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记忆中的扶风臊子面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记忆中的扶风臊子面
TUhjnbcbe - 2021/1/21 12:58:00
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28/4345637.html
记忆中的扶风臊子面铜川矿务局徐立宽
  离开家乡几十载,记住乡愁,不变的是儿时的美好回忆。乡愁是母亲的夜晚纺线织布纳鞋底的熬红的双眼,是儿时吃不够的老家扶风哨子面的舌齿留香,那是乡音乡情未改的永远记忆,那是永驻心间的根与*。
  吃货都会想法满足自己的味蕾,对我来说也不例外,与同事朋友谈起我的故乡,就不由自主谝闲传起我家乡的小吃面皮,搅团,醋粉,还有那百吃不厌,念念不忘的扶风臊子面。
  在我们老家西府扶风召公镇,臊子面家喻户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谁家老人大寿,娃娃满月,还有逢年过节,有亲戚朋友自远方而来,臊子面是必不可少的主食。村子里不管谁家红白喜事,可以说全村老老小小出动,主人家的院子里十几张酒桌错落有致的摆在院子,几口大铁锅一不溜的砌在墙角,蓝色的火苗呼呼的冲着锅底,白色的面条在锅里翻滚着,像一缕缕银丝在舞动,另一口大锅里浇好的臊子汤也咕咚咕咚上下翻腾着,散发着浓浓的醇香,弥满整个院落,整个村庄。几个麻利的媳妇在锅上捞面,浇汤,各职其责,有条不紊。几个年轻的小伙手端一碗碗盛满盘子的臊子面在酒席间穿梭。吃席的客人吸溜吸溜一碗一碗的吃着,臊子面的香味清晰的顺着味蕾滑入胃里,弥散整个身心。坐席之间,客人们吃的多则二三十碗,少则十几碗,吃个三四十碗的也不为稀奇,只要大家咥的好,咥的香,主人的脸上就会喜滋滋的。主人也会笑嘻嘻的问一句:味道咋样?客人就会随口应道:好着呢,美滴很。吃一次扶风臊子面,就是一次舌尖上的享受,一次味蕾的满足,一次才下舌尖,又上心尖的味觉享受。
  扶风臊子面,老家人也叫涎水面,经过祖祖辈辈的改良,现在给了一个好听的,带着地域特色的名字“扶风一口香”。一口香讲究的是面、汤、味。面要薄光筋,汤要煎活油旺,味要酸辣香。只要做到这几点,才算正宗的扶风臊子面。可要做到这几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要从面说起,面要是隔年的陈小麦,用水淘尽阴干,过去是在石磨上磨成面粉,取二茬面粉最好。调和淡盐水拌面,能稍微揉成团即好,讲究人在拌面时打几个鸡蛋放面里,这样面更光更筋道。现在改进了,压面机上耐心的压几遍,直到面条又光又薄又筋,再用压面机的细刀切成白线一样的细面,面越细越好,越细吃起来越入味。农村人过大事,有专门负责压面的人,一次就压一二百斤面。我们小时候过年,每家每户最少也压一笸篮,一簸箕,以备正月里做臊子面款待亲戚友人。
  扶风臊子面味正宗,老家自酿农家醋才是最关键。缺少了传统的农家醋,扶风臊子面就感觉不到正宗的味道,就不能称其真正的扶风臊子面了。在我们老家扶风,臊子面的口味取决于主家醋的醇香与否。说起醋,工艺复杂又讲究,都说好事多磨,舌尖上的美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麸皮压曲,瓷缸里的熟小麦在曲的发酵下有小气泡冒出,每天搅动瓷缸里面的熟麦子发醋、拌醋。把拌好的醋舀到准备好的瓦瓮里,蓄上水,就会淋出深红色,醇香的农家醋,这个过程叫淋醋。在我们老家,拌醋的过程是忌讳外人进主人家门的。主人淋完醋是要谢醋婆的。由此可见西府扶风农家醋制作过程的讲究,漫长的几个月,可见西府农家醋制作的不易。只有这样做出的粮食醋,才会给扶风臊子面带来别具的口味。
  扶风臊子面味香,燷肉臊子也最关键。肉臊子的口感直接关系到臊子面的口感。先要选新鲜的五花肉,切成小丁,倒菜油入锅烧热,放入姜未翻炒,再把肉丁倒入锅中,继续翻炒,等肉丁里的大油煸出,放入各种大料,旋上头茬农家醋,继续翻炒,待肉五六成熟时,倒上酱油翻炒盖锅,小火炖煮,到肉快熟时放食盐。香喷喷的肉臊子就做好了。这个过程关键是把握醋量,醋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拿捏到位,让醋味稍稍出头,做出的臊子绝对色味俱佳。因为老家燷肉臊子严禁放水,整个炖炒过程都是油,醋,酱油充分混合,所以炒的臊子保存期长,以前老家没有冰箱,肉臊子放到割麦的季节也不变质,这就是扶风臊子面肉臊子独一无二的特点。由于肥肉里面的大油经火炙煸,大油全部煸出,这也是扶风肉臊子肥而不腻的缘由。
  再说做扶风臊子面,点缀离不开底汤与漂花。底汤就是素臊子,把*花菜、木耳用热水泡开,木耳淘净切碎,*花菜撕成细丝切段,再切上蒜苗,用菜油炒好。过去老家不用红萝卜,现在老家人为了菜感观上悦目,也切上红萝卜炒在素臊子里,效果不错。漂花是葱花、鸡蛋小片与豆腐丝,豆腐丝要先把豆腐切成薄片,放在烧热的油锅里炸,炸到焦*捞出,待凉切丝。鸡蛋片是把鸡蛋煎成薄饼,再切成小块的菱形状。在老家每当过年,家家炸豆腐,而且一炸就是一二十斤,焦*的豆腐片是我们的最爱。也是扶风臊子面必不可少的漂花。
  一切准备就绪,扶风女人做起臊子面就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硬柴火在锅眼里呼呼响着,一个锅下面条,一个锅烧汤,前锅面在水里上下飞舞。后锅水也烧开了,放上盐,农家醋,把燷好的肉臊子放入汤中,用火熬煮,大油厚厚的在汤上飘一层,香味弥散,醇香扑鼻,汤油汪汪的。再把素臊子舀入汤中继续煎熬,待汤滚开,又把漂菜鸡蛋片,葱花,豆腐丝一一撒入汤锅中,汤味更加新鲜,颜色更加悦目。这时前锅的面煮熟已捞在早已准备好的凉水盆里。给碗里捞一筷头面,在面里浇上香味扑鼻的汤,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扶风臊子面大功告成。这一碗面先要泼撒敬先人,敬了先人,臊子面酒席才能真正开始。百善孝为先,从这一点就足以体现扶风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在我们老家吃臊子面要回汤的,就是只吃碗中的面,汤不喝,再端回去倒进锅里。这就是涎水面的来由。这种吃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似乎有点不文明。但回锅煮汤的臊子面确实比不回汤的臊子面好吃,味儿厚。
  在我的记忆中可以连续的吃到臊子面的机会无非就是春节了,赶集,过会,割肉,买菜,忙里忙外,好似只有这样,努力了一年方才有了成果。在寒冷的冬季厨房里忙碌的自家人,烧锅、捞面、夹菜、浇汤、流水作业,那种其乐融融的情景,那种浓浓的感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一碗扶风臊子面的是乡愁,是乡音,更多的是对家乡最诚挚的记忆和留念。
  那种味道,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人生经历的牢固记忆。
  春节时,臊子面的味儿最浓,除了舌尖上的生理体尝,整个身心都会为之陶醉。从除夕夜开始到元宵节,臊子面会成为西府人难以割舍的情怀和美味。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天寒地冻,只能靠步行。天麻麻亮,就在迷糊中被母亲喊起,用土布包袱装好年礼,其实无非是些小馍、挂面之类。到了亲戚家,赶紧先把孩子抱下来,亲戚一边接礼,一边热情招呼:“赶紧往炕上坐,天冷滴,把娃一哈冻美咧!”那时候,在炕上吃饭还是传统,亲戚用红漆盘将滚烫的臊子面呈上来,一边则说:“煎活很,赶紧吃,尝一哈汤看咋向?”
  在西府,几乎没有哪一种美食能够像臊子面那样,与一种盛大而持久的节庆民俗相关,在这样年复一年的期待和品享中,臊子面也成为了渐行渐远,日常柴米油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终身忘不了的记忆。

投稿|admin

ffbxw.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扶风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