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ldquo回望扶风郡,寻根杨凌行r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ldquo回望扶风郡,寻根杨凌行r
TUhjnbcbe - 2020/11/14 18:16:00

第十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援故里——陕西杨凌举行,本次宗亲会主题为“回望扶风郡,寻根杨凌行”。杨凌在汉代属右扶风管辖,当时的扶风为一大*区概念,处京畿重地,属三辅之一。“左冯翊、右扶风”意蕴“辅佐京师,扶助风化”之意。马姓先祖伏波将*马援、经学大师马融、三国名将马超均诞居于此,因而扶风遂为马姓郡望,扶风堂亦成天下名堂。马姓的郡望名堂处于中华首善之区的扶风,亦足以表明其显赫的地位。

马姓是华夏大姓之一,有千余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列姓氏榜第十七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甚至多民族姓氏。现在一般说到扶风马氏常提到其华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赵国的马服君赵奢。马氏兴于邯郸,地处半农半牧地带,由于“北通燕涿,南有郑卫”,任侠骑射成为风气。基于这一认识,学术界比较倾向于扶风马氏的多元来源说。另从马援、马腾、马超等在北地的畜牧业经营来看,可能不排除其祖源中有少数民族或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虽然人们从心理上比较忌讳族谱姓氏来源中有异族的成分,但这可能更接近于历史的事实,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基于学术的思考。

从任何一个族群的发展来看,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通婚、融合乃常有之事,当今那个姓氏都不敢说自己是纯而又纯的汉族。多元来源对于一个族群的发展并非坏事,从现代遗传科学来讲是有远缘基因优势的。既有汉民族的基因,又有少数民族的基因,并长期活跃于半农半牧地带,往往使某个族群具备了一种很强的生存优势。农和牧两种基本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古代事关富与强两个方面。农可以富国,以保证和维持基本生存;牧可以强兵,可以确保战而胜。从中国历史上看,具备了这种多样基因和生产结构的氏族是胜过单一基因和结构氏族的。以单一的牧业的生产结构来说,虽然有强弓劲弩,但是迁徙游牧和简单地利用自然的生产方式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以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而言,优势在于生活比较平和稳定、族群血缘关系密切,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但是农耕民族往往是比较仁弱的,遇到少数民族的强弓劲弩,很难保证族群的安全、繁衍和生息。在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频繁剧烈的矛盾冲突与融合进程里,不知有多少世族大姓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扶风马氏能应对自如且不断发展壮大,必有其独具的生存之道。由农牧结合相融带来的文武兼备,对马氏宗族的繁衍、发展与壮大是大有裨益的。

扶风马氏之发展,马援居功至伟,其功勋、风骨、德行为世人所景仰。马援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功边区,马革裹尸而还。马氏后裔寻根祭祖,无不以马援为尊,今于马援故里召开宗亲会,当重温伏波将*之精神以嘉勖后人。马援能成其功业,或与其成长于边地不无关系。马援少有大志,不愿埋首文墨章句之间,遂到边地耕作放牧,辗转于陇汉之间。农可富国、牧可强兵,马援长期经营的边地属半农半牧地带,农牧的结合及边地严酷的生存环境塑造了马援遒劲的气质,他常对宾客言道:“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故居杨凌为中国农业圣地,马援在农业发展史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马为*国之大用,马援对马尤为重视。马援善于养马和相马,曾铸制铜马式献给汉光武帝受到嘉赏。所谓马式乃马的标准模型是也,若无对马的深入体察与研究不能为也。此外,马援在平定交趾时他常服食薏米,以除岭南之瘴气。发现岭南的薏米实硕味美可药食兼用,遂欲引种至内地,促进了薏米在内地的传播。重视养马、相马和引种薏米,或与马援长期的半农半牧经历有关。扶风马钧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制造家和发明家之一,他还原指南车、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制造发石机、制作“水转百戏”,被誉为天下之名巧。著名思想家傅玄认为,马钧之巧“虽古公输班(鲁班)、墨翟、王尔(古巧匠),近汉世张平子(张衡)不能过也”。尤其是水车作为传统农业社会最为先进、高效的灌排机械,“其功百倍于常”,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样的经历使马氏家族常具宏阔的视野与非凡的大局意识,马援对东汉初年天下大势的把握和判断十分准确。当时天下未定,群雄割据,除刘秀在洛阳建立的*权外,凉州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是两支重要的势力。隗嚣欲摸清刘秀和公孙述的旨趣和实力,派马援出使两地,以明晰形势。马援认为公孙述倨傲自大,如井底之蛙,难成大事,而刘秀恢宏大度,文韬武略,有帝王之相。马援的判断为后来形势的发展所应验,其先见之明令人赞叹。

除了显赫的武略外,扶风马氏家族长期在京畿繁盛文化的熏陶下,也颇多学术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与贡献。马援有《诫兄子严敦书》传世,后被收录于《古文观止》。史载“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马援在交趾前线不远千里致书教谕。告诫后辈不要妄论他人长短、不要妄议朝廷法度、不要随意结交游侠之士,并谓“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马援诫侄书犹如家训,以谦谨保障了家族的长期延续和发展。另有马援从孙曰马融者,将马氏家族的文韬推到了新的高度。世称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地位十分突出。他遍注群经追求既博既精,跨越今古文之争,既博采众家又独见迭出。他设帐授徒讲学,常有千数子弟,著名学者卢植、郑玄等都是他的高足。马融去世后被列为儒家先贤之一,得以配享孔子,从祀孔庙。

扶风马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不仅为马氏宗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丰富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他们爱国睦族,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及其父马鹤凌的言行都或多或少体现着马氏家族的精神特质。马鹤凌为祖国统一事业奔走呼吁,去世前留下“化独渐统、振兴中国”的遗训。马英九任职期间,乃两岸关系最融洽的时期之一。在任期将届之际,促成了习马的历史性会面,显示了对民族、对历史的担当。姓氏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商品经济与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马氏族群无论身居何处始终心系故土,仍能保持密切的交往与联系。世界马氏宗亲会迄今已办了十届,实属难能可贵。马氏族群在传统社会农牧兼营、文武皆通,颇具兼事之能。在现代社会则士农工商各领风骚,电商腾讯尤为翘楚。他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体现了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马氏族群向善重教、扶助风化的优良传统,至今仍用于约束族群、德性养成,在现代精神文明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是全球马氏同宗集会恳亲、联谊交流的最高形式。它所倡行的睦族之道,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尚书.尧典》有“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说法,睦族是介乎齐家与治国之间的中间环节。明代方孝儒认为睦族之道有三,为谱以联其族;谒始以繫其心;敦亲以养其恩。国有法族有规,中华族规中敦人伦、笃宗教、课子弟、正闺门、慎交游、勤职业、崇节俭、忍小忿、恤贫苦、睦乡邻等内容,是弥足珍遗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约束规范族群,至今仍是平息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族群在它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凝聚与积淀,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有发展与完善。但作为底色与基因性的东西,它只会历久弥新而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对于扶风马氏的历史与文化,亦应作如是观。

在世界马氏宗亲会在马援故里举行之际,敬祈全球马氏其家兴、其族旺、其事成,是为祝词。(卫丽李伊波录音整理.9.1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回望扶风郡,寻根杨凌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