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风生水起连载二十四天水宝鸡扶风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风生水起连载二十四天水宝鸡扶风
TUhjnbcbe - 2020/11/25 19:25:00
西府文学,不能忘却的摇篮总第卷第期

《风生水起》连载二十四

编者按: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是西府文学沙龙(后改为西府网络文学社)建立五周年,此前几个月,编委会着手整理五年来活动档案,后以书籍形式形成电子版文本保存,起名《风生水起》。西府文学平台年7月7日起将分期进行连载。全书共分八部分,这是第三部分:联谊活动的

第一部分:楔子

第二部分:编辑出版

第三部分:联谊活动

第四部分:对外交流

第五部分:文坛礼赞

第六部分:主持词及策划案

第七部分:作家分布

第八部分:管理层会议纪要

天水-宝鸡(扶风)苏蕙文化考察交流座谈会纪实

年10月,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文友发了几张研究会为魏晋三大才女之一的苏蕙所立塑像的照片,让我很吃惊也很兴奋。扶风女子苏蕙(苏若兰)因一副回旋诗巾帕《璇玑图》而被天水市人民怀念研究,并树像立传,是她的故乡扶风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苏蕙是魏晋时的武功姑娘,扶风媳妇,因思念远在天水秦州戍边的丈夫、前秦安南将*窦滔而编织的回旋诗巾帕流芳至今,唐武则天曾发文赞赏,历代朝廷及文化界多有重视研究。

年夏天,经天水学者白尚礼、宝鸡诗人白立、西府文学社负责人鲁翔和扶风学者张新浩牵线搭桥,天水以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庞瑞林为首、天水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陈芳随同支持的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30多位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前往苏蕙故乡武功、扶风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扶风县委县*府十分重视,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局出面组织接待,扶风籍作家学者张新浩、张静等和扶风苏蕙、窦滔研究学者陪同考察并召开了座谈研讨会。天水研究学者们参观了据说是苏蕙、窦滔曾经的居住地及窦滔墓、织锦巷,与扶风当地民间研究学者交换了研究成果。窦滔故居的研究人员(扶风县窦滔文化研究会领导和学者)带领天水专家学者们考察了窦滔的故居村落并设宴款待了天水客人。天水学者对苏蕙文化的深刻研究和收藏《璇玑图》的举动,让宝鸡和扶风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大为震惊和感动,从县上到民间组织都给与很高评价。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会刊《织锦台》先后刊发了扶风苏蕙文化研究学者和窦滔研究会专家(名单不详)以及宝鸡作家学者张新浩、严晓霞、鲁翔、李宝萍等的研究论文及诗文。并吸收扶风宝鸡多名学者作家为会员。最近,《苏蕙文化研究文集》一书已由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编辑完成,近日付梓出版。该书收录了天水、宝鸡及部分苏蕙文化研究者作品,很有实用价值,是一本研究苏蕙文化的实用性工具书。由会长庞瑞玲、研究学者郭永锋、闫武装编辑。研究会又为才女苏蕙塑像立传,可说是天水、扶风苏蕙文化研究的一大盛事,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的精神值得宝鸡及扶风人民铭记和学习。天水对苏蕙文化的研究在蓬勃发展,宝鸡扶风民间对窦滔文化的研究一直在坚持,希望两地*府和研究机构及研究人员能真诚有效合作,特别是扶风当地*府能给民间研究一些有效的支持,将苏蕙文化研究与窦滔文化研究合二而一,更大效益的为两地文化旅游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鲁翔撰稿)

浅谈“秦域文化”

张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燕,我们的主管上级是陕西省文化厅,发证机关是陕西省民*厅的省级社会组织,主要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活动。今天在关中民俗风情园举行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赴扶风考察交流及座谈研讨会,承蒙扶风县相关文化领导邀请,前来参加,倍感荣幸!在这里与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专家见面,我感到无比的亲切。这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泾河、渭水流域的文化人,其文化背景,都呈现出极其明显的秦域文化的共性和特色。试看,我们的方言、民俗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所有文化现象(如秦腔、道情等),都是有这个地域文化的共性和特色的。

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说过一句名言:“风从西边来。”我们一直把它作为我们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的理论根据和研究秦域文化的出发点。齐如山老先生所说的“风从西边来”,主要是指“中国戏曲的源头”而言,其实,研究中国的文化史,其源头都是来自这个“西边”的。此“西边”,指的就是今陇东秦安、天水和关中宝鸡、咸阳、长安一代。

我们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的名誉主任、著名的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就是天水人,从他的经历、学识,能明显地看出,这个中国“西边”的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他光辉一生的。比如他对杜甫诗歌《月夜》的吟诵调,用的就是“关中语系”的天水话,请参看
   本报宝鸡讯“红笺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如断肠。风叶落残惊梦蝶,戍边回雁寄情郎。”这是天水—宝鸡(扶风)苏蕙文化考察交流座谈会上,一位与会者朗诵大文学家苏轼在《织锦璇玑图》中解读的诗词之一。4月18日至20日,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组织35位专家学者赴陕西扶风县等地,与当地3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苏蕙文化交流与考察。


  苏蕙为东晋安南将*窦滔之妻,扶风县不但是佛教圣地法门寺所在地,也是窦滔故里。东晋时,窦滔曾在天水任“秦州刺史”,其妻苏蕙因思念后来被贬官流放在沙州(今敦煌)服苦役的丈夫,在锦帕之上用五彩丝线绣出千古奇文织锦《璇玑图》,该图被当朝皇帝苻坚(天水秦安人)看到后,感叹其情,遂将窦滔官复原职。《璇玑图》由于能随意解读出无数五言、七言诗,而成为千古绝唱。


  扶风县有织锦巷,明代城门上有“苏氏安机处”,照壁上有“安南将*遗址”等,现已遗失。目前,当地成立有窦氏文化研究会,对此其进行文化研究。这次交流活动旨在加强两地苏蕙文化研究,促进两地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当天的座谈会上,扶风县*协副主席颜琼峰出席会议,扶风专家就窦滔家谱、苏蕙研究情况发言。天水文化和旅游局陈芳介绍了苏蕙在天水的织绵遗址、今后苏蕙文化与旅游规划等。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庞瑞琳介绍了协会成立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有关专家学者就天水苏蕙文化专项研究,进行了交流发言。座谈会从有关苏蕙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现存遗址、艺术创作等方面进行了真诚沟通,并就今后进行文化研究和交流作提出了实施意见。


  扶风县特别重视这次文化交流活动,成立了专门的接洽引导、考察参观、会议交流和宣传报道四个小组,对这次考察交流活动全程参与和服务,与会者还参观了当地苏蕙织锦巷和安南将*窦滔墓,并通过对法门寺、扶风县博物馆、扶风县温家大院的采风,加深了对扶风县历史文化的了解。随后,考察组一行还前往武功县苏坊乡薄村与梁氏窑村,寻找苏蕙墓址和当地民间文化。考察组还在西(安)咸(阳)新区,参观了中国西部机电城。


  “解《璇玑图》、写织锦诗、走苏蕙巷、看苏蕙塑像”在天水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研究苏蕙文化在天水蔚然成风。这次文化考察是该协会第一次走进苏蕙故里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对加强两地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04-24)

天水—宝鸡苏蕙文化交流在扶风举行

作者:唐志强毛小东

(扶风县文化馆)/4/21

4月19日,扶风会堂会议室其乐融融,来自天水市的苏蕙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作家、媒体人士和宝鸡、扶风作家、艺术家、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70多人欢聚一堂,座谈交流两地对苏蕙文化研究的发展工作,并就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真诚沟通,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苏蕙,东晋时期安南将*窦滔之妻,是扶风古代的“四大才女”之一。她创作的《璇玑图》,冠绝当世、独步古今,是“回文诗”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倍受
  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和扶风县文化馆、扶风县书法家协会、扶风县作家进行了互赠《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等书籍、书法字画活动,并对今后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双方文学艺术创作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期间,双方参观了位于扶风法门寺内的苏蕙织锦巷和扶风城关镇周秦坡的安南将*窦滔墓,并对扶风县博物馆、扶风温家大院进行了采风活动。

(/4/21)

苏蕙与《璇玑图》(节选)

作者:白尚礼

年3月上旬,我与宝鸡作家、西府文学社社长鲁翔先生联系,再由他从中牵线搭桥,联系到扶风县作家、扶风县马融研究会会长张新浩先生,经过我们两地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扶风县*协、宣传部门等出面多方协调,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组织学者、作家等一行三十多人,前往宝鸡市扶风县开展苏蕙文化交流联谊活动。据扶风县窦氏研究会副会长、《窦滔专辑》作者之一张天福老人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整理出了较为准确的苏若兰本事年表,苏若兰与窦滔的爱情故事也真实地浮出水面。公元年4月8日,苏若兰随同父亲前往美阳阿育王寺(法门寺)拜佛游玩,巧遇一六尺男子,手拿铁弓射大雁,大雁中箭坠落到苏若兰身前。这男子正是汉大司空窦融后裔窦滔,两人对视下,窦滔对苏若兰心生爱慕,随后窦家托人前往苏坊求婚。次年,十六岁的苏惠和二十一岁的窦滔成婚,定居法门镇小西巷。两人爱情甜蜜时期,也是东晋十六国混战时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

窦滔自小习武,早有一腔报国热情,一心想奔赴沙场建功立业,苏若兰百般不舍丈夫远离,但为了“大义”,只好暂舍儿女私情,支持丈夫为国离家。然而,时日渐久,远在边关的窦滔渐渐淡忘了秦州一别,难耐寂寞之下,宠爱上了能歌善舞的赵阳台,疏远了秦州城的妻子。苏若兰得知窦滔负心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又不忍割舍夫妻情分,遂静心构思,倾注才华智慧,历经一年时间,用红、*、蓝、绿、黑五色丝线,把自己所作的诗句织进一幅八寸见方的手帕中。诗句韵律优美,如泣如诉,饱含苏若兰对窦滔的思念。苏若兰将这幅回文织锦图差人送往襄阳,窦滔读罢含有妻子血泪的织锦图,想到妻子守候自己的三年之苦,深受感动,旧情复萌,遂将赵阳台送回老家。后来,秦王苻坚看到璇玑图后,拍案叫绝,连连感叹其为千古杰作,并以重礼迎苏若兰到襄阳,令他们夫妻团聚,二人恩爱至老。

苏若兰的一幅回文织锦图,不仅帮她赢回了自己的爱情,也给她带来了至高的评价,被后世命名为《苏氏心诗璇玑图》,见者无不翘指咋舌,争相传抄,学诵印刻,视其为文学、刺绣之瑰宝。《璇玑图》曲折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成为历代诗人、文学家、画家、戏剧家、音乐家等的不朽的创作题材,有大量的有关作品问世。但是,《璇玑图》影响后世最大的,是它开创了中国文学里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即回文体文学体系。其后,历朝历代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治人物均热衷于回文体创作者极多。根据《扶风县志》关于《璇玑图织锦诗》的读法,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读,历代都有探新,不断增加诗的首数。宋元年间,有名叫起宗道的人,将全诗分为七图,读出首诗;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从七团中又分出一图,得诗首。后来,此诗任读者在纵横回环、交叉跳间诵读,竟读出意境不同的首诗来。以上说法,是否准确,能否服众,我也无法佐证,权作为了解罢了。

从朱淑贞《玻玑图记》中,我们还可得知《璇玑图》在金亡北宋,宋室南徙时还流落到江南。朱淑贞写道“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惜也。一日家君宴郡,衙偶于壁间见是图,偿其值,得归遣予”。爱好古董的父亲把《玻玑图》送给朱淑贞后,她爱不释手,“于是,坐卧观究”,说明了朱淑贞得观《璇玑图》的机缘。才女苏若兰,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享誉古今。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若兰,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同时,多才多艺的苏蕙还是一个多产的女诗人,她除《璇玑图》诗文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无人搜集。

据扶风县窦氏研究会窦建孝会长介绍,扶风当地因出了这么一位卓越的女才子是很荣幸的,后人为了纪念她,把她曾在扶风县法门寺住过的小巷取名为“织锦巷”,“修的台取名为“织锦台”;漂洗过丝线的渠池取名为“续坑”;在她送窦滔去流沙的法门寺的北门外城墙上砖刻“西望续坑”四个大字,和“苏氏安机处”五个小字。并以青石一方上面刻“璇玑图回文”,嵌镶在北门照壁中间,供人玩味观赏。照壁上还刻有“武镇泰国”四个大字和“安南将*遗址”六个小字。

苏若兰的丈夫窦滔,死后埋葬于家乡——今宝鸡市扶风县周秦坡村南(北离法门寺五公里)。墓前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沉题刻的“前秦安南将*窦滔墓”碑和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是否为窦滔与苏若兰夫妇同穴葬,待考。不过他们的后裔仍存,至今周秦坡老庄还有十多户窦姓人家,过去每年清明节时,他们都要带上献祭食物和香表,团聚在窦滔墓前扫墓奠祖。窦滔苏若兰夫妇离合悲欢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影响十分深远,至今周原一带,甚至关中西部各县,男女青年结婚,女方要织许多三色以上的花手帕,赠送给新郎的亲友们,用意在于警惕男方不要三心二意,爱情要专,此事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地方礼俗。

想当年,才女苏蕙婉转织就的《璇玑图》,自她以后上千年来,历代不少文人学士,也创制了许多回文诗词,如南朝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阳、张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李禺,明代的汤显祖、张芬,清代人张淮、邱琼山、谢默卿等,也都写过多首回文诗。但能与苏若兰《璇玑图》相媲美,读出几千首诗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家。后来的回文诗词,不论有几多变幻,几多创新,苏若兰总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了。

苏蕙,在中国文学史上创作的《璇玑图》,冠绝当世、独步古今,是“回文诗”的集大成之作,历朝历代倍受学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生水起连载二十四天水宝鸡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