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文苑戏台下的童年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扶风文苑戏台下的童年
TUhjnbcbe - 2020/11/12 2:52:00

戏台下的童年

文/安澜

在陕南偶然听到一两声秦腔后,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真的还在省内。秦岭太神奇,将秦地一分为二,南边多山北边多平原,地理环境不同,造就了文化的不同。我相信声音是有记忆的,就如同味觉也有记忆一样。在陕南吃到一碗和家乡口味接近的凉皮后,便能勾起许多关于母亲和家乡吃食的记忆来。现在,是一两句偶然入耳的秦腔带我穿过秦岭,回到关中农村,回到那五彩的就如同脸谱一样的童年。

其实,我从未对这种艺术形式有过兴趣,也从未特地找机会去认真地听一场。但这声音的确在我脑海里扎了根,不知何时。

细想起来,我也有看过木偶戏和皮影戏,只不过那时我还小,所记不多了,只记得我被爷爷架在肩膀上,那些“穿着”红红绿绿的戏服的木偶当时有吓到我,那昏*的光亮处的确有跳动的皮影,稀稀拉拉的伴奏声也是从那里飘出来的。我坚信我只看过这么一回,而这也是我存在的最早的记忆了。唯有秦腔是童年里一笔重重的油彩。村人若有红白喜事,尤其是白事的,总要请了戏班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戏台也没有戏服的“地台戏”,这种戏规模较小,请来的常是一个自乐班而已,观众少的可怜。还有一种是搭起戏台,戏子化妆且有戏服的专业剧团的表演,看的人也就多些,人称“大戏”。决定这两种演出方式的往往是经济能力,所以但凡遇到谁家有事,大家必先问是不是搭台的,然后再议论一番。

我感兴趣的自然是这种有排场的“大戏”了,虽然连一句戏文都没认真听过,但也在“台前台后”忙碌着。戏台搭起来后,最先围到跟前的肯定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那时个子都与戏台差不多高,趴在台沿看大人们摆好乐器,装好音响。若遇到不凶的大人,我们也能爬上戏台玩会,将幕布拉开,再合上,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特别好玩的。至于戏台后面,那里简直是童年时期的天堂。戏子们在这里化好妆,换上戏服,这才会上台亮相。她们带来的大木箱,是我眼里的百宝箱,旦角那又黑又长的“头发”就是从那里取出来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那里面所放的凤冠霞帔都是用真的金银和真的珍珠做成的,所以我那时也认为戏子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她们拥有那么多好东西!在我看来,她们那个精巧的小木盒也是会发光的,里面有各色脂粉和各种金属薄片制成的头饰,最令我惊讶的是那对金属蝴蝶的翅膀一拨就可以上下扇动!

后台常用一块帆布搭起来,非常简单,我们通常只敢掀开一条缝儿,挤在那里偷偷地看,即使这样小心,也有被训斥一顿的时候,好在那时大家脸皮都还厚,只走开一会就又围了上来。不过,也有走运的时候,若哪个孩子长得心疼,就有可能被戏子叫进去打扮一番,待到出来时就成了众多孩子中最特别的一个,虽然也有善意的戏弄和嘲笑,但眼里的羡慕是着挡不住的。我常在后台看得出神,也曾获得过几次“殊荣”,那钨丝灯泡发出的光常招来的飞蛾,那空气里香甜到发腻的脂粉香……这些我都还记得。

待到演出开始,我还操心两件事,一件就是男戏子们所穿的“厚底靴”,那么厚的底呀!要是一不小心摔倒了,那可怎么办!?趴在台沿仰头看这些戏子们,觉得他们就是天神,他们在台上一跺脚,往前跨一步,我便得内心一颤,往后退一步。另外就是“撒金钱”了,这是童年所有小伙伴都期待的,有一出戏,是一个财神扮相的人捧出一个装着糖果与花生的盒子来,抓起一把向台下撒去,底下便是小孩子的一阵哄抢,大家都说这是福气,既然是福气,有谁不愿意要呢?倒是大人们很少为这些福气所激动。有次我站得太靠前,福气都向后面撒了去,我什么都没捡到,眼神里满是委屈地向那“财神”看去,希望他能再扔一把下来,那人与我目光相撞后便懂了我的意思,招手让我去他跟前,抓了一大把弯腰给我一个人,我赶紧伸出双手接着,生怕这福气漏掉一点。这一幕让我成了众人眼里拥有独特福气的人。

这种戏大约从头一天晚上开始,到第二天下午结束,有时我们放学回来后,看到戏台被拆走,便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就像夏夜没有等到凉风那样,毕竟那是我们眼里极大的乐园。高考结束了的那个暑假里,遇到村里又有“大台戏”,我远远地站在路边看了两眼,早都过了趴在台前,戏子往前一跺脚,我便往后一躲闪的年龄,也凑不齐那群与我一起挤在后台偷看的小伙伴,即使得了那个戏子点在眉间的红点也不知去向谁炫耀,童年随那辆装着“百宝箱”的大卡车渐行渐远,撒在地上的糖果也失去了吸引力……

投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扶风文苑戏台下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