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建安风匠心岐山冯清利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建安风匠心岐山冯清利
TUhjnbcbe - 2021/3/14 13:23:00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匠心岐山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怀着景仰之心,我来到了炎帝生息之地、华夏生根之地、周朝肈基之地、周礼启源之地的岐山。

入夜,一踏入岐山的土地,我便被浓浓的文史气息包裹,步步文化元素,处处历史遗存。

走进凤鸣国际酒店,迎面悬挂着“凤鸣朝阳”“宝塔凌云”等岐山八景图。客房里摆放着一套岐山县*协编辑的、涵盖周文化各方面内容的《周文化丛书》,青铜甲骨、周礼周易、姓氏典故、三公三王,每一卷都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周礼卷》涵盖了周礼的起源与形成、构成与功用、主要礼仪与乐等内容。尤其是对少仪、冠礼等25种周礼进行了详尽介绍。

读至夜深,仍不忍释卷。来到岐山,那就先补一补周礼的知识。

记住了礼的类型。按照人的身份地位及礼的社会功能,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礼及嘉礼五大类,其礼仪、礼制和伦理道德体系经儒家弘扬成为全社会推崇的典范。

掩卷入梦,思接千载。梦回青铜器之乡,梦回甲骨文之乡……

岐山,谢谢你的见面礼!

不忍虚度了在岐山的时光,我早早地融入到了晨光中。

礼乐广场上一面长长的白色照壁吸引了我。正面是一组身着古服的女子演奏编钟、随着乐曲翩翩起舞的雕刻,背面是文采斐然、词丰意厚的《岐山赋》。文中有言:人文岐山,其史何悠?礼乐岐山,其俗何淳?灵秀岐山,其地何美?丰饶岐山,其物何阜?盛世岐山,其变何巨?

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对岐山的无限钟爱。

如此的熟稔,如此的情怀,恐只有岐山人能为之。

百度上一搜,果然。作者孟建国出生于岐山,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曾任省*府副秘书长。

无疑,他是岐山人的骄傲。

广场中央高耸一石柱。底座上雕刻着周公制礼、礼别尊尊、梦见周公、乐和亲等浮雕,让人浮想联翩。周文化以故事的形式形象地向我走来。

岐山人是细腻的,他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展示文化的机会。

走上大街,礼乐路、召公路、文王路、凤仪路等一个个路名,让你感受到他们在道路命名时明确的文化推介理念。

岐山人深受文化影响的痕迹无处不在。岐山县中心小学外,专门设置了一、二、三年级接送点。马路上的六个醒目大字“放学绿色通道”,让我感到新颖和温暖。

一个城市为小学生专门开辟这样的道路,之前很少看到。

暖风拂今日,尚礼在关中。礼乐不仅在广场上、在道路上,也在岐山人的心中。

孔子曾主张,人在一生中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一天的相处,我们感到,亲自为我们作讲解的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周文化景区管委会主任杨慧敏,做到了这“三敬”。

老杨主持改造建设的刘家原村,曾是召公的采邑之地,也是廉*之祖地、清风之源头。召公因问*阡陌、爱民如子、劳己不劳民、为公不为私,被千代歌颂、万人敬仰。

道路两侧安装着个性化定制的变体“召”字路灯,灯的底座上印有醒目的“甘棠遗爱”四个字,它既是刘家原村的特色符号,也是小村庄扬名四方的灵*。围绕村庄,规划者依次布局了亲民花田、廉*花田、海棠花田、同心花田、阳光花田、爱民药田和富民药田。文化如浓郁的花香,也是有味道的。花儿艳艳,香了游客,富了村民,安了民心。文化建设与富民产业得到了有机衔接。

站在“中华第一树”下,我想到了无私无畏;仰望慈禧手书的“甘棠遗爱”匾额,我想到了有爱有仁。

正可谓千年清气留于此,一曲甘棠唱到今。

廉*干部教育基地即将完工。在“甘棠咏诵”文字介绍部分,有一段叙述:“召公廉*思想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历经沧桑却依然熠熠生辉,为历代统治者指明道路,被文人士子、官商庶民所传颂,所敬仰。”有人用钢笔将“所传颂”后的“逗号”改为了“分号”。每一块展板上都有人改动的痕迹。

听介绍说,他们留出了一个月时间,让来此参观的人,对展板上的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即便是一个标点符号。

为的是精益求精,为的是不留遗憾。

岐山已令我们刮目相看。在周公庙,老杨的博学多识、对周文化研究的痴迷执着,更令我们折服。

老杨是岐山人,当年读完陕西师大历史系后,就一头扎进先秦史的研究,还带过研究生。他拒绝了外地的高薪聘请,一门心思、专注专业在家乡做着与周文化有关的事。除了行*职务,他还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诗经与岐山》《解读周公》等书。

在“飘风自南”匾额下,我又获得了不少新知。岐山地区与《诗经》联系密切。《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岐山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王官采诗教诗,诗成为各种礼乐教化的特定形式,收入《诗经》中的婚恋诗、农事诗、宴饮诗、颂扬诗、怨刺诗是周文化的艺术反映。

与周公、召公有关的《大雅·卷阿》《召公·甘棠》等在岐山都有遗迹留存。“有卷名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些诗句记载了周王闲暇自得、在召公陪同下到卷阿尽情娱游的一次游历。鸣凤悠扬,百鸟相随;君臣和谐,盛况空前。

岐山民俗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诗经》中所见的礼俗文化遗存。周代有“俊余”礼仪,即先祭祖宗神灵,之后为君王大臣,最后是平民百姓。

午餐少不了吃岐山的臊子面,边吃面边听老杨讲故事。

传说年前,渭水中有一蛟龙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一日,周文王率部而至,令将士将其射杀。蛟龙肉味道鲜美,食之可延年益寿,遂将蛟龙剁成小块,做成臊子浇汤面。因蛟龙肉有限,大家吃完后,将汤倒回锅里,再下面条,依次循环,更多人吃到了蛟龙肉。久而久之,西周以臊子面慰劳将士,欢庆胜利。后以猪肉代之。

《诗经》是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岐山人深知这个文化品牌的价值!

岐山人好福气!祖先把一件件宝贝都留给了他们,他们也真用心去呵护了……

艺痴者技必良。每到一处,老杨都如数家珍,引以为豪。每个景点,都是他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岐山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大有作为的平台,岐山也更需要像他这样的专家学者匠心独运、追求卓越。

为搭建直观了解周礼文化内涵的互动体验平台,依据年发掘于宝鸡市扶风县的西周中期建筑墓址,他组织复原建设了周公殿,生动展示了周公会客及生活场景;依据年发掘于扶风县西周晚期建筑基址格局,他又复原了周礼堂,形象呈现了西周时期礼乐授习的场景。

建设中国周原景区,是老杨的一个梦想和鸿篇巨制。最终该项目被确立为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之首。目前,将周文化集中创新演绎的周原景区,已成为国内首家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周文化展示体验旅游核心目的地。周城、周公湖、周公庙、凤凰山四大板块相得益彰,活了一方城,清了一湖水,火了一座庙,靓了一架山。

“五一”以来,景区内又推出了独具周礼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演出《*方之战》,每天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他的推动下,岐山县文化传播活动不断创新、如火如荼。先后开展了“印象周原,写意岐山”暨著名画家画岐山油画写生活动、“甘棠遗爱树廉风”楹联大赛等活动,设立了周原艺术家创作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召亭和周公庙廉*教育基地。

从岐山归来,得到一个新的信息,老杨积极筹划、力主拍摄的岐山文化题材电影《寻根周原》已开机。

这是岐山人的又一匠心之作。

以周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将通过银幕荧屏熏陶影响更多的华夏儿女。“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岐山,以其对文化的超常重视,必将名扬四海、誉满八方……

廉风扬渭水,德雨润岐山。文化岐山,天远地久;匠心岐山,山高水长。遂又想到岐山籍作者孟建国《岐山赋》里的佳句:

周文化春风浩荡兮,万古清高;

五丈原秋雨明媚兮,千载朗润。

西岐故地山河峥嵘兮,云蒸霞蔚;

凤凰展翅高歌长鸣兮,再铸辉煌!

作者

诵者

冯清利冯清利,宜阳县文联主席,洛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牡丹》、《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洛阳日报》、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刊等。白云丽

白云丽,宜阳青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阳县广播电视局播音员,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二十余年,有语言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电视播音和舞台经验。目前任圆梦普通话培训中心老师。

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安风匠心岐山冯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