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在眉县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文人雅士出青横,凤池戏曲最传神。位于县城东30公里处的青化乡凤池村,东接周至县,西邻张载祠,南依秦岭,北望渭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风物传说优美、具有多人的大村庄。凤池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戏乡风情成就了眉户这一古老的艺术。
凤池村曲子会代代传承
“眉户戏”也叫“曲子戏”、“迷胡戏”、“弦子戏”,在关中地区最为流行。眉户曲子,源远流长,《辞海》上说它是“我国古代起源于民间的歌曲”,古代称“清曲调”。“眉户戏”最早流行于秦岭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这里自古盛行小调、情调、樵歌、牧歌、童谣、孝歌等。眉户曲子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乐师加工而成的。据《武功志》记载:明朝正德年间,陕西武功状元康海因刘瑾案受株连,被削职为民。他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他与户县王九思一起收集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曲艺,编撰曲子小戏,共创“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的“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康海的曲子小戏首批传到北与武功隔河相望、东和周至接壤的眉县青化乡凤池村,从此曲子戏便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清光绪年间,眉县凤池村举人王光斗在本村主持成立凤池村曲子会,并由他本人任会长;民国十八年陕西关中大旱,王光斗本家兄弟王德盛等艺人到陕南汉中、安康一带逃难,以唱曲子戏为生,从而使凤池村曲子幸免失传,后传于王明玉。眉户从明朝正德年间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从现有的凤池村眉户传承谱系来看,经清光绪年间的王光斗,清末的王德盛,民国的王明玉到现今的王牛儿、王清一,至少也有六代人多年的历史。
年年初,王明玉去世前将经典曲子传给了王清一,王清一自然成了凤池曲子会会长,他和眉户戏老艺人王牛耳一道重组了凤池村曲子会,吸纳了大量的曲子爱好者,目前曲子会的主要演职人员有:总编导王清一、三弦王牛耳、板胡朱颢、笛子二胡朱安民、男主唱王知福、须生严金绒、扬琴伴奏朱明哲、女主唱徐腊翠、司鼓朱光涛等。
曲调大小结合或庄或谐
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里面有一段过门:“嗨儿——哟,伊儿——哟,哎嗨,哎嗨——伊儿哟——”这段吆喝的曲调,节奏铿锵,豪气万丈,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谁知道这段精彩的过门,来自眉户传统名剧《屠夫状元》里的一段曲调。
在《屠夫状元》里有段剧情,胡屠夫因为献宝有功做了官,一帮兄弟前来看他。胡屠夫对身上的官袍和官帽,有一段精彩的道白:“头上两把刮锅铲,腰里箍了一道圈,刮锅铲来一道圈,铲钱的铲来捆人的圈;两条长虫爬胸前,锅墨子染鞋黑一半,大蛇小蛇胡乱转,踩人的鞋来咬人的蛇……”此时,伴随他道白的,正是这段欢快的曲调。这段曲调,节奏跳跃,格调鲜明,与辛辣嘲讽的唱词相和,堪称绝配。
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王清一老人说,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如《老龙哭海》、《西京牌子》、《老五更》等;小调以唱欢喜剧情为主,如《采花》、《银红丝》、《一串铃》等。现在遗存的眉户还有50多个曲牌。
眉户演出形式分台下台上。台下清唱又分两类:一类是“精客曲子”,曲词典雅,如《古城会》、《曲江打子》等;另一类是“江湖曲子”,为一般艺人街头卖唱或农闲过节娱乐等通俗曲词,如《光棍哭坟》等。眉户清唱中的乐器除有三弦、板胡、笛子、四页瓦、碰铃外,还多了碟子、撒子、木鱼三种打击乐器。据王清一老人讲,这是因为眉县眉户表演简单自由,乐器就地取材。
唱腔婉转动听可比*梅
眉县眉户从它自身的特殊艺术风格来说,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演唱起来有着缠绵悱恻的意蕴。比如《屠夫状元》的演唱风格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其欢音轻快、清扬、优美、动听;苦音幽怨、深沉、凄楚、悲痛。相比以“嘶吼”见长的秦腔,眉户唱词清晰明快,唱腔婉转动听,化妆、服饰简朴、真实,具有生活化气息,更加接近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眉户专家把它称作咱陕西人的“*梅戏”。
遗憾的是,眉户这朵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奇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眉县作为眉户的主要诞生之地,至今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眉户剧团,宝鸡市剧团也少有眉户的专场,秦腔演员客串眉户的现象比比皆是。就是在申遗方面,户县也先走一步。幸好,随着眉县眉户成为市级第二批非遗项目和60万保护经费的预算投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作者简介:胡云波,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眉县文联副主席,眉县作协主席,小品《驴发财》获年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节二等奖,作品《眉县赋》获陕西省年“百县赋”征文优秀奖,著有《太白山传奇》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也许您或者您的孩子比他们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