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扶风微传媒"免费订阅
待客今昔(散文)
文/刘新科
快过年了,相互走动,彼此待客,是春节期间农村少不了的一道传统乡俗。于是不由得想起过去在老家,父母待客的一些情景。抚今追昔,真是不胜感慨啊!毋庸置疑,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很好客。春秋时代,孔子就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战国时,财大气粗、野心勃勃的孟尚君等人,门下更是养着“客人”无数……然而中国人绝不停留在“乐”的情感表现上,而是很注重“乐”之后的待客的行动表现。感谢命运给了我从农村到城市的生命历程,久居都市都40多年了。在我无数次做客和待客的体验中,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待客之道,无论是哪一级别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与设宴招待,与“吃喝”二字分不开。我觉得,这似乎与我们这个民族历朝历代和族内个体,老缺吃少穿的苦难经历和“民以食为天”的祖训、生物本能有关。小时候在关中农村老家,有客人远道而来,叩开家门,一路进来,那是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事情。客人一来,父母会马上会终止既定的循环往复的家常饭菜,总会想方设法做些好吃的,让我们陪着客人美美地吃它一顿。以后参加工作,在单位上班,有时也被下派到农村做“驻队干部”,被派到群众家里边吃“派饭”,那更叫人感动,记得是在杏林、*埔、午井驻队时,一般早上是油饼、鸡蛋,中午是臊子面,晚上是凉粉、面筋……即使家境再贫寒,也要给客人改善一下。搞得人实在不好意思,只好在群众会上表态,让乡亲们别太客气,你平时吃啥,就给我们吃啥吧。可见当时、当地民风之醇厚、热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远没有今天这么富足,群众普遍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平日里,父母为全家人一日三餐,忙忙碌碌,费尽了心思;那客人一来就更忙了。客人在堂屋坐定后,母亲必然把父亲叫到灶间,唉声叹气地讨论好大一会。当时的家境,不是父母不好客,而是家中实在没有什么新奇之食物待客。得罪一个客人,让客人失望地回家,以致今后不再踏进家门,那该是多么不幸而又令人尴尬的事情啊……然而,这一切,在我们家,绝不会让客人看出来的。客人没坐一会儿,母亲就会端出一碗当时稀罕的白面条或一碗荷包鸡蛋之类的点心来,生怕辱没了这“好客”的门风。在扶风老家的农村里,没有端杯开水出来待客的传统。客人真的渴了,母亲便会沏壶茶,先让客人饮用。即使过路的生人口渴了,也要领到厨房,从水缸中舀一瓢水让其喝喝的(哪像现在,防生人,如同防贼一般)因为那是从山崖下、小溪里流出来的,包容了这方水土的一切情感,再说,“人好水也甜”嘛!但凡客人吃点心或喝凉水的间隙,家中还有腊肉,父亲就会扬起竹竿,从屋梁上撑下来。逢上荒年,什么好吃的也没有时,还得东家、西家,借面、借鸡蛋,不管怎样,总会让客人有顿好吃的。其实,那时所谓好吃的不过是在青菜、萝卜之外,多出一碗肉或鸡蛋而已。有时没有那么多肉来炒一碗,就把肉或鸡蛋单独埋进客人的饭碗底下。不管是摆在桌子中间还是埋进客人的碗底,总是既要让客人吃好,又要吃得心安理得。 后来我进城工作,并且也成为了一家之主,再后来竟成了“教授、博导”之类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我照样盼望家中来客,这当然不是像儿时那样,为盼一顿好吃的。因为人毕竟不是草原上牧放的马群,特别是在这都市的“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亲友关系,也越来越淡化;人们更渴望交流,更渴望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只是这时待客,绝不是桌子中间一碗肉所能表述的啦。客人一来,得马上奔走菜场,然后回来,同妻一道,昏天黑地忙乎好半天。尽管搜肠刮肚摆弄出一大桌菜,端起酒杯敬酒时,还是诚惶诚恐的,唯恐让客人不满意,嫌我们不大方,太小气,少礼数。这可是当今都市满脑子“自我”,把城乡差距分得一清二楚的“白领丽人”和青年男女们,怎么也无法理解的地方!是不是某地方的民风或某家的家风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我有些糊涂。
作者简介
刘新科,生于年,扶风县天度镇章村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往期部分作品回顾
◆儿时过年习俗的回忆◆七星河赋◆万阳村赋◆深切缅怀高公真民恩师◆长命寺赋◆马援赋◆绛帐传薪赋◆贤山寺赋◆柳店烟飞赋◆扶风“一口香”赋◆飞凤山赋◆怀念我的几位小学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