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一带一路考察记略
编撰:汪尙铎
一访蔡伦墓
在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拟定的工作规划中,今年考察“丝绸之路”先行者张骞故里或参谒其墓地当属重要内容。于是,年10月21日前往者齐集西安,仍在西安高山流水集团赞助下,举行了简短仪式。仪式规模虽小,但庄重朴实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考察团一行经西汉高速,横穿秦岭,不多时即已进入“陕南”地界……,两岸青山初染霜色,斑澜可人。中午甫过,首先抵达洋县蔡伦墓祠参访。
蔡侯墓大门
蔡伦墓祠位于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冢高七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时,曾任宫廷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经了解,蔡伦于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成功地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造出了物美价廉的纸张,并被朝廷批准推广。从此,天下皆用此法造纸,称为“蔡侯纸”。
墓祠内石羊
蔡伦墓祠占地30余亩,祠区有拜殿、献殿、蔡侯祠、东西配殿、乐楼等清代歇山式建筑及多株古柏和汉桂;墓区有石羊、石马、石人等翁仲,有明、清碑碣多通肪单檐歇山顶方形祭亭等。
明代石翁仲
蔡伦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北祠南,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墓前还有赵朴初手书“蔡伦墓”的祭亭与国民*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蔡伦墓”匾额的垂花门。
蔡伦墓祭亭
二访张骞墓与纪念馆
访谒张骞墓是此行重点。众人皆知张骞乃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此地为其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张骞病卒后,归葬于故里博望镇。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年丝绸之路考察团在张骞纪念馆前合影
张骞墓有两大看点:一是对墓冢的确认;二是有两座石刻的展陈。
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了宝贵的“博望□造铭”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汉代石雕等文物,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
年,张骞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年,该墓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张骞墓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代建筑风格的阙式门楼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馆墓结合,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公里。墓地坐北朝南,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
考察团一行参访张骞西行足迹图
张骞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大石碑,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乃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墓前石碑三通
1.博望侯封泥
博望侯封泥长2.2厘米、厚0.4厘米,方形,出土于张骞墓。正是此泥面世,才将此墓确定为张骞墓!
博望侯封泥
2.“石虎”
张骞墓东西两侧有两尊汉代石刻,当地文献记载为“石虎”,实则认定为“辟邪”或“天禄”更加恰当。“石虎”整体呈“S”形,细腰、昂首、走姿,虽是残躯,因与其他东汉石兽与南朝石刻实在是如出一辙,具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细观其表面,当年一定是两尊雕刻精美,华丽完备之作!如今只是因时代久远而残损严重而已。
“石虎”角度1
然而,这两尊神兽的年代是西汉还是东汉,一直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据专家分析,认为是东汉时代较妥。
“石虎”角度2
“石虎”角度3
3.联大碑
张骞墓冢前树立着一块不多见的刻有民国国旗的石碑,由联大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述了此次增修、发现的过程,碑文中多次出现“西北联合大学”字样,这是城固如今为数不多的与联大有关的碑刻。
联大碑
联大教授对张骞墓的增修,不仅验证了张骞墓是真,还为此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此时天幕四合,夜宿汉中市。
三访诸葛亮墓祠
1.访其墓
诸葛亮的故事传颂千年,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其去世与安葬竟然皆在陕西!这是三国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汉中市勉县的定*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
武侯墓正门
年,武侯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
甫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森然。据讲解员介绍:诸葛亮墓区,占地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余年的22株,汉桂2株。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
墓园内千年古树
建兴十二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与魏司马懿在渭河两岸对峙,病死于五丈原*中,遗葬汉中的定*山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现存墓冢系后代起封。墓冢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意。
墓冢前石碑两通
武侯墓冢
2.访其祠
武侯祠在汉中市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与武侯墓隔汉江(古沔水,音mian)遥遥相峙,两处自成一体,各具特色。
武侯祠
讲解人员介绍:公元年,即诸葛亮死后第2年,刘禅才下诏立祠。选祠址于定*山下的“武侯坪”。此是全国唯一由皇帝下诏并拨银修建的祠庙,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其它武侯祠,即湖北襄阳古隆中、河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四川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甘肃礼县祁山堡武侯祠、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亮庙等)
武侯祠大殿正门
该祠占地40余亩,中轴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联,古建40余座,余间,整个院落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融古建、书法、绘画、雕塑、碑祠、园林等艺术为一体。大殿院中,悬挂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楹联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主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
武侯祠大殿内部
上述二处皆由当地文管所安排人员讲解,她们声情并茂,煌煌然一部三国战史了然于胸,语气中对诸葛先生充满敬意与惋惜,令人感动!
石碑一通
四访褒斜栈道
告别诸葛墓祠,即往访赫赫有名的褒斜道参观。此道之出名不仅是它曾经是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还因为烽火戏诸侯的主角之一褒姒即生长于斯。
远观褒斜栈道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是历史上跨越秦岭山脉的五条道路之一,也是三国时代蜀汉大*北伐中原的主要通途。
石门隧道
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栈道始于战国范睢相秦时。前(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史记·货殖列传》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当时已是“商旅联槅,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接轸”,蜀汉丰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长安三辅地区发达的文化流传蜀汉,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石门隧道及石刻
虽然年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年修建石门水库,褒斜道连同石门石刻于年,将将*铺、褒姒铺、《栈道平歌》大批历代摩崖题刻(即“八个碑”)等古迹等都淹于水库中。只有其中的“石门十三品”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内陈列保护至今。一个小小水库淹没了一百余方的碑刻于水下,令人扼腕叹息!
五访古汉台(汉中市博物馆)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经讲解人员介绍:该台建于楚汉相争时期,面积约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因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留过的昔日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汉台石刻
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
望江楼掠影
汉中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也就是汉台碑林,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据馆方资料介绍: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汉台碑林牌匾
1.交通规则“令”
陈列室内还有一张拓片,拓自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内的一通“仪制令”石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石刻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款识“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睿)的年号,“辛丑”为淳熙八年(年)。“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考察团参观“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2.石门十三品
该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汉中市文旅部门领导陪同参观拜将台(左起:前排原汉中市旅发委主任杨明全、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卢辉、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陈云岗。后排左起:汉中市美协主席李璟、拜将台博物馆讲解同志(女)、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副院长于世宏、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项金国)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石门栈道《石门》拓片
栈道摩崖石刻《玉盆》原物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记载了汉明帝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清人杨守敬评价为“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模拟。”
栈道摩崖石刻《石虎》原物
3.关于“石门颂”与“石门铭”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上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门颂》的书写者意在歌功颂德,而不在于显扬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被后世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
《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而《石门铭》,则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历史。《石门铭》的书法也极其珍贵,它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可见《石门铭》在书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参观《石门颂》和《石门铭》
4.曹操的遗书?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和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衮雪》拓印
六访拜将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广为流传……中国有三个拜将台。陕西汉中市的拜将台为其一。该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亦称拜将坛。为南北列置的两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许,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上书“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
拜将台
拜将坛院中有近年新建文物陈列馆,甚为宏阔!其中陈列文物多多,尤以汉魏时期文物为最。一座陶制汉代四合院尽显远古时代人居辉煌;一匹青铜汉马,奋蹄昂扬.......令人为之一振!
陶制汉代四合院
青铜汉马
七访青木川古镇
再食一顿汉中热面皮后便直奔心仪已久的青木川古镇。该镇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一座小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尤其近年来随着根据叶广芩小说《青木川》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剧中风雷镇的原址——宁强青木川镇引起广泛
规格: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盘为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该器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铜锈。它是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中史学价值最高的一件。盘内铸铭文21行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管治林泽的历史。[13]
逨盉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规格:通高48、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
历史价值:盉,为古代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四十三年逨鼎一组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3年逨鼎共十件,该组器形、纹饰与四十二逨鼎相同。因第九、第十号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其余8件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铭文31行,计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及受到奖赏的情况。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14]
四十二年逨鼎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2年逨鼎共两件,纹饰、铭文均相同,唯大小有别。鼎自夏代开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烹煮肉食的炊具。相传大禹平定水患后,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遂成为传国重器,是王权的象征。器内铸铭文共25行字,记述了在周宣王42年(公元前年),司工散导引逨入中门,立中庭,北向而接受册命。
何尊
朝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年宝鸡市贾村镇
历史价值: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径29厘米、圈足底径20×20厘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侈,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庄重,方圆相继,富有变化。尊上腹部饰以蕉叶纹和蛇纹,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纹饰采用高浮雕与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繁缛华丽。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15]
折觥
朝代:西周
出土地点:年于陕西省扶风县庄自村
历史价值:通高28.7厘米。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种造型较为怪异的酒器。此觥为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兽头鼓目,曲角,巨鼻,獠牙外露;盖后端铸兽面纹饰,中脊起透雕脊棱,两侧饰回首夔纹。鋬上为兽头,中为鸷鸟,下为象鼻。器腹饰兽面纹,转角和中线铸透雕扉棱,口部和长方形圈足饰夔纹。器与盖铭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稳重,铸造精美,纹样繁复,装饰富丽,且方形兕觥又较少见。专家认为此器应属西周昭王时代,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6]
胡簋
朝代:西周
出土地点:年5月陕西扶风齐村
历史价值: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这是簋当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西周“簋王”,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西周诸簋以此为最大。此簋铸于厉王十二年,是目前确知出地点的王器。内有铭文12行字,是周历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簋的造型和内部铭文的记载所提供的各类信息为当前研究西周时期的礼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材料、装饰、文字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和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美术考古价值。[17]
墙盘
朝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点: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
历史价值: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策。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18]
秦公镈
朝代:春秋时期
出土地点: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
历史价值: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宽30.4X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其上有铭文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19]
九访周原博物馆
西周时期的文明如何?要去周原遗址博物馆了解。它就是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该馆位于扶风、岐山二县交界的京当等村,是先周居民的生活栖居地。该馆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于年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馆址设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
周原遗址博物馆大门
甫进大门,迎面即是一座复原的怪异建筑:上圆下方或是内圆外方。经讲解得知:此地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已发现岐邑城、宗庙、宫殿等遗址。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甲骨文骨片等珍贵文物。建有西周青铜器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了这里发现的许多考古珍品,尤以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有目前所发现最长铭文(字)的青铜器-毛公鼎;有最大的青铜簋-厉王害簋(重30千克多)。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西周板瓦、筒瓦、瓦当,以及西周甲骨文、陶窑遗址等。
周原遗址建筑外观复原图
周原遗址复原建筑
参观建筑遗址复原图
馆内收藏有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有巧夺天工的青铜器,如艺术瑰宝折觥、青铜史书墙盘、战争史书师同鼎、法律判决书等,这些文物不仅史料价值极高,且纪年明确,是西周青铜器研究中难得的断代标准器;有弥足珍贵的甲骨文,周原甲骨文字迹秀丽、字形工整、刀法流畅娴熟、刻划刚劲有力,有的小如粟粒,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堪称我国最早的微雕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有玲珑剔透的玉器,周原出土的玉器数以千计,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构思奇妙、独具匠心。同时周原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从周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产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治、经济状况,同时也为周原这块宝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化的源。
馆内陈列青铜器
经过近一周时间的观摩考察后,众人从位于地下的周原遗址青铜展厅中重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大家收获满满、信心满满!
作品赠送现场(居左者:项金国教授,居右者徐彦平董事长。)
在告别了周原遗址后,一行人车发西安,本次考察活动进入尾声……晚饭时,西安高山流水集团董事长徐彦平先生率麾下将帅备餐为考察团队归来洗尘。雕塑院研究员项金国教授为表谢意,特将自己铸铜作品一件,代表雕塑院赠与高山流水集团以作纪念……双方共同同祝愿友谊长存!
年11月
特别鸣谢:西安高山流水集团、汉中市旅发委、汉中市博物馆、张骞纪念馆、武侯墓、汉中武侯祠、石门栈道景区管委会、青木川古镇等单位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全部资料来自文保单位及相关网络。特别致谢!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徵信平台秉持开放态度,接纳各类艺术信息,并将不限于雕塑领域话题,凡有益于促进艺术繁荣发展之观点、看法,以及点滴感想与记录,本平台皆可推送。欢迎赐稿至邮箱:cnap_sculp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