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三十八年回家路
文/海那边
我的老家在扶风,乔山脚下一个普通的村落侯李村,距佛都法门寺只有10里路程。年还在上高中的我不得不放弃学业,离开了家乡,顶替父亲到了省城西安工作。一晃38年过去了,这38年的春节我都是在老家度过的,从没有落下一次。因为,家里有父母,家里有我的牵挂。
那时,我只有16岁,独自一人身处他乡,省城的繁华热闹冲不淡我对家乡的思念。每逢夜晚或是假期,望着窗外的繁星或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暗自流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离春节越近,我的思念欲浓,早早准备回家的东西,等待迈上返乡列车的那一刻。回到家里,年三十白天,我帮助乡亲们写春联;三十晚上坐夜,看电视;大年初一放炮,随后就是串亲戚、待客,这样的春节我一过就是10年。节后返程是当时最头疼的事。由于车少路难行,我每次回城都要凌晨四五点起床,步行到六里外的公路边等车,然后坐上去降帐火车站的大轿车赶往去西安12点多的火车,一整天都在路上。伴随着这样的回家路,年复一年,我结束了一人独自回家的单身生活。
结婚后,每到春节我还是依然回家,只是多了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妻子。我是妻子是正宗的南方人,老家在广东。在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她就听朋友说,陕西农村很穷,生活条件很差,但她说:我看上你这个人了,常言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嘛,无所谓了。话虽这么说,但我们第一次春节回家,妻子还是有些不适应。结婚时老家收拾的新房不到十个平方,楼顶是纸糊的,晚上一关灯,老鼠就在上面撒欢,令人无法入睡。厕所是露天的,一般都和农村的猪圈在一起,人在里面方便,猪围着你转,她手里要拿个棍子赶,要遇上下雨,又是一脚泥。面对这些,妻子没有一点怨言,这让我非常感动。年三十傍晚,妻子又要开始忙活了,她要准备明天的饺子。剁肉、切菜、擀皮、包饺子,一刻都不停。那时的农村十分寒冷,又没有取暖设施,厨房里水缸的水都结了冰,妻子冻的直跺脚,手也不听使唤了,就这样,满满几篦子的饺子包好了。在老家过春节的几十年里,每年的饺子都是妻子一个个亲手包起来的,父亲吃着妻子包的饺子直夸好,他每次都能吃上一大碗。大年初一吃剩下的饺子也是妹子妹夫们的最爱,到家里走亲戚时,他们首先要吃饺子,都说妻子包的饺子特别好吃。正因此,妻子每次包饺子时都要多包些留着,就等着妹子妹夫们来家吃。
女儿的降临给我们增添了许多快乐,但回老家就麻烦多了,可我依然选择回家。记得女儿四五个月时候,刚好到了春节,父亲写信说,孩子小就别回来了,来回不方便。我说,没关系,我们带着孩子回家看你。父亲高兴的直说好!这是我们第一次带着孩子回家,当天晚上,我们就准备奶粉、尿布和水壶等用品。第二天一早,我们抱着女儿踏上了回家之路。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回家的路只有一条走村串巷的普通公路,车内到处漏风,双脚挨着车底钢板,冻的发木,女儿一会吃、一会睡、一会哭,闹了一路。车到了县城,天已经黑了,同车的旅客都下车了,我对妻子说,这下糟了,我们离家还有30多里路,黑灯瞎火的,怎么回去啊?司机总不能为了我们再跑那么远的路吧?就在我们迟疑的时候,司机突然问我们:你们怎么还不下车?我说,我们还没到家。他又问:你们去哪里?我说到侯李村。司机说,我的车晚上停在乡*府,刚好路过你们村口,那就坐着吧!当时,我们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连忙说:谢谢!谢谢!下了车,是一段约有2里径直通往村子的土路。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四周寂静。此时,我已经可以闻到农村冬季烧炕时烟筒里冒出的柴火烟味。我们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到了家门口,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女儿早已在妻子的怀里睡着了。我敲了半天,是母亲开的门,她看见我们站在门口,迟疑了一会说,你们怎么这会才回来了,快进屋!说着便把女儿从妻子怀里接了过去。到了屋里,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不停地说回来好!回来好啊!
转念间,女儿已经六岁了。这年的春节她又跟我们回老家了。三十晚上,刚包完饺子,几位堂哥堂弟就端着凉菜来到家里,妻子也端上早已准备好的菜,几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拉着家常,俗称过夜,也就是农村的近门子里的晚辈给长辈拜年。大家说东道西,笑声不断。坐了个把小时,大家说是还要串门子,都离开了。这时,女儿等着急了,一个劲的并着双手给父亲拜年,连说:爷爷过年好!她是让父亲给她发压岁钱。父亲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沓用纸包着的东西,打开后是一张张崭新的十元钱。这是父亲年前早早骑着自行车到十里外的银行换来的。他高兴的对孙女说:爷爷早都给你准备好了压岁钱,就等你过年回家。女儿兴奋的直叫爷爷好!清晨的一阵阵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拉开窗帘,窗外还是一片漆黑。过去农村放炮不像现在大都在夜里12点前后,而是清晨五六点左右,看谁家的炮放的早、放的响、放的时间长。只要一家炮响,不一会儿,全村就沉浸在一阵阵炮声中,天空被照得通亮。天快亮的时候,小朋友们就陆陆续续走出家门,成群结队在村里游玩,我带着女儿也加入到了人流中。孩子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比比谁的好看,谁带什么好吃的了。过年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节日。到了中午,一般家里都是吃浇汤面。这种面只有逢年过节和办事才吃,这是扶风当地请客的最好的招待。就是一大碗汤里只捞一筷头面,做这个汤可以非常讲究,要有肉臊子、*花木耳和红萝卜等菜品,还要有农家自酿的醋,当然还离不开做漂汤用的食材,就是买来农家自制的豆腐,切成方片下油锅烙成金*色,再切成丝,和切好的葱花伴在一起,撒在汤上,吃饭的时候只吃面,不喝汤,汤是反复使用,这种浇汤面味道醇厚,非常好吃。我女儿把吃这种面叫一碗一碗,每次回家都嚷着奶奶说,我要吃一碗一碗的面。记得女儿第一次吃浇汤面时,边吃边数,吃了三碗。随着年龄的增长,吃的碗数越来越多。寒假上学后,她就会自豪的对同学们说,你们一次能吃几碗面,同学们大都会说一碗啊,女儿说:我能吃八碗,同学们听后都惊得目瞪口呆,她就会津津有味的给大家讲她吃浇汤面的事情。
我不仅每年春节回家,农忙时节也经常回去。特别到了每年的夏收、秋收两季是必须要回家的,因为家里缺少劳力,我就和妻子有时也带着孩子一起回去帮着干活。妻子跟着我这么多年,一次次回老家,没少吃苦,也慢慢的适应了农村生活,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老家多好!空气好,又有这么多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咱们都退休了就回家住,我满口答应。干农活全靠力气,夏天收麦子,秋季收玉米,还要种地,妻子帮着装麦捆,掰玉米,推架子车,没有说过累字,只是她本来白嫩的双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划出一道道印子,我劝她别干啦,她说没事。女儿也是忙前忙后,在地里捡麦穗,提着笼子(农村放置物品的一种藤条编的器具)掰棒子。忙忙碌碌几天后,我们就要返回西安。每次临走时,我都要带些家里的自产的面粉、玉米榛子、辣椒面等东西,当然还少不了家里产的苹果,我们回来时带的大包小包都塞得满满的,父亲推着自行车一直把我们送到公路边,母亲就站在村口望着我们的背影渐渐远去。
时间过得飞快。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每况愈下,我们回家的路依然没变,变得是回家的次数更加频繁了,还有回家的路更加便捷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自驾车、顺风车、大巴车随你选择。当年的法门寺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我的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敞干净,路灯明亮,自来水也引到了家里。空调、太阳能、冰箱等家电也进入了许多农户。我每回一次家,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过年的年味。镇上的超市、商店物品应有尽有,过去春节回家,我都是大包小包往家里带,现在到镇上基本上都能买到。人们穿的、吃的也丝毫不比城市差。过去走亲戚其实就是在走,路上成群结队,人来人往,路远的最多骑个自行车。现在,串亲戚的大都是开着轿车、摩托,还有三轮车,走路的越来越少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家乡的变化将会日新月异,越来越美!
今年是我离开家乡第39个春节,也是第一个不能回到老家过年的春节。今年的春节要在西安过了,因为母亲就在我的身旁。由于父亲的去世,老家就剩下母亲一个人,母亲腿脚不好,加之又是冬季,我实在不放心把她留在老家,就在天冷前把她接到我这里。其实早在父亲在世时,我就想把他们二老接到西安过年,但父亲一直不愿意来,他说:你家里小,我们来了方便,再说你们还要上班,又要照顾我们,我们还是不去的好,只要你们过年回来就行了。为此,父母一起没有在西安过过一个春节,也算是我的一个遗憾。
38年回家路,撒下38年情,留下38年难忘的回忆。儿女在外,最思念的是故乡,最牵挂的是父母。38年来,我每年春节如约回到老家,回到生我养我的父母身旁,我感到无怨无悔,十分欣慰,这是我们做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是我们一辈子的爱!
作者简介:海那边,男,出生于年8月,大专,中共*员,高级*工师。年9月离开家乡,前往西安工作。曾在企业从事过共青团、*务和行*管理等工作。现在企业担任中层管理工作。喜欢写写画画和摄影。
征文大赛投稿专用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