是唐密汇集诸佛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之道场。从另一角度说,曼荼罗是诸佛菩萨功德的表现。与此同时,唐密在对外的影响亦极大,日本、朝鲜、印尼、爪哇、西域等国人纷纷入唐学习。其中,日僧空海、最澄入唐学习,学成后传人日本成为东密和台密。然而,唐密之传承要求极高:非普门传灯阿闍黎(法师)不能收徒传法。教内约束极严,授法必须建立曼荼罗,否则犯三昧耶戒。因此,传承不易,更易受社会变乱之影响。而在中国武宗毁佛之后,唐密受到一定冲击,后又经五代长期变乱,战祸频生,唐密在中原地区生存困难,唐密传承日渐衰微,而四川地理特殊,唐密在蜀故能延续。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因禁白莲教,连同唐密一并禁制。唐密在汉地遂告绝响,而东、台二密在日本却不断隆成至今。
01.密教内设有道场观·道观均有严格规定。密教」道场观(曼荼罗),即密教世界观。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此宗仪轨复杂,所有…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均有严格规定,需经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
02.密教内讲究仪式感·呈高度组织化形式。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坛城、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03.密宗戒律甚为严格·咒语法术用来控制。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佛教戒律就对刚刚被纳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应。在《四分律》和《十诵律》中,已经有了与密咒相关的内容。这些小乘戒律开许治疗齿痛、腹痛、护身的咒语,而对其他的咒语实行控制。其后当早期的杂密开始流行时,梵网等大乘戒也都能适应事相,资用于密教的仪轨。当时来到中国传扬密典的僧人,多是戒行显著而精通律学者。究其原因,是因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语法术借他力而为之。因此用严明的戒律约束自己,可以补自修之功,并且还有未雨绸缪,防止咒言密法滥用的果效。密教很强调“皈依上师”,一旦皈依就不可背誓。密教与显宗不同,他们是四皈依。认为没上师就不知有佛,上师直接继承佛的法,是佛法僧合一,要视师如佛,不可生邪见。
04.密教的三昧耶戒律·清观戒律再加菩提。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
囗“三昧耶”戒律」…“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平等」:即“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本誓」: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除障」:即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惊觉」:即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相当于何种“三聚净戒”,相配于何种菩提心。不应舍正法戒,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囗“三聚净戒”」…摄律仪戒…三摩地菩提心。不应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摄善法戒…胜义菩提心。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则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摄众生戒…行愿菩提心。饶益行戒: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囗“密教十重戒”」…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密教“十重戒”的两种说法:《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密教十重戒”即:(1)不舍佛宝」: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2)不舍法宝」: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3)不舍僧宝」: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4)不舍菩提心」: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5)不谤一切三乘教法」: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6)不悭吝一切法」: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7)不起邪见」: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8)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9)不差机说法」: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10)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囗十戒条文」…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1)不退菩提心;(2)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3)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4)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5)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6)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7)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8)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9)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10)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囗三大重罪」…真言宗三大重罪“行为”,在《大日经疏》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1)退三昧耶」: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2)破三昧耶」: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3)越三昧耶」: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囗游学悟道「汉传密宗」札记:…正密宗作为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成立最晚的宗派,其教理、修法在印度佛教之密教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本体论、心性论、实践论,并与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宗派的核心理念相互交织,同时又具有自宗的鲜明特色,丰富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汉传佛教密宗于唐代中期盛极一时,却于唐末“会昌法难”之后逐渐式微。近代时,经过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等人的提倡,又有持松、大勇、显荫。
01.汉传密宗远远流长·影响深刻自成体系。汉传密宗」在中华源远流长、影响深刻,被称为十宗之一。密宗」源于印度的婆罗门密教,婆罗门密教祖师龙树,携密教的“中观论”入佛教,改变了佛教衰败趋势,教义使佛教由偏空而归中道。此后密教密法才开始在佛教流传。中华汉地的密宗,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被后世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龙二年(西元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大孔雀明王经》等。到南北朝时代,佛图澄大师入汉地传法译经,汉密得以在汉地秘密传授,弟子“道安”继承密法。后昙无谶亦入汉地,秘传密法。鸠摩罗什则把龙树祖师中观大智等论翻译,并秘传密法。菩提流支祖师时代,开始普传密法,公开翻译少数密教经典。在此之前,密法多每代数人,秘而不宣。世人仅知祖师善密咒而神异。汉密前弘期,正值南北朝战乱,密法不宜广传。直到唐朝开元盛世,三大士来汉地传法,汉密进入主弘期。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不空来到中国,合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的大兴善寺(位于今西安市)译出大量密教经典,宏扬密法,成为唐密的开端。不空」曾奉其师金刚智之命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在普贤阿阇黎座下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密法灌顶。回中国后先后译出密法11部、卷。在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因为失去皇室的支持,祖师吸取教训,转入隐传。唐朝密法主要为…胎藏与金刚、密中密的悉地圆满三部密法。宋代时,密教的无上瑜伽(佛顶部)无上瑜伽部密法开始传入汉地。有密集金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大威德金刚(《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缚轮观想成就仪轨经》)、喜金刚(《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和幻化网(《瑜伽大教王经》)等少部份密续和仪轨,在宋代传入中国。宋朝与辽、金、西夏等朝代的密教十分发达,法天与天息灾、施护等祖师同受帝王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僧人守真“开灌顶道场五褊,水陆道场二十余会,僧尼从而诸法者三千余人”。宋朝也有帝王控制密宗传播,北宋天禧元年曾禁止《频那夜迦成就仪轨经》进入大藏经。在明朝时,密宗教法,特别是无上瑜伽在,由于元朝时期左道密宗喇嘛教的泛滥,严重冲击中华汉族文化道德伦理,开始严厉打压密宗。实际上,汉传密宗早已中国汉化,戒律与文化观念与汉文化早已融合,之所以一起受到打击,实是受藏密随元朝入汉地所累。明朝打击密宗从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区别早已汉化的正统密宗与西藏的性力派外道密宗,孩子与脏水同受打击。明成祖基本禁止密宗汉地公开传播,汉传密宗只能再次转入隐传。而藏密成祖皇帝也敕令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禁止出家喇嘛行实体明妃。但实际执行中,由于地处偏远,并未得到贯彻,至今西藏密教仍然以此法行修。清朝乃至民国以后至今,汉传正统密宗就一直以隐传模式,在出家僧与居士间秘密传法,代不乏人。社会安定,适合密法流传,汉传密宗的兴起,不会远了。
02.汉传密宗曾经失传·因缘成熟回传祖庭。说起密宗,很多人都会想到藏传佛教。其实,汉传佛教也有密宗。“真言咒语”,早在汉朝就传入中国。唐朝时,三位印度密宗大师先后来到长安,唐玄宗请他们在“大兴善寺”翻译佛经,形成了完整的密宗体系,史称密宗,又称真言宗、秘密宗、汉密。原来不只藏传佛教有密宗,汉传佛教也有密宗,但已在中国失传千年。唐朝时,密宗经留学僧人从兴善寺、青龙寺传至日本形成真言宗,至韩国形成真觉宗,促进了当地文化发展。据日本方面统计,“真言宗”信徒有将近万。真言宗影响着日本的普通百姓,甚至*界、经济界高层人士。由于密宗对修行方式要求很高,没有受过灌顶不能修持,修行方法也都是秘密行持。在唐朝,主要是寺院僧人和皇宫贵族修持,再加上武宗灭佛等*治因素,密宗在汉地反而没有完整传承下来。0年前,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来中国西安青龙寺取经。0年后,唐密祖庭青龙寺住持、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毅然决定东渡日本,将从青龙寺传到日本的密宗法脉,回传中华大地。大兴善寺」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南约2.5公里处。寺前有一条熙熙攘攘的兴善寺西街,一道山门,门外繁华喧闹,门中庄严肃穆。作为汉密发源地…“密教祖庭”的大兴善寺,每年也要接待许多佛教领域的交流活动。
03.汉传密宗失传有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藏密东密教徒,一直宣称“汉密”、“唐密”在中国早已失传,唐密则流传于日本形成东密。有人称,这是故意歪曲历史事实的谣言,且流传甚广,很多人不经分析判断就信以为真,危害极大,必须以予揭露。宣稀汉密唐密在中国失传的人,主要根据就是唐武宗灭佛,唐密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纯粹的密宗寺庙不复存在。认为这个理由实际上是极其荒谬的。因为,唐武宗灭佛,是灭的整个佛教,并不是只灭密宗;武宗之后,佛教各宗又逐渐恢复,凭什么密宗就失传了?明显逻辑不通。而密宗更注重法脉传承的保护,即使其他宗灭绝,密宗也不会失传,密宗本身又具备社会实用性的技术,更容易保持传播。实际上密宗祖师是把密宗汉化,逐渐与汉文化结合,隐身于佛教各个宗派中传承,采用的是师徒传承,秘密灌顶,去除了原始密宗一些不符合汉文化规则的东西。密宗的演化与显宗演化汉化是一致的,佛教显宗在汉地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戒律,宗派,与原始佛教差异很大。汉化后的密宗,不仅仅是唐密的演化。唐代之前,就有密宗传入中国,学界称为“杂密”,出现过佛图登、菩提流支等大师;唐代以后的宋代也有密宗法师来中国传法,留下密宗经法,大藏经密教部均有收录。这都是历史事实。因此,所谓唐武宗灭佛造成密宗失传根本就是一种妄推,既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在汉地禅宗就有别密传承,著名的汉传秽迹法,准提法都灵验无比,藏密东密都难以比拟。五台后山更有不少隐修汉密的高僧,有缘者自会得遇。江南江北,峨眉九华等道场,禅律各宗寺庙,也有隐修的传承,各传其缘。东密」在唐密隐传以后,在日本以唐密正宗自居,本身就是可笑的。东密祖师空海,来中国学密法,时间仅仅三个月,惠果大师便圆寂,空海根本就没机会获得密宗深层次修法传承灌顶。密宗」是修炼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步步验证的修法,不是速成顿悟的那类心性觉悟修法。密宗」各级灌顶,是要圆满一级才能接受下一级灌顶,否则是不如法,影响修炼的。“空海”在惠果大师门下几个月,最多也就接受一些二级的本尊灌顶和相关的事业护摩类灌顶。三级以上,修身化身报身法身的灌顶与修法,是绝不可能获得的,这是密宗修炼体系特点决定的。东密实际也没有后面几级的修法就是证明。另外,空海没获得后续修法的证据还包括他没有获得师父赐予的金刚密号,回日本后居然以“遍照金刚”的密号在日本忽悠,要知道“遍照金刚”乃密宗教主“大日如来”的金刚密号,是密宗弟子最高信仰,是不允许任何人使用的。空海」在日本因为日无人了解密教,自号“遍照金刚”,可见他根本没有获得自己的金刚密号。这也难怪,按正统唐密,只有三级灌顶以上弟子才赐予金刚密号,东密空海仅仅二级灌顶,没有密号是正常的。东密至今也只有二级本尊灌顶,修所谓生起次第,企图圆满,根本不可能。空海来华学法之时,密宗鼎盛,密宗弟子很多,高手如云,出现过天文家一行等科学家。空海仅仅是带走一批二级灌顶的仪轨资料,传承二级一些修法,根本没得到全部的密宗修炼体系,还差三四五级灌顶密法以及无上顶部灌顶密法。可见,汉密唐密在大陆失传是谬论,东密更不是唐密真传,很初级。至于藏密根本不是正统密宗,属于印度坦陀罗性力密教的变种,早有专文论述,此处不论。
04.汉传密宗修炼诀窍·三宫五脉再加九轮。在中华汉密三级灌顶以上的修炼层次中,涉及到化身报身和法身的修炼,在身内展现胎藏金刚二界曼陀罗,理智双休,悉滴圆满,即身成就。在内修中,有三宫五脉九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囗三宫」…是修炼三级化身成胎之所。分别为…生法宫、生慧宫、悉地宫。三宫」位于身体正中之空腔,小腹、胸腔、颅腔之正中。是梵部莲花部金刚部三级化身生成之宫,梵父梵母交合之内室,梵父梵母现则宫自显,内父内母内成就,密法秘诀岂虚传。囗五脉」…对应五大。“中脉”位于身体正中,中医百会到会阴之连线,此脉为空脉,可大可小,向前延伸到生殖器顶端,分枝脉则入四肢中腔;“前脉”在中脉之前,从颅脑下行,于中医任脉之内侧下行,与前列腺附近与中脉合;“后脉”则位于脊髓内,上下与前脉中脉合;“左脉”位于上身左侧,沿腹腔胸腔颅腔做左内侧上下与中脉相合;“右脉”位于上身右侧,前沿腹腔胸腔颅腔做右内侧上下与中脉相合。左右脉延伸到四肢形成支脉。五脉对应五大地水火风空,同时也对应五脏,其内密当由导师亲自指授。需要明确的是,五脉原本就存在体内,修炼中自动强化而感知,并非像一些旁门之法,以意识强行观想修脉。囗九轮」…乃位于前后中脉的九个重要窍位,并非其他支派认为的位于中脉。“海底轮”位于前后中三脉胶合的下端,大体位置在男子前列腺区域女子下盆腔区域,中医会阴穴上方一些,乃是*荼利生发之窍,金刚智种子产生之地,是非常重要的修炼秘窍;“尾轮”位于脊柱下端尾骨处,是三昧耶火炼化*荼利甘露上升重要一个关窍,经中密称为雪山,有重要作用;“脊轮”位于脊椎正对胸腔生慧宫后的位置,有非常秘密的作用;“枕轮”位于脊柱上端,正对颅腔悉地宫位置;“脐轮”位于前脉肚脐内区域;“胸轮”位于前脉正对生慧宫位置;“神轮”位于前脉正对悉地宫位置,两眉之间;“顶轮”位于前后中三脉相合上端位置,中医百会穴区域,这几个轮都有重要的作用;“梵轮”也叫大日轮,位于顶轮上方虚空,乃是沟通内外,自身与大日的能量交换的最重要的窍位。此九轮也是在修炼中自然生成,乃内修密窍。三宫五脉九轮,在一二级灌顶以后,修三级灌顶7次第,四级灌顶6次第,五级灌顶5次第的修炼过程中,综合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汉密内修的气脉修炼结构体系。
05.汉传密宗宗派信仰·五皈八戒则为密戒。中华汉传密宗,属于汉地传承之密教宗派,在信仰皈依上遵从“三皈依”为基础。因密法修炼所需,加上皈依本尊与上师之皈依,普修五皈依。囗中华汉密密修」…五皈依。皈依梵」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梵。皈依密」当愿众生,深入密藏,智慧如海南无十方三界一切密。皈依尊」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南无十方世界一切尊。皈依亲」当愿众生,接缘本根,理智双修南无十方世界众本亲。皈依师」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南无十方世界诸上师。此五皈依,当由密法导师讲解,信受奉行。五皈依梵密尊亲师为中华汉密五宝。其中梵密尊为教宝,本亲与上师为密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师之称号,乃指有德有成就的密法导师。在密宗中,把传法传经传教之师称为阿闍黎,汉译为导师。通常称传法师为导师为好。只有对那些有德有成就的导师,方可尊称为上师。中华汉传密教,在传统上是遵从汉地教法戒律的。汉传戒律依照相关道德规范而制定,汉密乃居士教法,戒律为密戒。中华汉密,在此基础上,依照密法修炼所需,制定有中华汉密戒律,在相关对应佛教戒律基础上,需特别遵守。囗中华汉密八戒」…一戒」背逆上师;二戒」违法杀生;三戒」非法行淫;四戒」窃盗财法;五戒」贪食酒肉;六戒」损丧菩提心;七戒」漏泄密法诀;八戒」修学旁邪法。此八戒当由密法导师讲解,信受奉行。
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