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01
以前养育孩子,大多数父母最大的心愿是能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现在养育孩子,家长们开始流行说这么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代表了几代人之间不同的育儿观。
如今,养育孩子,生理需求的满足只是最低标准,教育才是家长们的“头等事业”。
家长们对孩子教育上的重视,体现在越划越超前的起跑线,体现在越来越庞大的教育开销,更体现在父母们全能带娃的疲倦面容上。
一句话来说,就是时间、金钱和精力,样样不可少,处理不好,每一样都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重视教育是好事,但现在的早教市场很容易煽动家长们的恐慌和担忧,加上攀比心理,不少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这件事上容易变得过分紧张:
孩子启蒙的时间晚了一点,家长们懊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懂得更多,家长们着急;明明在教育上投资了很多,却愈发感到不安。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局面: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改革,孩子们在成长,而父母们却在焦虑。
02
心理学认为,适当的焦虑能够有助于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度的焦虑却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父母们的过分焦虑,不仅对于家庭教育无任何增益作用,反而在影响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而实际上,正确处理自己的焦虑,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指导群里也常有家长为孩子的英语启蒙焦虑不已,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启蒙就愈发不顺,进度停滞不前,家长又愈发紧张焦虑,这就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何打破这个低效又痛苦的怪圈?家长们常常盯着方法、成效、目标,却忽略了审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03
如何减少焦虑,重拾良好的教育心态呢?
1)调整“育儿”在生活中的占比
见过太多的家庭,生活除了工作以外和日常作息以外,剩余时间里的百分之九十都在围绕在孩子转。
家长们总是对教育过分敏感和焦虑,是因为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
家庭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孩子,常年在为孩子上什么学校、做什么功课、补什么学科而折腾不休,甚至,夫妻双方争吵的话题也总围绕孩子的教育。
当家长们全身心地投入孩子教育中,就会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牺牲感”:我都投入了这么多,为什么却不见成效?
过分的专注与投入孩子的教育事业并不是好事,它会让我们把得失心看得很重,当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时,就会患得患失,产生焦虑。
但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育儿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不用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
适当调整“育儿”这件事在生活中的占比,偶尔从中抽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