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西府大地看周礼美食篇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西府大地看周礼美食篇
TUhjnbcbe - 2020/9/24 18:33:00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西府大地看周礼

尚俭——变废为宝蒸醋粉

文/张琼


  宝鸡擀面皮有个姊妹,它看起来黑乎乎、不起眼,但吃起来酸香筋道,它的名字叫醋粉。醋粉是农人用酿醋剩下的醋糟制作而成,从醋糟里变出可口的醋粉,反映出西府饮食文化中的节俭美德。


  西府媳妇淋完醋后,瓦缸里会剩下醋糟,将醋糟晒干可以喂养家畜,湿醋糟是做醋粉的好材料。醋糟加水泡湿后用纱布包住,反复揉捏,让汁水流入盆中,经多次过滤,醋糟粉沉淀在盆底,倒掉上面的水,醋糟粉加入麦面粉搅拌成面糊状,舀入面皮锣锣内,放入开水中热蒸数分钟,醋粉就蒸熟了。醋粉切成条,拌入辣椒油、蒜水和醋,吃起来酸香解暑,是宝鸡人夏天最爱吃的小吃之一。


  有一个词语叫糟粕,指酒糟、豆渣等渣滓,比喻废弃无用的东西。醋糟也可算是糟粕的一种,但是在西府媳妇手中,糟粕可以变出精华,这源于对食材的节俭态度。在农村还没有收割机的时候,大人割麦,小孩捡麦穗,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剩饭是最忌讳的,尽量不使一粒粮食浪费。西府人认为,浪费粮食等同于造罪,是无德的体现。


  尚俭态度源于何时,说不清,周原大地上祖祖辈辈的人都讲究俭德。西周时,周文王作《周易》,把人们对节俭的态度分为甘节、安节和苦节三种。最好的境界是甘节,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指虽然不能把节俭当乐事,却能安于节俭,不追求豪华奢侈;最坏的是苦节,把节俭当作一件苦事。并说明了这三种态度产生的三种结果:“甘节,吉”,前途吉祥美好;“安节,享”,做事亨通顺利;“苦节,凶”,结局是不幸的。历史的经验,印证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西周尚俭之风吹拂着周原大地,熏染了西府人的尚俭习性,并将“俭”中“甘节”的态度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才会产生醋粉之类的吃食。

朴素——粗中有细打搅团

文/王星


  搅团名不见经传,却是地道的西府美食。在生活困难的年月,一锅玉米面打的搅团,不知成了多少人的“救命饭”。现在日子好了,从饥饿岁月中度过的50后、60后,提起搅团仍然印象深刻,从小到大的味觉培养,塑造了一个人一辈子都改不掉的饮食习惯。这个味道,离不开、戒不掉。


  顾名思义,搅团就是搅成的糨糊团。面是玉米面,城里人口中的“粗粮”,虽然富含淀粉,却容易消化,若你吃得少,肚子一会儿就饿,但若吃得多,肚子又会发胀泛酸。西府人习惯说“打搅团”,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其中的窍道在于一个“打”字。常言道:“搅团要得好,七十二个搅。”实际上,绝对不止七十二搅,打得越用力,搅团就越光滑筋道。在西府农村,还有一种说法是“谁家娶的媳妇贤不贤惠,就要看她打的搅团好不好”。可见,打一锅好搅团对于西府女人而言,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吃搅团,还离不开那碗汤,盐、醋、韭菜、大蒜、油泼辣子,一家一个味,但都会让你口舌生津。


  相传,搅团是诸葛亮在西岐屯兵时发明的。蜀兵在西岐大力发展农业,故*粮充足,因吃腻了关中的面食,将士们渐渐心生厌倦,为了安慰大家的思乡之情,诸葛亮便发明了搅团这道饭食。不过,那时不叫搅团,而叫“水围城”。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美好传说,传递着宝鸡人对搅团的喜爱。一方水土、一方吃食养一方人,搅团就如同西府人的性格,透着一股子朴实、真诚和敞亮的劲儿。这时节,端一碗搅团,寻个树荫坐下,吹着周原上的凉风,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和自在。

体面——讲究面子拼合盘

文/李波


  在西府农村吃席,最先摆到桌子中间的是合盘。肉片像小山丘一样堆在盘子中间,周围有一些葱花皮冻拌着,等到要开席的时候,一个人端着一盆调好的醋汁,一个人拿着一个大铁勺,两人走到桌子前站定,醋汁舀上满满一勺,沿着合盘中间的肉尖,环绕着倒下来,让合盘里的肉片蘸饱醋汁。这时候,坐在上席的尊者就能动筷子夹菜了。尊者筷子动了,陪坐的人才可以开吃。“慢着,这合盘好像不对啊。”“咋个不对了?”“从外面看着,是一整盘肉片拼起来的,怎么一筷子下去,肉片底下尽是粉条和豆芽啊。”“不地道。”因为这一道菜,不明就里的人会给西府人扣这么一个帽子。唯独西府人知道,合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多么珍贵的待客之物。


  有人有这样的记忆,几十年前到亲戚家里串门,桌子上有合盘,但是坐席的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合盘却没有人动过。如果哪个小孩子不小心吃了有肉的合盘,必然会被家长好一顿训斥。何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肉不容易。但是来了亲戚,没有肉菜又说不过去,所以主人家会做一个合盘摆上桌。但客人们都知道,肉来之不易,便没有人会真的去吃这份肉。”研究宝鸡地区饮食文化的张吉深知此道,“对于大人们来讲,这是心照不宣的事,不论去谁家做客,都是这么个弄法。”


  在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形成的文化因素。西府人好客,有亲友来,肯定要热情招待。没钱招待怎么办?西府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做合盘。


  从合盘可看出,深受周礼熏陶的西府人,是讲究面子的。朋友面前,绝对不能丢了面子。“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对于一个体面的西府人来说,可以用合盘招待客人,这样的人绝对是个讲究、热情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也不允许家人成为不知礼仪的人。”张吉说。

实在——结结实实压锅盔

文/张琼


  宝鸡人的吃食离不开小麦,关中田野肥沃,滋养出饱满诱人的麦粒,让宝鸡人做出了诸多美食。锅盔把周原大地上的麦香牢牢抓住了,锅盔用木杠子压实,用麦草文火烘制,要想做好锅盔,就得把力气下到。锅盔里,透露的正是西府人对人实在、办事认真的劲儿。


  西府锅盔又称“文王锅盔”,相传,西伯侯姬昌从羑里逃生后,回到西岐整顿*队。一次,在征伐扰乱边境的犬戎部族时,部队长途行*,为带足食物,姬昌让人烙了一种大饼发给士兵,士兵把大饼装在麻布包里背上,不仅解决了口粮问题,还成为盾牌,能挡住后面射来的箭,于是姬昌在*中推广这种大饼。武王伐纣后,人们怀念姬昌,就将这种大饼命名为“文王锅盔”。


  锅盔制作的重点在压制,将揉好的面团反复杠压,木杠子一头嵌进墙里,一头由人骑着或按压着,面团在杠子下被压实,做饼的人一边压,一边转饼,约十五分钟后,面团被压成边薄心厚的圆形饼,再放入锅,用麦草慢火烘烤而成。


  经过杠压和文火烤制,锅盔口感酥香、麦香扑鼻。在西府部分农村,小孩过满月时,舅家人会送来一个锅盔,用锅盔凹下去的部分,在孩子身上一扣,寓意扣住了孩子的幸福,以后丰衣足食。亲友搬家时,送去一个锅盔,寓意主家生活大变样,越变越好。儿女出远门时,母亲会烙一个锅盔,给儿女带上,让儿女在他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以解思乡之苦……


  宝鸡人虽然性格豪爽,但是在表达感情方面,却是含蓄而实在的,“想”“爱”等字眼基本不说,而是靠实在的行动或物品去传递感情。这种态度,就像那朴实无华的锅盔一样,看起来平凡普通,其实饱藏着心思和香味,朴实的无言之爱,给人安全感和温暖。

走南闯北,还是家乡的臊子面最好吃

文/刘三省


  臊子面,是陕西关中的一道美食。和羊肉泡馍一样,也是名声在外。外地人只要到了西安、宝鸡、法门寺旅游,除了要吃一顿羊肉泡馍,还要千方百计地找一家地道的面条馆,吃上一顿臊子面,以领略陕西关中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臊子面虽然好吃,但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家里待客时才能吃到,庄户人家平时很少吃臊子面。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早晨的那一顿臊子面娘做得最上心。过年了,娘就说,平常的饭菜清汤寡水,没油水,过年了,一家人怎么也得吃顿好的。那一种臊子面,碗大,汤宽,汤煎,臊子多,油水大,面条滑爽,筋道,耐嚼,酸甜可口,香味四溢。特别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几大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美美的吃下肚子,会顿时满头大汗,寒意顿消,一身的舒坦。


  长大后,我才知道,陕西关中的臊子面,要数西府一带的臊子面最好吃。所谓西府,是指西安以西,宝鸡以东那一带广袤的*土地。西府的臊子面以岐山臊子面最有名,最有特点,许多人到了西安,吃臊子面,都是奔着岐山臊子面去的。


  西府的臊子面之所以好吃,一来西安以西地区气候偏凉、偏冷,冬季时间长,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这种冬小麦,面筋多,经擀,吃到嘴里滑爽,筋道。二来臊子面的汤和臊子做得讲究。在陕西,臊子面的汤和菜非常讲究,汤分为底汤、漂汤。底汤由*花、木耳、豆腐、土豆片、胡萝卜片混和爛炒出来的,一般沉在汤底下。漂汤主要有大油、臊子、葱花和鸡蛋饼切成的细丝丝,漂在汤上面,煞是好看。还有,西府的醋好,不仅酸,味道也绵长,地道,家家户户都会做醋。特别是吃臊子面,必须醋挑头,没有醋,就吃不出臊子面的正经味道。爛臊子,就更讲究,猪太老了不行,太嫩了也不行,专门要挑选喂了一年左右的猪,这种肉,不仅吃到嘴里口感好,而且特别香。这就使西府的臊子面的面和臊子汤有了“薄、筋、光”和“汪、辣、香”的特点。


  有一年我到西安,发现街道上有卖岐山臊子面的,也有卖扶风臊子面的,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我虽然是扶风人,解放初期我的家乡一度也曾划归岐山管,年以后又划归扶风,但是,对于岐山臊子面和扶风臊子面的区别,我真是一头雾水,说不清,道不明。几天后,我回到老家,那时候老娘还在世,我专门请教了老娘。据娘讲,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的加工工艺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岐山臊子面汤里搁油泼辣子,扶风臊子面汤里不搁油泼辣子。


  我恍然大悟。看来,相对于岐山臊子面,扶风臊子面还有点“原生态”的味道。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外地人到了陕西,吃了岐山臊子面,感觉味道不错,只是吃不惯哪一种辣。许多南方游客,到了西安、宝鸡,干脆就挑扶风臊子面吃。当然,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爱吃辣椒的游客到了西安、宝鸡,最爱吃的还是岐山臊子面。也专找岐山臊子面吃。


  有一年,我回到扶风,在县上工作的同学请我在“扶风宾馆”吃饭,酒饱菜足,最后上了一道小吃,叫“一口香”,碗不大,汤讲究,碗里就放了一筷头面条,老同学说:吃“一口香”,有讲究,不在面多,主要是吃味道。所以美其名曰“一口香”。一般人一次吃个八九碗、十来碗很正常。


  我暗暗的为扶风臊子面的转型升级而叫好!


  我从小在陕西扶风长大,十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让我对面条情有独钟。无论是调到*队总部机关,还是本世纪初年到了中央企业工作,整日里,我天南海北的到处跑,山珍海味没少吃,但是总是感觉吃不好,吃不饱,不吃碗面条,就缺点什么。隔三差五地要让部队和企业的同志陪我到街道上,找一家面条馆吃顿面,解解馋。


  自然,跑的地方多,见识也多,吃过不少地方的面食名吃,什么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拉条子、四川担担面、上海云吞面、南京阳春面、镇江锅盖面、广东乌冬面、北京炸酱面等等,各个地方的面食,的确味道独特,各有各的风格。


  但是,从骨子里,我最爱吃的还是陕西西府的臊子面,每一次回老家,我都要娘和嫂子给我做一顿地地道道的臊子面吃。那种面,薄薄的、光光的,咬起来筋道,耐嚼,汤嘛,酸酸的、香香的味道,美咋啦,看到眼里,满口生津,吃到肚子里,浑身舒坦,让人回味无穷。

舌尖上的甑糕

文/邹新社


  前一段,央视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它用贴近生活的优美画面,简洁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款款地叙述了吃的文化,让国人对吃耳目一新,不由钩起了关于吃的许多美好的回忆。


  《舌尖上的中国》在向国人介绍陕西小吃时,重点介绍了肉夹馍、羊肉泡、岐山臊子面,这三种小吃,用料皆为本地所产,固然是陕西名吃,但陕西也有一些小吃,如甑糕,用料是南方的糯米,有其独到的做法,尤如云南人对豆腐、无锡人对糖之热爱,也是关中人老少皆宜的美食。


  第一次亲密接触甑糕,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位乾县宋老头,年长父亲二十多岁,解放前,租住在我们家,跟着他父亲在镇上一直卖甑糕。一天,找到父亲,想到镇上重操旧业卖甑糕,正好,家里有一块空地方,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便成了宋大爷的甑糕作坊。宋大爷做的甑糕,筋道耐嚼,不粘牙,当年的老味道不减,一炮打响,一时间,外乡人跟集回家时给老人带两块用马莲捆扎的甑糕便成了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每隔几周,宋大爷总要留几块甑糕带回家,送与我婆婆及我们小孩吃。甑糕,可以说是上中学时,最爱吃,吃得最多的一种小吃了。


  做甑糕必须准备几个没有底的大铁锅,这是做甑糕的必备饮具,这个锅既用来蒸甑糕,又用来装甑糕,只有开始卖甑糕时,才把铁锅翻过来扣在案板上,把铁锅从上面慢慢地抽掉,取掉甑糕坨上的木板,就可以卖了。一个甑糕坨用一个铁锅,一般备用三到五个铁锅,以便赶会时,多做几坨。


  甑糕的做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一个力气活和时间活。做甑糕用两种原料:糯米和红枣。在选料上要用上一年的成糯米,这样的米粘性大,红枣一般选用陕北的,个大,坏的少。把糯米和红枣洗干净后,先把糯米放在锅里煮到六七成熟,涝出,就可以装锅了。把没有底的铁锅放在敞口的大铁锅上,等水开后,在锅底铺好带气眼的木板,平铺一层红枣,再铺一层米(米一层大约15公分),三层红枣,三层糯米,装好锅后,盖好蒸席、锅盖,先用武火蒸半个小时,再用文火蒸近一个小时。甑糕一熟,甜甜的香枣味弥漫满院,人的食欲一下子便被钩起来。


  与糟糕相似的一种小吃,我们老家叫铲糕。做法与甑糕相同,只是上面多放一层红枣,蒸的要软一些。铲糕卖时用小铲子铲在碗里卖,一般是现吃,带走的少。甑糕必须切开一块一块卖,把甑糕叉在竹签上吃。卸甑糕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手腕上要有劲,切甑糕的刀,顶端的刃要锋利,每块要切得均匀、直溜,这样看起来顺眼,卖起来也快。关中有的地方,笼统把铲糕也叫甑糕。铲糕要趁热卖,吃得就是那份热乎劲和粘劲,甑糕要放凉后切开卖,吃得就是那份将瓷实和筋道。甑糕比铲糕便于携带,而且耐放,因而,食用的人就多一些。甑糕还有一个经典的吃法——醪糟煮甑糕,把甑糕切成小块放在醪糟激汤里煮成粥,粘甜略带酸味,很受老年人欢迎。在老家的集市上,一般甑糕摊子旁边跟一个醪糟摊子,这是最佳组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甑糕在我们的小镇上特别向卖。看到宋大爷的生意火了,同门的伯、叔和哥,纷纷登门学艺,不到两年时间,镇上甑糕摊增加了十多家,同门人最多达到八家,且甑糕品质好。上大学那几年,暑假回来一上街,伯、叔、哥、弟纷纷热情地让着吃他们做的甑糕,这种朴素的情愫,现在,想来,依旧很温暖。随着食品的丰富,钟情甑糕的人少了,宋大爷和他的两个儿子早就回乾县老家了,但镇上仍有两家卖甑糕的摊子,一家由堂哥坚守着。


  算起来,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甑糕了。上个月,小区门口小喇叭喊着卖甑糕,出来一看,原来,卖的是铲糕,便没有了想吃的欲望。下次,回老家,一定要在街道上,吃一块正宗的甑糕,以犒劳久违的舌尖。

小说面皮

文/刘省平


  面皮是一种薄片状的面食,多用小麦面粉,亦有用米粉或其它淀粉制作成。一般情况下,凉拌食用,故亦称“凉皮”。


  面皮是一种中华传统小吃,历史久远。据传说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面皮。如果这个说法可靠的话,凉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贡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人将大米碾成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后大喜,下令每天制作食用,于是便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如果这个说法准确的话,此物叫“秦皮”更显妥帖。因为它起源于秦代,又是秦镇人发明的,不该叫“秦皮”么?


  我之所以建议把面皮叫“秦皮”,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理由。


  提起“面”,大家很容易想到是小麦面粉;尽管大米磨成的粉也是面粉,但是大家习惯称其为“米面”或“米粉”;豆子磨成的粉,也叫“豆面”或“豆粉”,依次类推就更多了。因此,改称“面皮”为“秦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可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这么叫过。尽管我的理由很充分,但这个建议大概是不会被大家采纳的。


  中国面皮的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按食材去分,种类有:面皮、米皮、醋粉皮、魔芋皮、绿豆皮等等。按制作方法不同,又可分为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等等。


  面皮吃法多种多样,可以凉拌、热调,还可以油炒,但平时主要是凉拌吃,只有在冬天才会热调、炒着吃。其实,过去面皮一直属于夏令小吃,但如今已经成为四季皆宜的食品。而且据我了解,爱吃面皮的人虽多,但最爱吃、吃的次数最多的人是女人。她们饭量本来就小,一碗面皮就搞定了。而男人就不行,好多人吃一碗面皮,再咥一个肉夹馍、喝一碗醪糟,还嚷着自己没吃饱!


  面皮的种类和吃法很多,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都有售卖,但要说有名的地理品牌则属秦镇米皮、汉中米皮、岐山擀面皮、扶风烙面皮和萧县面皮,商业品牌那就更多了。

秦镇面皮


  秦镇米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原产于陕西户县秦镇而得名。秦镇,别名秦渡镇,位于户县东边,毗邻沣河,乃闻名遐迩的三秦历史名镇。秦镇其实距离西安市不远,但我一直没去过,不知道那里的面皮到底如何。在西安工作十几年了,见到过不少打着“秦镇面皮”幌子的店,也吃过几次,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我想,有机会的话,还是得去秦镇街道看一看,尝一尝,寻探一个究竟。


  汉中地处陕南山区,那里是盛产大米的地方,面皮原料主要就是米皮了。我一直没有机会去汉中,所以亦没有吃过汉中当地的米皮,倒是在关中地带的几个城市里汉中人开的米皮店里吃过,味道还不错!汉中米皮,有“凉皮子”和“热皮子”之分,这两种我都吃过,但更喜欢热皮子,虽不筋道,里面只有豆芽杂拌,却很是热乎暖心。


  擀面皮多出自关中西府人之手,是很多吃货们的最爱。宝鸡市下辖的每一个区(县)都有制作和售卖擀面皮的店,但一提到擀面皮,很多人嘴上总说是“岐山擀面皮”,这个似乎有失公允。擀面皮是岐山人发明的么?这个我没有见到什么文献上有过记载。不过,要说的是,岐山人是很有商业头脑和品牌意识的。宝鸡很多吃食的名气,大上都是岐山人在外面打出来的,比如: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岐山香醋等。这就是岐山人的聪明了。有些东西并不见得就是岐山人发明的,却被他们抢先在名字前面冠以“岐山”二字。其实,打不打“岐山”地理标志,擀面皮的确是早早就打出了品牌。有了这个地理标志品牌作为背书,面皮就好卖了,于是就又出现许多商业品牌,很多还开起了连锁店,在此恕我不一一列举了。


  在关中地面,除了擀面皮,就属烙面皮有名了。烙面皮出自扶风县,近几年比较流行,已经传到西安、宝鸡、渭南等地去了。如果说擀面皮口感较硬的话,烙面皮则更让和、挂舌一些,还加拌了刮刮(很多人写成“瓜瓜”)。这两种面皮虽然口感有差异,但口味都是一样的酸、辣、香!作为扶风人,大家虽对“岐山擀面皮”这一叫法有些不服气,却是无可奈何,好在我们打出了“扶风烙面皮”,也多少算是撑了一点面子。还有一点值得说道——在面皮的吃法上,扶风人有一个新创造:面皮拌猪杂肝。这种新吃法我是两三年前才知道的,且亲自在县城老区的飞凤市场里吃过几回,荤素搭配,真心不错!你若不信,有机会的话,可到扶风老县城吃上一回,绝对过瘾!


  至于萧县面皮,我只是听说它是当地名吃,是安徽省区域代表性美食,据说尤其流行于淮北、宿州、徐州、合肥、蚌埠、枣庄、永城等地了。这十几年来,我主要在西安工作,虽然也常去外省出差,却未在外地吃过面皮,也不知道其口感和口味究竟如何。

岐山擀面皮


  我是西府扶风人,从小没少吃过面皮。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家家都会蒸面皮,隔三差五就用面皮来“改善”生活。不过,自己家里一般做的都是蒸面皮,主要食材是小麦面粉。蒸面皮少不了一样工具——面皮锣锣。面皮锣锣是用白铁皮制成的,圆形,直径约二三十厘米,外围有三五厘米高的竖边。每次往锣锣里倒面水之前,要先在锣锣内底均匀地擦上一层生菜籽油,这样一来面皮带了油,吃起来更香;二是面皮蒸熟了好脱离锣锣。锣锣使用完了得将洗净晾干,还要再给里面涂抹一层菜籽油,以防起锈。一般家庭至少都会有两个面皮锣锣,以便蒸凉皮时倒着用。还需要注意的是,面水不能和得太稠,不然蒸出来面皮太硬;和得太稀了,面皮又太软,从锣锣里倒出来容易撕烂。面皮刚出锅时,要连锣锣一起坐在凉水上,让其迅速冷却下来。倒了面水的锣锣放进开水锅里蒸上大概五六分钟就熟了。因为蒸面皮时锣锣像船一样漂在水面上,所以家乡人常把蒸面皮叫“漂面皮”。这只是一般面皮的做法。面皮要想更好看、更弹牙,面水就要事先仿佛揉洗、沉淀一下。洗过的面水,产生一种副产品——面筋,它可以作为辅料配着面皮去吃,效果更好。蒸熟的面皮经过冷却之后,一张张码摞起来,放在竹子荆笆上。吃之前,用刀子切成约略一指宽的条带状。面皮揽在碗里后,加上煮熟且用凉水拔过的青菜、豆芽,舀上几勺调和水水,然后就可大快朵颐了。好的面皮,色白透亮、柔让筋道,不黏牙,不噎喉。吃面皮时不能太心急,否则容易打嗝。自家里做面皮的时候,一般都会同时在后锅里熬上米汤。一凉一热、一干一汤,两种食物搭配着吃,胃里非常舒坦!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外出求学、工作,在咸阳、西安、渭南等地也吃过几次面皮,总觉得那汁水都调得不香,所以不爱吃,亦很少吃。但我每次只要一回到扶风老家,很多时候都是一出客运站,就直奔综合市场而去,先吃上一碗面皮再说。我们那里卖的面皮,不管是集市上摆摊的,还是在街道开店的,面皮都做得很地道,汁水也调得很香。这种汁水,一般农家是调不出来的。后来,听一位扶风面皮世家的女儿说,她家的面皮汁水里有二十几味调料呢,出了盐、辣椒、香醋、味精,还有花椒、桂皮、大香……


  中国人是富有智慧的,这在饮食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别的姑且不说,就一个面皮就搞出这么多做法、吃法。这三十多年来,我吃过很多面皮,但感觉还是关中西府的面皮最好吃!

扶风烙面皮

来源:陈仓周秦风微博,为丰富内容,后三篇由扶风百姓网发布时添加

点这里发布扶风生活信息!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府大地看周礼美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