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走近关学八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走近关学八
TUhjnbcbe - 2021/3/3 16:05:00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1告别卢、赵二位先生,回到宾馆,细看《北宋大儒张载》,对其中的一段叙述很感兴趣。书中写道——宋仁宗皇祐二年,张载来到了终南山下的楼观台,这里,风景旖旎,翠竹成林,庙宇林立,香烟袅袅,是远近闻名的道教圣地。在楼观台,张载认真通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对老子关于阴阳二气的论述和天、地、人、道的伦常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后来建立“气本论”及丰富完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来,张载又上了太白山,眼前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冰川遗迹、盛开的高山杜鹃都不能令他心动,唯独只有那汹涌澎湃、飘忽不定的茫茫云海,让他心潮起伏,思绪翻滚。他静静地沐浴在被水汽弥漫的云雾中,深深地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用心体味大自然的神韵。后来他发现:气流聚集,便可以看见云的形状;气流消失,云的形状也随之消失。那么,水不也是经过太阳的蒸发变成气而消失在空气中吗?动物植物的遗体腐烂后,化成灰烬同样也会被大气吸收。以此类推,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它们都要在气的作用下完成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只有气生生不息,每时每刻都充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构成这个大才世界最基本的要素。这一发现,张载后来在他的《正蒙·乾称篇》中做了精辟的阐述和总结:“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此*神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舍氣,有象否?非象。有意否?”又道:“大率天之為德,虛而善應,其應非思慮聰明可求,故謂之神,老氏況諸谷以此。太虛者,氣之體。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其散無數,故神之應也無數。雖無窮,其實湛然;雖無數,其實一而已。陰陽之氣,散則萬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則混然,人不見其殊也。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者,其游*為變與?所變者對,聚散存亡為文,非如螢雀之化,指前後身而為說也。”2赵先生在书中还讲了一个张载“楼观台悟道”的故事。于是我就对楼观台有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从眉县赶到周至县城,再转车来到楼观台。到了眉县,太白山当然也想去,但太白山太高,一般都是夏天去攀登,而今已是深秋,就到这楼观台看看吧。据解说员介绍:楼观台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圣地,因其说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故名。这里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楼观台创始于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对皇室信道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传春秋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名说经台。晋惠帝曾广植林木,并迁民三百余户来此守护。唐朝臻盛,武德七年(),唐太祖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大加营造,唐玄宗时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宋朝以后屡次重修。清末时,宗圣宫已废毁,唯说经台(老子祠)保存完整,系明、清、近代所建,占地多平方米。楼观位于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浅山区。南依秦岭,千峰耸翠,犹如重重楼台相叠,山间绿树青竹,掩映着道家宫观,古称石楼山,翠竹环拥,林木葱郁。山前梁岗起伏,属于*土丘陵,楼观为核心景区,主体景观说经台,建在海拔米的山岗上。传说老子在此讲授过道德五千言。台北与扇形的土坎相连,面向如画的秦川渭水,宋代苏轼游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览秦川小。”沿说经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级而上,登山2.5公里,松林尽处,是海拔米的翠薇峰。峰巅有高炉,世传为老子炼丹炉,在炉旁的古庙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盘的阡陌道路,点缀着绿树如云的村落,烟岚横断,远接蓝天。自说经台向东南行,幽竹夹道。下闻溪水淙淙,水底砾石,晶莹剔亮,石间游鱼,忽来忽往,竹拂水面,清韵悠悠。忽闻隐约而来的轰轰咚咚声,犹如社火锣鼓。待人觉得面目润泽清爽时,忽见飞瀑,自山腰飘落河中,这是闻仙瀑布。再向上攀,进入竹海,脚下软绵绵的竹叶,伴着竹韵,沐着竹叶筛下的细碎阳光,登上海拔米的峰顶,见仰天池,南望千山万岭,苍苍莽莽,直接巴蜀。由说经台东行2.5公里,进入田峪,沿谷道南行,野花迷眼,奇树遮天,河水奔泻,天上行云,身边流水,赏心悦目。越魏晋古迹十老洞,过九焰乡*府驻地栗子坪,进入金林峡,夹岸陡壁,险滩急水。米峡区,步步有奇景。南行跨过铁索桥,入兴凤峡,路窄苔滑鸟鸣涧,山青水秀林静幽。再西行入野牛河,沿途号称“十里飞瀑”。前行如雷声贯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挂着丈把宽的瀑布,飞珠溅玉,落入绿盘似的潭水中。潭前是天然巨石相勾连的石门,仅容两人侧身而过,天险景奇。门洞前的悬崖绝壁上,有成千上万只飞燕,飞出飞入。前行2公里,河道突然直立,竖起6米高的陡崖,河水竟然在崖壁雕刻出婉蜒而下的光滑石槽,流水沿石槽飞泻而下,如游来银龙。再行即到龙潭,潭如满月,深宽各约30米,水面粼粼波光,水中莹莹墨绿。潭前是著名的龙潭飞瀑,瀑布从高20米、宽10米的半圆扇面悬崖上,平滑匀称地泻入潭中,溢出亮晶的泡沫。岸边曾是村民祭龙祈雨的平台。由金牛坪向东行15公里,登上海拔米的秦岭第二峰首阳山。据说,盛夏时,高山草甸上风涌绿浪,花如繁星。山顶的风化岩石,千姿百态,环绕着碧波荡漾的天池。旁有铁板庙、太白庙和万仙庙,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铁铜器及雕刻的石碑、石雕等。每年农历四月八庙会,正值杜鹃林万花怒放、游人络绎不绝。沿田峪河畔东南行,入四十里峡,这里原是陕南通往关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见古栈道遗迹。峡谷夹道,绝壁入云。从河水堆积的漫滩上,入峡5公里,峡愈窄,崖愈险,头顶一线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里峡被游人誉为似三峡,非三峡,胜过三峡。出峡谷,顶天立地,一面绝壁,耸立面前,人称一堵墙。前行入阎王沟口,两道瀑布相叠,各高20米,宽5米。自四十里峡南行,东达田涝沟,西到旺子沟溶洞群。田涝沟景观神秘而惊险,沿河畔逆行5公里,悬崖断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摇盘旋而上,有一宽展的平台,谓望乡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顷深潭,墨绿森然,冷气扑来,凉彻心骨,谓阴司潭。沿路东南而下,岩石陡峻惊人,古树枝柯横卧,藤条勾连悬挂,称为蛇蜕壳路。前行河床渐陡,水流湍急。沿路进入密林,左盘右旋而上,这段路被称为*推磨。上到山顶,一边是悬崖百丈,河水涛涛。一边是石牙石笋如林,犬牙交错。此段路被称为老鼠牙岔骨。前面绝壁环抱,一水中流,泻入潭中,号为阎王潭。楼观台风景名胜区山青水秀,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清新。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夏季清凉爽快,秋夏低温多雨,冬春干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宜于避暑。区内河水流量丰沛,清彻透亮,水质纯净,属重碳酸钠型。植被覆盖率85%,主要为次生林,次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3楼观台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人文景观也大有看头。从楼观台站下车,站的东北为唐代玉华观遗址。玉华观为唐睿宗第九女李持盈修道的别馆。开元十八年()诗人李白来观中,拜会玉真公主,驻此赋诗两首。玉真公主出宫入道处为延生观,在楼观台西约3.5公里就峪口,曾称玉真祠、升天台。李白《玉真仙人祠》云:“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飚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由玉华观遗址南行,绿竹丛中,白墙之内,古树参天,碑石肃立,宫殿台基,高大宽平。这是占地平方米的宗圣宫遗址。遗址内草楼观、三清殿、牌枋等文物历历在目,古银杏树已历两千余年,老树虬枝,生机勃勃。再南行余米,路东一方方竹林,深绿浅碧各相异,高低粗细殊不同,有余方。这是名竹荟萃的中国第二个竹类品种园。路西是园林花卉苗圃,品种繁多,仅月季就有近百种。在高大的梧桐树和湿地松身后,露出秦岭珍稀动物养殖场,房舍中大熊猫憨态可掬,金丝猴翻腾跳跃。经仙都饭店,入森林公园,宽阔的大道旁,修竹参差,枝叶婆娑,一片片的竹海绿浪,一层层地涌上山坡。向东入山门,上说经台,碑堂陈列着历代碑石,有唐代欧阳询秀劲恢宏的隶书,有宋代苏轼高古纵逸的题跋。台阶道旁有陕西著名古树青檀、皂角树、大榉树、榔榆数十株。路过灵官殿,登台顶,沿中轴线成排列着4个院落,有老子祠等古建筑间。说经台向东南上仰天池,向南上炼丹炉,向西为化女泉。再向西为大秦寺,是全国仅存的唐代基督教遗址。大秦寺出土有《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一说出土长安)。寺塔巍峨壮丽,寺西塔峪村,为唐代五郡城。东坡《五郡城》诗曰:“古观正依林麓断,居民来就水泉甘。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蚕。”苏自注,“观有明皇碑,言梦老子告以享国长久之意。”大秦寺有正殿3间,已改为佛寺。苏轼《大秦寺》诗云:“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来”。说经台(即老子祠),为楼观台中心建筑群,建于海拔米高岗上,相传老子曾于此讲经。始建于唐武德二年(),蒙古太宗八年()重修扩建。说经台万峰环拥,三面屏开,大川横展,周秦遗墟,汉唐故址,皆历历在指顾中,号地肺,即终南山第一福地。明清有修葺,面积.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山门、老山门、灵官殿、启玄殿、斗姥殿、救苦殿、后山门,中轴线两侧有配殿、厢房、碑厅,俱系明、清风格。中心殿堂为启玄殿。另有唐以降诸代碑石42通,石狮2对,铁钟磬、铁狮、铁炉等。化女泉道院,在说经台西南约1.5公里的前东明村南。院内有化女泉两眼,传说老子植杖化为女子,以验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涌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衣钵塔,位于说经台山门外山脚,为平面六角形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迎阳洞,在说经台东约6公里赤峪口内东山腰。为唐末道教祖师之一汉钟离修道处,系天然石洞。洞口顶部凿刻楷书匾额“迎阳洞”。吕祖洞,位于炼丹峰左侧山谷的闻仙沟口,传为吕洞宾修炼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楼。说经台老君殿东墙存《二仙图》,线刻汉钟离与吕洞宾图像。仰天池,在今楼观台主峰东南7.5公里的显灵山巅,海拔米,有小道盘旋而上,池面积约2亩,深2米。池旁八卦楼,亦称栖真亭,8角2层圆顶,底层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彩绘,神态祥和,工艺精美。相传为老君炼丹醮火之用。清赵吁俊《仰天池》诗曰:“种竹连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画图边。朱楼翠阁山山寺,绿树清泉处处田。径僻遥闻幽馨发,林深时见老僧还。平生最惬瞿云里,到此浑忘浊世缘。”卧牛池,在宗圣宫西南,传老子入关驾车之牛,徐甲牧之,卧于此地。上善池,在说经台前西凉亭南侧,内壁石龙吐水,终年不涸。世传老君炼丹药溶于其中。古时曾以此水化解时疫。老君炼丹炉、晒丹石、丹井,位于说经台南炼丹峰顶。相传有炉两座,上曰金炉,下曰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炉内原有老君石像,已佚。在县东南三十里有晒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炼丹于此取水。丹井在说经台下,其旁即晒丹石。响石(碾药石),原置说经台老君殿后院中央。世传为老子炼丹碾压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之意,以木击之,锵然响亮,清越韵长。今存老子祠后。古银杏树,在宗圣宫遗址北。为雄性。年失火,仅残留半边烧空的树身和几股枝杈,依然葱笼挺立。系牛柏,在楼观台北1公里处,传为老子系牛之柏。今柏高15米,胸径1.3米,古貌苍苍,枝叶繁茂。《陕西森林》中的陕西古木,楼观台有:三鹰柏,树已枯,老枝虬结曲伸,极象3只雄鹰踞于枝头,相互顾盼;雌银杏树,在说经台前院;青檀,说经台前有2株;*连木,在道观西;皂角树,在说经台院内;大榉树,楼观有数株;榔榆,说经台前有10余株。这些古树的树龄或四五百年,或五六百年。4内容如此之多,显然不是一半天能游遍的。先到说经台看看吧。偌大的楼观台游客稀少,显得十分冷落。登上说经台,里面除了一两个道士,就只剩下我自己了。这样也好,老子本就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没人打搅,正合其意。站在台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青青的翠竹,如同绿色的海洋,并不因秋深而稍稍褪色。走出说经台,问老子墓在何处,有人告诉我:这是东楼观台,老子墓在西楼观台。原来老子是在这里说经讲道,葬地并不在此。遂出东楼观台,前往西楼观台。?5据介绍,老子墓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的西楼观西米的就峪河西岸大陵山角,沿山道盘旋而上,为吾老洞,建有四合院古建筑数十间。《水经注》载:“就水出南山,北迳大陵四,世谓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死之理。”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陵山海拔米,顶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宽1.40米,深不可测,名吾老洞,有1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20余人,然后直下3米,径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径1.65米,冷风袭人。清乾隆年间周至知县邹儒《吾老洞》诗云:“吾老古洞名,有墓称老子……遥遥几千年,竟作先贤累,难怪洞中风,昼夜号不止。”据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原有吾老洞道观,已毁。此外,西楼观还有遇仙桥遗址、尹喜墓、尹喜祠、南溪亭等。遇仙桥遗址,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就峪河上。建于元代,传有神仙于此相遇。原系半圆拱单孔石桥,东西向,60年代被洪水冲毁。今存东西桥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凿而成。尹喜墓,在楼观镇西行村南米。尹喜祠,在县东南30里三清殿北。汉武帝立宫于观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毁废。元重建,后毁于清。文始先生即尹喜。后毁于清。南溪亭,楼观东南。宋嘉佑七年()二月,苏轼奉诏减决囚犯到周至。苏轼说:“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乃归,作诗五百言。”有“投稿披绿荇,濯足乱清沟,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之句。南溪亭即苏轼醉游濯足处,今废。6我对别的景点都不感兴趣,唯独对老子墓感兴趣,我想知道,老子墓是否真的在这西楼观台。西楼观台既不卖票,也无导游,我又是第一次来,只能边走边问。村人指着对面的山,说:那就是。我就朝他们指的方向走去。经过一座桥,也不知是什么桥,沿着一条山脚的公路走,连个问路的人也没有了。走到一个岔路口,一块大石上写着两排字,一曰王母宫;一曰吾老洞,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我选择了往右手的王母宫的方向。不一会就到了王母宫,然而,除了几座宫殿和一条黑狗之外,再无人影。从王母宫回头望去,见对面半山腰又有几座宫殿,就出宫往通向那一组宫殿的方向走。土路,湿滑,费劲在密林里走了半天,豁然开朗,原来吾老洞到了。这里还有不少的游客,遂观看吾老洞。问道士这是老子墓吗?道士说:墓在山下,你刚进山过桥的桥头。我这才知道,进山时过的桥就是遇仙桥。老子墓就在桥头左手处,而我走了靠右手的上山的路。当道士听说我是从王母宫的土路走过来时,说,那是小路,比大路少走了一二里。没想到,无意间我还抄了近路。而远路显然是岔路口写着吾老洞方向的路。不用说,眼前这座山就是大陵山,我是从大陵山的山背上翻过来的。来不及看尹喜墓、徐甲墓,下山寻找老子墓。到遇仙桥头往前没走多远,就看到了老子墓。有墓碑,没有明显的墓冢,整个大陵山就是墓冢吧!墓旁有一股水瀑布一样从山上流下,日夜陪伴着老子,真可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且不论墓的真伪,这应是我看到过的世上最美的墓地了。7老实说,我对老子是否在楼观台讲经是有所保留的,对老子墓在此更是持怀疑态度。因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老子传》写得很清楚:“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也是陕西人,且久居长安,长安城离楼观台又很近,倘若老子真的曾在楼观台说经讲道并终老归葬于此,司马迁不会说“莫知其所终”的。反过来,司马迁如此写,正说明老子活动于楼观台的说法不可信,要么就是西汉时还没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司马迁以后的事了。记得看过一部新拍的电视剧《老子传奇》,最后也只是写到老子著经于函谷关,再也没往下写。看来作者是同意司马迁的观点的。不然的话,他完全可以写老子在楼观台的活动的。然而,既然楼观台介绍说老子在此说经并葬于此,如此言之凿凿,如何不一探究竟呢?查百度,楼观台的历史如下——据《史记》、道教《文始传》、《楼观内传》载:西周时,尹喜结楼观星在今楼观台,老子于周昭王二十三年(一说二十五年)七月,驾青牛薄板车到关,尹喜迎入官舍,北面而师事之。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传于尹喜。故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西汉道教初创,奉老子为教主,尊《道德》五千言为经典,称《道德经》。楼观道派在两晋南北朝间形成,至唐进入鼎盛期。天下道教此为宗。魏咸熙元年(),孝成真人梁湛师法郑履道于楼观。之后,王嘉、孙彻、马俭于南北朝分裂之初隐居楼观,师徒以道术相授。嗣后,尹通、牛文侯、尹法兴、王道义、毋始光等至楼观潜修研道,遂形成以尹通为代表的道教学术团体,颇有影响。当时,商人胜士,朝野缙绅,车骑填门,冠盖溢路,求玄问道,虚往实归。西魏间,颍川人陈宝炽及弟子李顺兴、张法乐、韦节、侯楷等避乱至楼观,内修玄道,外示方术,形成以陈宝炽为首的道术团体。文帝诏之,问治国之道,驯虎之术,炽日:“抚我则厚,虎犹民也;虐我则怨,民犹虎也,何术之有?”文帝大悦,赐谥“贞懿先生”。北周武帝问道于严达法师,顿悟,在楼观田谷建通道观,举严达、王延、苏道标、程发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乐、于长文、张法成、伏道崇10人居观讲道,世称“田谷十老”。楼观道派形成。楼观道派强调“返本还真”,以《老子》五千文为根本经典,主张以性命清修为主,不重*白烧炼;又以召神劾*,为人解病;在佛与道之间,力主老子仙化说。唐初李渊为对抗门阀旧族,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追封李耳(老子)为远祖,大力提倡道教,在楼观建造祖庙,3次亲祀老子,封楼观监院岐晖为金紫光禄大夫。李世民自称老子后裔。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楼观监院为银青光禄大夫,亲祀老子。李隆基以夜梦老子显灵为由,遣使于楼观说经台东闻仙谷掘得老子玉像1尊,迎至兴庆宫大同殿供奉,于楼观得玉像处建会灵观。开元二十五年(),置崇玄学于玄元庙,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立玄学博士,每岁以明经举。道家诸子皆号为真经,楼观说经台亦置四圣殿供奉诸子。《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二十四年,直视道士为皇族宗室。”开元二十九年(),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5像陪祀。《唐书·玄宗本纪》载:“天宝八年,尊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大帝。”唐代公主嫔妃,多入道为女真。唐武宗时,兴道灭佛,并摩尼、景教、火教尽灭之,楼观道教势力隆隆直上,道士达二三百人。宋太宗赵光义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亲书匾额,楼观道教仍然隆盛。金、元时代,楼观道教归入全真道派,楼观成为北方全真道的主要基地。金大定年间,咸阳人王喆(号重阳子),在楼观东北约10公里的祖庵修道。后出潼关,在山东收弟子7人,创立全真道。全真道以道教为主,兼融儒佛2家,兼重《老子》、《孝经》、《般若心经》;主张以清修为主,性命双修,全真保性,不事*白烧炼,不茹荤腥,戒色,戒杀,克己助人。元代,为全真道在北京、山西和陕西建白云观、永乐宫和祖庵万寿宫3大祖庭,全真道进入全盛阶段。蒙古太宗八年(),以全真道六世祖身份掌管北方道教的尹志平从燕京至楼观,令全真道士李志柔为楼观主持,并组织道众千余人,重建楼观,历7载告竣,使道观规模恢复到唐时大观。李因建观昭德,太宗赐号同尘洪妙真人并赐金冠锦服。蒙古中统元年()楼观更名宗圣宫,世祖忽必烈3降玺书修复宫观。至元五年(),茅山道士朱象先(元代著名道教历史学者)至楼观,多方征集道观史料,在梁谌、韦节、尹文操所撰《本起内传》和《楼观先生本行内传》基础上,节其大要,加记4人共34人,1人1传,编成《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即现存于楼观台《楼观先师传碑》。在两部内传佚亡之后,这座保存完好的碑石,使楼观道教历史得以永传。楼观归全真道,其碑有记。元宪宗和世祖时期,发生全真道与佛教大论战,全真道一度受挫而走向衰落,楼观亦受到影响。楼观道教在清初归入龙门宗,成为龙门宗之支。龙门宗是丘处机创立的道教全真道最大派系,针对明清限制道教的形势,龙门宗从顺治十三年()起公开传戒,迅速壮大。雍正八年(1),道士梁一亮为楼观监院道人。道光时,昆山律师刘合仑属龙门正宗第16代。民国元年()至6年(),住观道士20余人。民国18年()关中饥荒,楼观台道士舍饭救济灾民。民国33年()道士王信明主修《楼观台志》,共4卷,今仅存抄本二、三两卷残部。20世纪90年代,楼观有道士40余人。自年道教活动展开,组织机构相继健全,道士躬耕自养,修身自励。年道众公举任法融为楼观监院。任法融勤奋刻苦,博学多识,著有《道德经释义》、《太上老君作十四字养生诀释义》、《楼观志略》(-)、《阴符经释义》、《*石公素书释义》等。8《史记》写尹喜迎老子于函谷关,并非楼观,故说老子被接到楼观写《道德经》并无根据。道教创于东汉,说“西汉道教初创”同样没有根据。看来只有“楼观道派在两晋南北朝间形成,至唐进入鼎盛期”这句及以下的话才是可信的。它说明,楼观台与道教有关,与道家无关。也就是说,作为道家的老子与楼观台并无关系,他没有在此著经,也没听说在此说经,更没听说葬在此地,起码司马迁还没听说过此事。但道教于东汉创立后,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楼观台作为道教圣地建立起来了,为了道教的需要,就有了老子著经、说经于此并葬于此的说法。不过,道教徒说老子晚年活动于楼观台也并非毫无来由,空穴来风。这来由就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据此,有人就说:老子羽化之地在位于楼观台西2.5公里处的大陵山。《庄子·寓言》说“老聃西游于秦”。《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记述了老子在秦仙逝,其弟子、朋友的悲痛之情。大陵山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山而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就水出南山就谷,被经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大陵山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石碑。老子墓在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陵山顶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羽化之地。据清康熙二十年()周至知县章泰撰《重修吾老洞》记载:“乃老子之地,有石函,顶骨在焉。”在大陵山周边,有随老子葬的尹喜墓和徐甲墓,有老子祠、尹喜祠,有玉皇楼遗址、王母宫遗址、瑶池遗址等。这说明老子逝世于大陵山,葬于吾老洞是可信的。再就是唐代佛教徒在诸多文献中多次记载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由于佛教强烈反对老子化胡之说,许多佛教典籍记载老子死葬之地。唐代释法琳在《十喻篇》中两次提到老子逝世后的葬地。他在《内七喻》中说: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详乎秦佚之吊,贵在遁天之形”;在《内喻序》中说“庄生所云,老聃死,秦佚吊之是也,而生依赖乡,死就槐里。始终莫测,何其瞽哉”。释道宣在《辨惑篇序》中说:“李叟……生于厉乡,死于槐里,庄生可为实录,秦佚诚非妄论”;在孙盛《老子疑问反讯跋》中说:“老子……坐观周衰,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扶风,葬于槐里,非遁天之仙言矣。”他又在《二教论》中说:“柱史在朝,本非谐赞,出周入秦,为尹言疲乏,无闻诸侯,何况天子”。《君为教主第三》中说:“庄周称老子曰,古者谓之遁天之形,始以为其人,今则非人也。尚非遁天之仙,故有秦佚之吊,三号而出……”9太白山人王安泉先生考证道——在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扶风、槐里和周至的关系,以便于从地名和地理上对老子的藏地大陵山,有进一步的了解。古扶风,与今之扶风县当为不同的地理概念。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同为郡级建制,同治长安城中,合称三辅。扶风郡辖长安以西关中地区。东汉建武元年,扶风郡治从长安城中移出,驻槐里。周至县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置,属右扶风。周至尚未置县之前,其地为槐里所辖是极其可能的。古槐里即今兴平县,周代称槐里为犬丘,周懿王二年(前)迁都于此,与周至同属西汉建县,于汉高祖三年(前)置槐里县,是右扶风的辖县之一。两地隔渭河而相望。因渭河是游荡性河流,一度南移至今黑河拐弯处和周至县城北滩地一带。渭河南岸沙滩与大陵山就峪河水网地带相连接,从兴平渭河北至大陵山老子葬地吾老洞不过十余里地。至今大陵山许多古碑阴刻有兴平善男信女捐资的名单。清初,有兴平人说大陵山老子石像圣光远烛旁邑而生事端。清雍正十三年,周至知县杨绎的《游终南山》诗写道:“邰封槐里平如掌,渭水萦纡似带流。遥望乱云秦岭宿,暮烟无际是梁州。”《水经注卷十九》在记述就水之后,紧接着又记了两条:渭水又东合田溪水。渭水又东迳槐里县故城南。古田溪水,今名田峪河,在楼观东侧,就峪河在楼观西侧。沿着这两条河向北数里,从河滩北望,就是隔渭河相对的槐里故县。地理上犬牙交错,建置上的领属分合;加之历史上兴平(槐里)人祭祀老子时,能在兴平看到大陵山老子石像旁烛光的记载可以证明,唐代释氏所言“葬于槐里”,就当指老子葬于周至大陵山。槐里、扶风、周至关系如此,老子葬地的具体位置在今周至境内的大陵山,便可以理解了。10关于老子墓的真伪,王安泉先生说——大陵山东坡根建有老子墓。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周至县知县徐作梅所立的周老子墓碑,即树于墓前。老子墓的修建,应当是晚起的事。大约在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民众,一是爬上大陵山路途较远,为了方便祭祀老子,在山下修建了老子墓。二是祭祀老子的民众,大约不知道周代以前的丧葬制度是在地表“不封不树”。汉魏以后的民众,总以为老子这样伟大的人物,逝世以后,葬在山顶的吾老洞中,心里过意不去。老子这样伟大的圣人,没有坟墓可供后人祭祀和凭吊,可能觉得是莫大的缺憾。这样就能理解民众在大陵山下修建了老子墓的行为,虽然与历史和事实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从风俗和民众的心理去揆度,也就可以理解了。三是民众修建了老子墓,进行了长时间的祭祀,逐渐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一些官吏和文人也就从俗,或者未加详察,给老子墓题字作文。例如,元代至元三十年(),著名道士朱象先就记载了老子墓。清代乾隆年的陕西巡抚毕沅(1-)题写老子墓碑文。当代的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等,给老子墓作了碑文。应该说,王安泉先生的话还是客观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关学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