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西安菊花园
朱文杰
一
西安有条老街巷叫菊花园,以花为名,很引人注目,让人第一就想到唐代*巢的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
菊花园位于西安闹市区的东大街中段南侧,南到东厅门。是一条闹中取静幽幽的深巷,清《西安府图》称为菊花园街。菊花园街道原来由两条巷组成,南段为“参府巷”,北段才称“菊花园”,在年后统称为菊花园。“文革”中曾一度改名曙光巷。
菊花园名字的来历,应该和街道临东大街的北口路西,清代的一座名叫“菊林寺”的寺院有关。据传说因寺院遍种菊花,尤其到每年九九重阳节时,都会吸引四方游人来观菊拜佛。在佛教,*色的菊花代表智慧,代表着一种降魔的力量,菊花也被信徒们称为“禅菊”。唐代诗人齐己《对菊》中有“何因栽向僧园里”句,而作者齐己为唐代有名的诗僧。
菊花园的东侧西安饭庄后门原有一半截巷称为张府巷,是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的官邸所在处。张府门牌为菊花园10号。当年是西安唯一按陕西都督府规格建造的十间庭院,有门厅、门房,大门是两扇又厚又重的黑漆门,一对石鼓竖在两边。张公馆大门前的两个大柱子上,用木头雕刻有一幅对联,上联:大翼震九万里;下联:王世兴五百年。此联出于《孟子》。整个院子为青灰砖铺地。据说当年梅兰芳来西安演出时,曾到张府做客。
民国初年,张凤翙与其好友康寄遥、惠春波在寺庙的原址兴办了菊林小学。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清末时有秀才王老先生在此设立私馆,寺对门的张凤翙,寺南参府巷的惠春波均在这里就学。两人过从甚密,并同年考中秀才。张任陕西都督时,为追念启蒙之所,并为街坊儿童就学方便,提出资金并拨付零散街房及旧寺庙,经惠春波筹建。在旧庙址兴建,并劝寺南贺家将祠堂三间捐献,故这所学校对向张氏住所,南邻贺家,北依八家巷,西接高等学堂,南北阔约七间,纵达贺氏祠堂,约计十亩上下。折除庙堂,搬去偶像,临街修铁门一座,门额书有私立菊林学校金色校名。校门两旁铁栅栏为墙,以外可观校内。原大殿改为挑檐走廊,设有木梯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五间,两旁厢房作为灶房储藏室使用,贺氏祠堂为宿舍,空地为操场,一所新学校在旧庙遗址上诞生,坊上儿童均可免费入学,乡*们异口称赞张都督为坊上办了件大好事。菊林小学历经磨难,年被改称陕西省小学教育训练所附属菊林小学,年被中央**队占用,惠亲往天水行营见程潜主任交涉,才使部队迁出,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到年时日本飞机轰炸频繁,西安各中学多迁外地,外县来省就学投考困难。惠春波遂与张凤翙商讨在菊林小学基础上筹办中学,遂约请西安名流刘治洲、宋联奎、寇遐、康寄遥、马凌甫、席梧轩、惠甘亭等先生组成私立菊林中学董事会,公推张凤翙为董事长,惠春波为校长。张凤翙还将其饮马池巷北口私人莲池约计二亩捐赠作为操场。
说起菊林中学,我的老师画家张义潜先生曾在此校上过初中。张义潜先生青年成名,声名显赫,他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创作的《古城会》《李闯王》《林则徐虎门销烟》《我们的刘志丹》;70、80年代创作的《刘志丹东征》《京郊之战》《华佗行诊图》《总理与齐白石》《重任在肩》《丝绸之路起长安》《杨玉环奉诏温泉宫》等绘画艺术作品,就享誉全国,其中不少作品获全国及省级奖,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他参与创立了西安美院国画系;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创办了西安艺苑美术学校,这是解放后全国第一所私立学校。在石鲁、赵望云之后的长安画派,张义潜是其中独特而出类拔萃的一位大家。
宋联奎是张凤翙好友,是清末举人,生于西安,曾任直隶知州、忠州知州、四川资州知府、云南楚雄知府等,直至民国总统府谘议。年5月应张凤翙电邀回西安,任护理陕西民*长、陕西巡按使。
我西安市二十七中校友、书画篆刻家丁伯令就出生在菊花园。他的父亲丁立胜,民国年间曾在菊花园一税务机关供职,上司是宋联奎的儿子名宋寿昌。丁伯令听他父亲说:宋联奎在菊花园居住过,也在菊花园建有花园。宋联奎后来为当年西安有名望的社会贤达,年被聘为陕西通志馆馆长,主持《续修陕西通志稿》,同时主编《关中丛书》。宋联奎字聚五,亦作菊坞,晚号菊叟。字号皆有“菊”,不知与菊花园有什么渊源?
年西安市教育局接办了菊林中学,易名为西安市第一初级中学。虽为初级中学,但在西安排第一,还是不简单的。年改为西安市二十一中。
校外还有教工宿舍,地址在《陕西日报》西边的八家巷。年下放碑林区教育科。年起在全市统考中,先后连续三年名列榜首。成绩如此出众,当为二十一中学最辉煌时期。有名为时雨天者写文章回忆: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校学生灶办得好,有点名气,厨师叫王景德。学生说:“二十一中王师的饭,吃咧添劲好好干。”
另外,在“瓜菜代”年月里,年秋季学校与西安城墙环城管理处交涉,把环城林带靠城门的一段荒草地由学校负责清理,于林间空隙地种麦,翌年大约收了三千多斤,嗣后用这些粮食给师生活动进行补贴,又作为开办农场之用。这些举措,让我这个从“三年自然灾害”“瓜菜代”年代过来的人,心里特别敬服,太有创意啦!当年的二十一中师生也太有福气啦!
后市二十一中又改为西安市旅游职业中专。年前后旅游职业中专原校长、散文作家周俊安曾邀请我去过该学校,进行文学创作交流。
张凤翙(—)字翔初,清末秀才,原籍河南沁阳县。清光绪七年()生于陕西西安府咸宁县(今属西安市)。武昌起义后,他与钱鼎、张钫等发动西安起义,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年陕西**府成立,一致推选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大统领,亲赴战场督导指挥。
张凤翙是民国陕西第一任都督。他的历史功勋是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于10月22日成功发动西安起义,使陕西成为武昌首义后打响第二枪的省份。
张凤翙先生书法造诣很高,西安四城西门门额的落款就是他题的。张先生文才也不低,一次在祝绍周宴客时受邀讲话,他说:“古来讲爱的人多,墨子讲兼爱,孔子讲泛爱,董仲舒讲仁爱,孙中山讲博爱。爱字在心中间,心不公平则*不通。”听后让人感悟颇深,张先生真乃心存大爱之人。张凤翙先生在教育上另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民国初期创设西北大学。他说:“武昌起义,秦中继起,甘新僻远,亦举义旗,比较东南,未遑多让。自统一*府成立之而后,服务中央*府者,西鄙之人,乃落落如晨星,非勇于破坏,不解于建设,人才难得,无可如何,不得不诿卸于东南诸贤,使之独任其难巨。国民责任之谓何?无以对国家,尤无以对东南各省,积渐恧而为奋勉,求根本之解决,固之有西北大学之发生。”我非常欣赏他为西北大学学报《学丛》创刊号题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表明他对西北大学培植西北建设人才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年当我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时,深感有一种责任在肩的沉重。咱虽是一介书生,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呀!
年10月11日,西北大学建校周年来临之际,西大创始人张凤翙的塑像,在西北大学长安新校区落成并揭幕。
历史上的张凤翙也有做错事的阴暗一面。我抱着不为“圣人”隐的宗旨,再说张也不是什么圣人,顶多也就是个影响深远的大人物。我把这些都写上,才符合历史真实,才对得起我的良心。那就是:张凤翙在二次革命期间,支持袁世凯,声讨孙中山、*兴等人,并枪杀了邹子良、马开臣两位先贤。”
二
菊林中学任校长的惠春波也曾住在参府巷17号(后改为菊花园39号)。他与张凤翙是同年同月生,又是同学、挚友,长安县引驾迥镇(现在长安区引镇)人。辛亥革命,他们同时参加西安起义,惠春波任混成旅旅长,以后还任过当时*府的警察厅厅长、财*厅厅长等职。
他与张凤翙并肩战斗,同进同退。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次日猛攻满城时,惠春波就亲临前线参与战斗。接着清廷急令前陕甘总督升允任陕西巡抚兼管*务,调集甘*进攻陕西,连陷邠州、长武,凤翔、乾县、岐山,民*兵马大都督张云山率部堵截,张凤翙亲赴一线指挥,委惠春波为标统,同往乾州投入激烈战斗。惠春波身先士卒,身负重伤,由马弁高鹏飞背下战场。惠之英勇,甘冒枪林弹雨,不惜流血牺牲之气慨,给前线战士以极大鼓舞。当时《三秦英雄复汉歌》唱本中有:“大统领带队伍西路巡变,惠春波作先锋一马当先。”西路亦有民谣说:“要得甘*殁,除非惠春波。”
袁世凯复辟,张凤翙被解除职务,惠春波也丢官回家。年“二虎守长安”大兵压境之危难时刻,惠春波曾受命冒死出城,与*阀刘镇华谈判,大义凛然。他们俩都酷爱秦腔,于梁家牌楼山西会馆创办了西安较早的秦腔剧团榛苓社,培养扶持了一批优秀的秦腔演员,如秦腔正宗李正敏以及何振中、沈和中、颜春苓等。
惠春波先生有一句名言:“像痛恨自己长了尾巴一样痛恨自己的过去。”其中“长了尾巴”,一是指回归到动物;二是指清代让男人在后脑勺留下一根像尾巴的小辫子的丑陋形象。
惠春波先生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惠钲。惠钲的儿子叫惠栋,随母亲姓,是西影厂的年轻导演。我有幸参加他为太白山风景区拍摄的一部电视片的评审会,一见如故,成了朋友。说到他的爷爷,他给我介绍了他母亲写的回忆文章。
说起当年的惠府,亦称惠公馆,与张府齐名,属于菊花园的最亮眼的两大豪宅。后门在社学巷,毗邻西北大学堂(今西安高级中学)的操场。惠钲文中说:“我家的房子与张伯(张凤翙)的房子同年修建,用了三年时间竣工,我母亲告诉我,房子地基全是用焦炭打的。最大的一院称为正院,占地三亩六分,这个院子坐西向东,有五间宽的三进房子,第一进门房两边是一坡厦房,南北各三间,房前有青石条的台阶。过厅算第二进,后有戏亭,为玄顶木雕结构,做工十分精细,是为家中红、白喜事唱堂会所用。中院为两边各三间的厦房及上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檩条、椽子、楼板全用的是红松木。后院为厨房及群房(佣人住的房子),靠后的是厕所。在上房的南边有一个圆拱门,门外是花园,园中四周都是平房,南边三间位置较高,称为花亭,用以赏花,园中除栽种四季花卉外,还有海棠树、枣树、柳树、桃树等,园中还有水井,以备浇花木用。花园约有一亩地,当时我学骑自行车,就是在我家的花园中练习学会的。后门开在花园的后边,直通社学巷。在民国初年,这样的院落可谓是豪宅。我的父亲一生从*、从*、从教、爱好秦腔,是一个乐观、孝顺、不计名利的人。年,这所院子交给了当时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作为办公地址。‘文革’后,院落被拆除,建为家属院。”
惠栋的父亲,惠春波的女婿史美强先生,曾任陕西省京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与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多次合作。惠栋收藏有一张年北京文化部主办的“全节目单。节目单上印着京剧《延安*民》由史美强执笔、国现代京剧观摩演出大会”陕西京剧院演出的《延安*民》任执行导演,总导演是尚小云。
史美强先生年生,上海市人。13岁登台,16岁习文武老生。年任南通市京剧团团长。年转入陕西省京剧团。曾创作大型现代戏《风雪桥山》《红色风暴》等,改编古典剧《冲霄楼》《水泊梁山》《劫皇纲》《血海仇》《张飞敬贤》《魏徵三谏》等。年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导演二等奖;改编、导演《张飞敬贤》并拍成电视片,参加全国戏曲电视片大奖赛荣获“长城杯”。
作为陕西京剧界这样一位精英人物,却在“文革”中与尚小云先生一起挨批斗,腰被打断,受到残酷迫害。年代初,在史美强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写下了三千余字的《京剧脸谱》脚本,亲自策划、亲自撰稿、亲自表演、亲自解说,终于完成了《京剧脸谱》计算机多媒体库和录像带的大制作。
惠栋的舅舅岳钰,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们一次相聚时,说起菊花园,也说到他大姐叫惠钲,惠春波的女儿。真正是有缘来相会,让我感觉西安这么大,也这么小。
始建于年的大华纱厂是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机器纺织企业,是西安民族工业的代表。石凤翔在当时的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支持下,来陕筹建。石凤翔等8人把筹建处就设在菊花园参府巷17号的惠公馆。年12月23日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与石凤翔的女儿石静宜结婚,曾是当年轰动西安的第一号新闻。
惠春波在参府巷17号,后改为菊花园39号的惠公馆又成了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办公地址,当年任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是曾任国民革命*38**长孙蔚如,抗战期间他所领导的第四集团*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孙蔚如任华中区暨武汉战区受降主官。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清道光年间*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五世孙王菊人。想着这些民族精英们都汇聚到菊花园就为这条老街骄傲。值得一说的民革省委常委中还有民主人士王捷三,年曾邀请鲁迅先生赴西北大学讲课,还受聘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年3月任陕西省*府委员、教育厅厅长,以至任过李宗仁北平行辕*务处处长。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到西安市文史研究馆工作,著有《苏联见闻录》《唐代诗人与长安》《中国哲学史稿》《乙亥杂诗》等。当年市文史研究馆馆址在四皓庄,“文革”后被撤消。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文革”后年恢复时,馆址就设在菊花园29号(饮马池),后成了陕西省糖酒果品副食总公司地址。馆员中有陈泽秦、邱星、曲儒、鱼闻诗、项宗沛、张锦秋、陈之中、樊文江、刘文西、王翰章、李正峰,以及我熟悉并交往比较深的朋友、师长茹桂、王仲生、费秉勋、闻频、郭佑民、刘一、景德庆、侯声凯等影响一方的名家大腕,他们就经常出入菊花园29号的文史研究馆。
三
菊花园口有西安饭庄,大门朝东大街。这条街上餐饮饭馆还真不少。惠钲回忆当年街上有北京迁来的厚德福饭庄,是西安举办喜庆筵席的名店之一,招牌菜有铁锅蛋、烤鸭、金银丝卷。年公私合营兼并,招牌也消失了。
菊花园里厚德福饭庄,在民国年间可是西安有名的饭馆,年开业,店址起初在菊花园北口,解放后市饮食公司驻址。年从北头搬到南头路西。经理陈景裕,代理人是胡瑞亭。这个陈景裕可是餐饮界了不得的人物,清末时宫中厨师。他还是民国初年北京厚德福的创办人,西安是他的分店,他是以总店经理的身份兼西安经理的,北京总店生意兴隆,他两头难兼顾,自然西安有他的最信任能独当面的代理人。两边都是专办喜庆筵席,而西安厚德福饭庄也是颇具规模,能容人同时进餐。年还在饮马池办了一家分店,为北京风味,而店里贵重的山珍海味,都是由北京总店统一代购发运西安的,保证食材的质量,饭菜风味更是赢得西安顾客喜爱,饭庄自然声誉日隆。但到年北京总店通知西安厚德福停业,给遣散职工每人一袋半面粉。
另外,菊花园南边顶头有一家四合院模式的牛羊肉泡馍馆,不仅味道好,铺面也很有意思,不像一般的餐馆。文革前,尚小云居住在菊花园时,曾在这里请过客。
最有特色的是菊花园临东大街口民国年间有一家做私房菜的,私房菜即开在自己住宅的“家庭餐室”。旧书《长安一月》有记载:“说女主人也是个作家,颇有著作,更是烹调妙手……。走到那里,原来就在菊花园出口不远:小小一间门面,装潢得颇为雅致,入门一个布帘,进去便是坐客,靠墙放了四张桌子,只可三面坐人,靠后中间一张圆桌,倘能宣告客满,至多也不过坐二十来人。这时电灯尚未来火,里面点着几盏清油灯,一位绅士阶级的老人,独据一桌,面前放着两个小盘,在那里自斟自饮;圆桌后面又是一个小套间,斜靠西窗放着一张写字台,东墙放着两张靠椅,一张茶几,挂几幅条屏,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伏案低头,不知写些什么。当我们进去的一刹那,身觉此间真是幽静异常,迥异一般酒肆。”
想着民国时西安也有这等所在,够时尚雅致,也够有味的。我的同事王民权著文评价:“餐室的名称,餐室的位置,餐室的门面与布局,餐室主人的身份、热情及整个餐室的文化品位,见诸笔端,清清楚楚、历历可感,宛然一幅温馨宜人的家的立体图画,一个标准的私房菜馆活脱脱地展现在你我的面前。”
菊花园临东大街口的西边是《陕西日报》印刷厂,西安市邮*局报刊发行科在这里,当年是邮局报刊发行跟着*报走,报印好后,从《陕西日报》印刷车间与发行科一墙之隔的墙上打个洞用传送带送过来,装邮车运走,减少发行环节。我五姨曾在这里上班。所以我经常来看望我姨,主要找她买邮票。
我五姨的大儿子刘亚非年就是由菊林中学改成的西安市二十一中高中毕业的,和市邮*局报刊发行科是斜对门。西安市集邮协会的副秘书长、书法家苏克聚年轻时就在这里当邮车发车员。我曾给他写过一篇评论文章《苏克聚的书艺之境》,还获了个二等奖。记得听他们说:当年一个拾荒老人在印刷厂里拾废报纸,还拣拾锅炉中烧剩煤核,引发大火,把陕报印刷厂重要的一台印报机烧坏了。
市二十一中南紧邻一向东的小巷子叫饮马池,窄窄的巷子往里走,路边多是居民院落,偶然会出现一两家窄仄的老式小门脸。饮马池东南接马厂子。相邻两个有“马”的巷子,明清时候的京兆驿,是西安府的总站。据明万历《陕西通志》卷首陕西省城图所绘,京兆驿位于府城东南咸宁县署之西,即现在的菊花园、饮马池一带。有一块饮马的石槽,曾保留在西安市八中校园内,用作洗手水池。
当年《陕西日报》正门朝东大街,“文革”中西北大学等大学造反派进驻陕报夺权,接着《陕西日报》*管,这些红卫兵、造反派被赶出陕报,当时我正好路过菊花园口《陕西日报》印刷厂,赶上看热闹。这是年唯一看到红卫兵遭遇狼狈和尴尬。一次和当时被赶出的一位老西大作家朋友谈起此事,他说他是亲历者,主要是陕报印厂工人夹道欢送他们,说是欢送,也是驱逐,扔向他们的是土疙瘩、碎石子、烂条帚,谩骂声中加拳打脚踢,最恶心的是朝他们脸上身上吐的口水。哈哈!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才不怕什么毛泽东的红卫兵呢?!当年曾说这是“好人打好人——误会”,但“文革”中“误会”何其多矣!
四
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曾住菊花园,他年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及陕西各界人士的多次盛情邀请,决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设事业,带领家人和剧团赴陕,移居西安。陕西省*府拨出地处菊花园内的一套公馆,作为尚小云的安家之所。年9月16日西安电影制片厂开拍影片《尚小云先生舞台艺术》。
一到西安,尚先生就将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画合计68件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可见他对陕西的挚爱之心。他先后任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年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年受聘于陕西省京剧院,担任该院首任院长(当时陕京是全国五大京剧团体之一)。
当时尚小云先生任艺术总指导的陕西省戏曲学校,就离尚先生居所不远。贾自立在《菊花园曾有过戏曲的春天》一文中回忆:“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原陕西省戏曲学校工作,住在当时戏校武功教练、人称“神腿”杨杰的宿舍隔壁。年,尚小云先生为支援西北来戏校任教。尚老来陕后,省戏校将一个小院的一套公馆分配给尚老居住。公馆对面有四间平房,是我办公室所在地,所以我每天都能见到尚老。那时,戏校初建,只有同州梆子班和京剧班。梅兰芳先生率团来西安演出时,曾亲自到戏校给学生指导,这一举动当时在文艺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尚老举家来西安入住戏校后,戏校更是红火。”
周百穗在他回忆文章《我的师父尚小云》描写了年尚小云在菊花园的家的情景:“一进客厅我就怔住了,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当时看到的最雅致、最精美的房间:客厅的正壁上,悬挂着一排放得很大的剧照,其中有《梁红玉》《王昭君》《乾坤福寿镜》《摩登佳人》等,这肯定是尚先生的剧照。……剧照照得精彩传神。配上精致的雕花镜框,使每一个进入客厅的人便能立即感受到一种浓烈的艺术氛围。客厅四周的红木雕花家具及古董架上,摆着许多玉雕、木雕、石雕的工艺品。整个房间的陈设布置,不但使人感到一种华贵,同时更使人感到主人家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及鉴赏水平。”
可是,万恶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尚小云先生被陕西省京剧院的造反派以“旧戏霸”“反动学术权威”“封、资、修黑尖子”等*治帽子关进“牛棚”,接着被抄家,从菊花园居所被扫地出门。李伶伶著的《尚小云全传》记载有:“那一天,造反派们冲进菊花园,以其特有的居高临下命令的口气,不容分说让尚小云交出所有房门的钥匙。尚小云交出钥匙,意味着他和夫人被扫地出门。除了他们身上的衣服,寸草片瓦也没有带出来——什么都不准带。然后,他被四个粗壮大汉分别拽着四肢,像扔一件不怕摔坏的货物一样,扔到一辆卡车上,拉出去游街示众。”
看到这里我就想,陕西省京剧院的造反派中,难道没有尚先生的学生,如此野蛮法西斯,真正是叫“你死我活阶级斗争”的妖旗一搧,就都一个个丧失人性,而兽性暴发,那可是面对一位66岁的老汉呀!
但尚先生虽然在西安遭受各种残酷的折磨迫害,仍声称“生为西安人,死为西安*”,不在北京治病,坚持回西安,于年4月19日,农历丙辰年三月二十日逝世于粉巷医院,享年76岁。
这一切都让人悲愤万端,一代京剧大师,明星级的艺术家就这样陨落在这个令他伤心令他痛苦的西安,而他却至死都深爱着西安。想着他在西安17年,实际只工作了7年,“文革”后期唱不成戏,在京剧院打扫卫生,儿子尚长荣演《智取威虎山》,看老人家在后台打扫卫,其心情何等之悲愤!至今一些老西安的京剧票友都能记得,尚小云先生在西安城墙下的环城林带练过嗓子。
再就是想着他把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画合计66件全捐献给了国家,其中有八大山人条幅,石涛册页,唐寅荷花,徐渭鹅图,还有倪元璐、董其昌、金圣叹、海瑞、史可法、杨继盛、戚继光、郑板桥、金农,*慎以及齐白石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小云夫人王蕊芳说:“只有尚小云他可真顾前不顾后呀,把私产处理得干干净净,连一条后路都没留。到后来自己无容身之处,满目萧然。”
尚小云先生出生于北京,却说自己“生为西安人”,还要“死为西安*”,让人听了,怎能不泪飞如雨,悲痛欲绝呢?!
尚小云先生的三儿子尚长荣,年,随父迁到了西安,成为陕西省京剧团的演员,出生于年的尚长荣当年19岁,来西安参加陕西省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在新编传奇剧《山河泪》中,他饰演剧中主角熊廷弼。这时的尚长荣和父亲住在一起,在菊花园渡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出生于京剧世家的尚长荣,是当代中国戏剧界最负盛名的净角艺术家,被誉为中国京剧舞台上的“第一花脸”,三次荣获中国戏剧界梅花大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20世纪80年代,尚长荣担任陕西省京剧团团长,随后调至上海。年他被选为第七届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了中国戏剧界的掌门人。
自年从北京来到西安,整整31年,尚长荣在菊花园与夫人高立骊经过5年相恋,于年结婚。高立骊说:“我和他(尚长荣)一样祖籍都在河北。我的父亲高智怡抗战时期来到西安,医院,解放前非常有名,解放后交给了国家,而他一直医院当院长。我家和他家是世交,我父亲算是他父亲的保健医生吧,在家里的牵线搭桥下,我俩就开始谈恋爱了。”
上世纪50-70年代,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与儿子尚长荣创造了陕西京剧的辉煌时期。还有京剧老生泰斗马连良的祖籍就在扶风县,京剧供奉的梨园始祖是唐明皇,更是生活于西安。陕西的京剧资源太丰厚了,但如今却跌入低谷,陷入困境,让人扼腕。
五
我的一生最重要朋友之一的李天增就住在菊花园中间的26号,我们年在铜川市歌舞团共事。我后来加入他为组长的编导组任创作员,我们同宿舍5年,共同合作创作过五幕歌剧《冯玉萍》,一起下煤矿、下农村体验生活,一起去陕北延安学习采访,共同经历了文化革命那些波诡云谲的风云变幻,始终携手并肩,46年仍保持来往不断,确属殊异。因了李天增老兄,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20多年中,菊花园成了我每年都要去几回的老街巷。
我们的关系像他给我过年发短信说的:“臭味相投,香气自聚,长期以来,彼此潜移默化,相互影响。”说“相互影响”那是他谦虚。他是我亦师亦友的好老兄,典型的道德君子,宽厚待人,对我是事无巨细的关怀备至,从来都想着你,和他在一起总是如沐春风。我受他影响较深,长存感激之心,对他的帮助指导从不敢相忘。
李天增一直在陕西出版系统工作,曾参与创办未来出版社,任副总编。后任省出版局图书处处长、副厅级巡视员,并担任陕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和陕西省图书评论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上世纪90年代创办《书海》杂志,担任总编辑,还负责主编《陕西出版志》。到75岁时仍无法卸任,真正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由李天增推荐,我曾在年被聘为省出版局图书审读员、省图书评论学会大地文化丛书执行主编。
他的夫人刘怡老师是西安高中的教师,也是我最尊敬的大姐。尤其是她对婆婆的孝敬,在巷子里有口皆碑。记得年代末我去天增兄家,李伯母给我说过,她有病住院时,刘老师在旁日夜伺候,闹得医生和同病房的人对老太太夸赞她:“您女儿真好!”李伯母没解释,给我说,她一辈子就俩儿子,媳妇就是女儿。当年他们家曾被评为“五好家庭”,这事让我感动至今。
刘怡老师是高干子女,父母皆是从延安下来的、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父亲刘保德年参加山西决死队第二纵队,曾任晋绥奔流剧团团长、吕梁*区*治部文工团团长。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上世纪50年代创作过电影《古刹钟声》,导演过《永恒的友谊》《*歌嘹亮》等电影,年和崔嵬、陈怀皑联合执导过《天山上的红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我第一次看拍电影就是年与天增兄一起在西影摄影棚看刘叔叔拍反映西藏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奥金玛》。
天增兄他家对门还住过一位民国时期的著名戏剧家王绍猷。王绍猷先生研究秦腔学历史卓有成就,很为李天增夫妇推崇,嘱我一定写上一笔。
秦腔虽被尊为梆子戏的鼻祖,但史籍文献中却鲜有记载和论述。正是王绍猷先生,为考证挖掘秦腔的源流,历史沿革,以及音乐、唱腔、板眼、乐器、演员等,几十年孤诣探索,殚精竭虑。追根溯源,费尽心血,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他著的《秦腔记闻》说:“秦腔发源颇古,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秦国以来,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辚驷铁,遗响犹存。吴季札听秦风,曰‘此之谓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李斯谓‘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声也。’”又说:“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尚可为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之价值。”陕西十大怪中有:“唱戏吼起来”,如此唱法正是《秦腔记闻》描写秦腔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吼声发自肺腑,悲壮肃杀,如*河奔腾,如华山雄伟,如*土地深厚。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秦腔记闻》描写秦腔的音乐特点是“大锣大鼓,宫商杂糅,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之故有风格也,亦乱弹所成立之要素也”。易俗社老社长李约祉先生为该书写了序,在序中说:“余捧读一过,如获至宝,叹日:有此贡献,今而后吾秦人可无愧于剧界矣,吾易俗社可谓尽其责矣!”
王绍猷(—),名建勋。陕西富平人,著名秦腔剧作家、理论家。辛亥革命前毕业于陕西巡警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讨袁护国和护法运动。年退出*界回陕,入易俗社从事秦腔编剧及研究工作,还先后任易俗社总务主任和剧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年5月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即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和编创工作。他重新修订创作于年的《秦腔记闻》;他修改的《周仁回府》剧本,由任哲中演出,盛况空前。年,王被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年病逝,享年88岁。
年菊花园出土元代铜印窖藏。有汉唐宋西夏金元各代官印、私印十余方,质地分别为铜金石。汉印有“司徒中士张尚”“后将*假司马”印,唐印有“陕虢防御虞侯朱记”“安抚副使之印”“行*护所印”“都提控印”,西夏印有“首领”印,元印有“京兆录事司”等。
现在的西安菊花园名字还在,但他曾经拥有的人文历史却在不断稀释、残缺和被割裂,让人*归无所。你能知道陕西辛亥革命元老张凤翙,可能不知同是辛亥革命元老的惠春波,更不知道尚小云也曾住在这里。西安是历史名城,她就活在历史里,人们来西安就是要追寻这些踪迹,而城市的经络、布局、静脉动脉,以及所有的毛细血管,都隐匿在这些老街道的神经末稍中,因之老街道记忆,肯定是城市记忆最重要、最深邃的部分。
年6月第一稿
年2月修订稿
西安旧景陶浒绘
朱文杰:年生于西安,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
老西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