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传统的梆子戏,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存留了三千多部丰富多彩的剧目,其表演行当分为四行、十三类、二十八角色。表演程式涉及手、眼、眉、身架及姿势等。表演特技有甩水袖、踩跷、吹火、耍口条、耍牙、耍帽翅、耍翎子、玩手帕、玩扇子、鞭打灯碗、鞭打灯花等。陕西关中地区是秦腔表演艺术的主要流传地,尤其是以杨陵为中心的周边武功、兴平、扶风、周至等,秦腔表演艺术尤其盛行。
秦腔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久唱不衰,承载了西北地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人生的思考。它是西北*土地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三秦文化的典型代表样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戏曲表演艺术荡涤社会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具有高台教化的独特社会价值。
杨陵区是陕西西府有名的“戏窝窝”,这里几乎村村有戏台,每到农闲时节、春节、庙会,到处搭台唱戏,演习时人山人海。杨陵秦腔表演艺术传承人*小宁青年时代学习唱戏,后到甘肃天水及周边县区随团表演,她戏路宽,嗓子脆亮厚实,唱腔生动细腻,尤其是在传统剧目《周仁回府》中反串生角周仁扮貌俊美,演技高超,被观众亲切的成称为“活周仁”。
后来回到故乡,又在武功剧团任主要演员。年*小宁在杨陵组建剧团、成立戏校,为当地秦腔艺术发展培养新苗,她亲自授课、排练、带功,培养出新演员百余名,多名学生获得西北地区、陕西省戏曲小梅花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为杨陵区秦腔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年12月,秦腔表演艺术列入杨陵区第七批非遗名录,传承人是*小宁。
主讲嘉宾介绍
■■■■■左文革,杨凌示范区作协创研部部长、杨陵民俗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区*协文史研究员、非遗评审专家、地名专家,现供职于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著有民俗类作品《丹凤朝阳》、《赤子丹心》、《杨凌风物》、《杨陵村落文化》等。End
编辑:夏云鸽审核:张**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动动手指,左右滑动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