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哨子面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扶风哨子面
TUhjnbcbe - 2020/11/19 16:00:00
扶风哨子面文/小小
  身为扶风人,没道理不熟悉扶风哨子面。
  而那种在村里有人家遇上了红白喜事时,从正事的前天下午就开始弥漫在十里八村的浓浓的猪油哨子香,便是我对臊子面最久远的记忆。
  村里的习俗是,不管是遇到红事还是白事,主家从前天下午就开始设宴招待。只要与主家稍微能沾上点关系,愿意随礼的,前天下午就可到场随礼(当然,第二天早上也不迟。)然后,顺道吸两碗臊子面。其实,正宴第二天才开始,早饭是流水席的(谁来谁吃,随吃随走,一波一波地换人)臊子面,有时候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了,关系网大一点的,一直会持续五六个小时。中午才是各种大鱼大肉的酒席。不过,相比之下,乡亲们最不能抵挡的还是臊子面的诱惑。
  因为,那个时候,每当听说十里八村有红白喜事,那些只要认识主人的人们都会闻着面香,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拉礼”吃面。而那个时候,你真的会搞不清那些去“拉礼”的人,到底是与主人有交情,还是与臊子面更有感情。
  因为,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村里人似乎都很穷,基本是每到年关的时候,才会咬紧牙关割几斤肉回家,做成臊子细水长流。那时候,听妈妈说的最多的话便是“穷过日子,富过年”。毕竟,新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寻常人家,平时要想吃肉,只能待到别人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方能过过瘾。而那臊子面便是最能解馋的。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村里普通关系随礼的行情,通常是一块起步,两块封顶。而凡“拉礼”的家庭,每到饭点儿,都会有人挨家挨户地来喊吃饭,(太远的朋友自然是要自己提前到达.那时候还没有电话,更不要说手机了。)而且不用考虑人数限制。
  有些人家,日子过得紧一点的话,就会随一块钱的礼钱。但吃臊子面的时候,依然会拖家带口。因为,谁也不愿错过这样享受人间美味的大好时机。至于第二天中午那顿酒席,虽然,有大鱼大肉,但一般也都只是派个代表前去。毕竟礼钱只有一块钱,谁又好意思顿顿都拖家带口呢?其实,主要也是它没有臊子面那么具有诱惑力。
  臊子面为什么具有如此魅力,竟可以让人们无视大鱼大肉,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
  其实,要说臊子面,还是得先说臊子。因为臊子是臊子面的灵*。
  每到“正事”的前天下午,被特邀来掌勺的大厨,便会拉开架势,首炒臊子。
  而那时,带着期待观战似乎是跟我同龄孩子的最大乐趣。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吃瘦肉,但炒臊子似乎还得肥瘦兼具。因为,从没见过哪家大厨只炒瘦肉臊子。估计是那样炒出来的臊子也不够香吧。
  那时候,我通常会亲眼看到大厨将白嫩嫩的几乎是整头大肥猪在超级大案板上大卸八块。然后,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洗净,切成指头蛋大小的薄片。(父亲当年也做过大厨。据说,那片越薄越好----那样,做成臊子汤的时候,肉片就容易漂起来,增强视觉效果。)等肉片切好之后,就是烧油入锅了。那时候,我感觉大厨通常要烧半锅油,待油温稍热之后,先将提前准备好的带有生姜、花椒、桂皮、八角、小香等的调料包放进去,随之将切好的肉片倒入锅中,大火翻炒。待肉片完全变色时倒入酱油,有时候也可以不用酱油,而是用那种大厨用白糖和油提前熬制出来的汁子给肉上色。待肉色均匀后,还要继续用力翻搅。一边翻搅,一边加入盐、葱段、干辣椒段,再慢慢转至小火翻炒。待到肉八九成烂的时候,倒入陈醋。(喜欢吃辣的朋友,这个时候还可以倒入一些辣面进去。但过大事的臊子一般不放辣面。)翻搅均匀后,盖上锅盖小火焖制。待有浓郁的肉香慢慢散溢的时候,大致就可以开盖起锅了。
  当锅盖打开的那一瞬间,那种夹杂着几丝炝油的醋意的浓郁的肉香味儿,便会立刻弥漫在四周的空气里。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醋的单调的酸味将那种大肉入油后散发出来的油腻感稍加中和之后,就只剩下不浓不淡,带着油醋味的肉香了。
  臊子出锅后,就剩下烧汤下面了。臊子面的面是提前压好的机制细挂面。虽然是超细的那种,但因为压的时候,加了碘和盐进去,所以,吃起来就特别劲道。
  臊子面的汤还是很有讲究的。至少得有*花木耳,油炸豆腐以及葱环。大厨一般会自己亲炸豆腐,把其它准备工作交给手下的虾兵蟹将。豆腐油炸之前也要切成薄片,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大约以半厘米的厚度为佳。炸豆腐油温要稍微高一点,这样,豆腐才能炸得外脆内嫩。等豆腐出锅后,晾凉,然后再用菜刀从中间启开,切成丝。一边金*,一边白嫩。再和着*花、木耳、臊子,一起加入提前烧开的沸水中,再加入姜末、五香粉、盐、醋、鸡精稍加熬制,带有扶风特色的臊子汤基本算是大功告成了。待面出锅后,挑几根面放进碗里,然后,抓几把提前备好的葱环,撒入汤中,讲究的大厨还会加一些鸡蛋饼的碎片进去,搅两圈,舀一勺浇上去。一碗漂着油花、肉片、葱环,蛋片,架着油炸豆腐、*花、木耳的油汪汪香喷喷热腾腾的臊子面便新鲜出炉了。
  每当这个时候,别说吃,就是看上一眼,嗅上一鼻,那种终年积蓄的馋劲儿便也会悄然褪去,仿佛这臊子面胜过一切人间美味。
  不过,哨子面的吃法确实有点儿不太讲究。前面说过流水席,就是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吃。关键这种流水席要的是速度。而且,臊子面本身对汤的需求也比较大。再加之,人们往往只吃面不喝汤。因此,这种流水席便需要将汤回收再利用。这意味着每个人吃过面的汤,最终都要被端回去,倒入大锅里熬煮之后,再浇到面里端上来让其他人继续吃。
  有时候,在大冷的冬天,你会亲眼看见一些老人小孩,流着长长的鼻涕,却依然不管不顾地津津有味地吃面。臊子面也因此得名“哈水面”。倘使,这些人蓬头垢面,又足够陌生,眼前的生动画面绝对会让你食欲大减。
  可是,人们往往又立刻会以“大火高温熬制,消*呢!没事的,不干不净,吃了不得病”诸如此类的话迅速自慰。因为,也许是反复熬煮的结果,这样的臊子面似乎格外地香。虽然,每家每户每年都会做哨子面,但似乎永远做不出这种哈水面独有的香味。因此,最终,人们还是会忽略它的这点缺憾,选择传承。
  村里随礼的行情后来一直从一块两块慢慢上升到五块十块、十块二十块、三十五十块,直到现在的五十一百。但臊子面制作和吃的方法,似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扶风哨子面不但承载着我儿时有关美食的记忆,也传承着一方的风土人情,彰显着扶风人的醇厚和质朴!它似乎也在隐隐地向世人昭示一个哲理-----倘若是真心喜欢,自然会无限包容!

投稿|admin

ffbxw.
1
查看完整版本: 扶风哨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