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五胡乱华前传第八章被诅咒的司马诸王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五胡乱华前传第八章被诅咒的司马诸王
TUhjnbcbe - 2025/7/18 9:55:00

这事正经要从“大军师”司马懿说起。故事本身很简单,只是参与人物较多,显得眼花缭乱。梳理好人物关系,一切清楚明朗。

第八章:被诅咒的司马诸王

主要人物:司马氏宗亲诸王

1东平王司马楙(mao,四声),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孙子,司马炎的堂弟

2.东武公司马澹,司马懿的孙子,司马伷的次子,司马睿的叔父

3.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三子,之后长子司马覃继位为清河王

4.陇西王司马泰,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次子

5.东海王司马越,陇西王司马泰的世子,有弟弟司马模,司马略

6.梁王司马肜(rong,二声),司马懿第八子

7.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

8.成都王司马颖,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

9.河间王司马颙(yong,二声),司马孚之孙,司马瑰的儿子

10.齐王司马冏,司马昭的孙子,司马攸的次子

11.汝阴王司马虔,赵王司马伦之子

12.长沙王司马乂(yi,四声),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13.新野王司马歆,司马懿之孙,扶风武王司马骏之子

14.东莱王司马蕤(rui,二声),司马昭的孙子,司马攸的长子

15.范阳王司马虓(xiao,一声),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范阳康王司马绥之子

其他诸王不再一一列出

接上一章。司马伦被送去金墉城之后,辈分最高的梁王司马肜上表:“赵王伦父子凶逆,宜伏诛。”数日之后,司马伦和四个身居高位的儿子们,俱被赐死。罢免所有伦党成员,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文官能够继续留任。

自起兵,至今两个多月,战死者将近十万人。另有一批宗王官吏因此事被诛杀。

齐王司马冏以首功,被封为大司马,成都王司马颖亦被封大将军,且二人都被加赐九锡之礼。其他诸王,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等等,依次论功封赏。

齐王、成都王、河间王三府,仍然是武备森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战争尚未结束。当时形势是这样:

→司马歆与司马冏走得近,司马歆临去封地之前,给司马冏出主意:“成都王是皇帝至亲啊,与您同建大功,如今应该留他与您共同辅政;他要是不同意,就得夺他兵权。”

→司马乂与司马颖关系好,这天司马乂就跟司马颖说:“这天下,是先帝的大业,您可要匡扶社稷啊。”司马颖是武帝司马炎的儿子,当然是至亲。

很明显,此时诸王就已经拉帮结派、各自为营了。不过暂时还打不起来,因为一个人—卢志

司马颖形象不错,可惜头脑不行;有点儿昏傻,不识字,但是性格敦厚。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询问卢志。当初响应司马冏起兵诛讨伦秀,也是卢志的意思。卢志是邺都令,起兵后,卢志就以谘议参军跟随着司马颖。得亏这个卢志还算是个正派的人,不然又成了一组司马伦和孙秀。卢志劝司马颖不要留恋朝堂,尽快返回封地:

“齐王号称有百万之众,但是前头打仗的时候与敌军相持很久;而大王您当时在另一边迅速打了胜仗,这实在是不二之功。如今齐王想与大王共同辅政,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大王应该以太妃抱恙为借口,要求回邺都伺候母亲。朝中之事就委任齐王,这样四海之士都会归心于您。”

不着急,功劳已经有了,路要走的长远,就得先收买人心。司马颖听从了卢志的建议,决定回封地,且说起来都是把所有功劳推给司马冏,还上表称赞司马冏的功德,建议皇帝把所有事情都委任冏。然后悄悄的走了,只留了一封信与司马冏道别。

这下子可把司马冏感动的不行,亲自跃上马就去追这位表兄弟。大老远的总算赶上了,司马颖下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道别,只说担忧母亲疾病,完全没提当下时事政务。司马冏也很激动,完全忘了兵权之事,让他就这么走了。

司马颖回到邺都,又在卢志的劝说下,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辞让了九锡之礼,只接受加封为大将军;

第二.上表建议朝廷封赏义兵里被遗漏的有功之人;

第三.上表称,大司马冏之前在阳翟,与贼兵相持日久,百姓困弊,请求把河北邸阁(粮仓)的米运出十五万斛赈济饥民;

第四.造了八千多具棺材,用成都国的税收做了许多衣服,收敛祭念之前黄桥之役中阵亡的兵士,表彰其家,把常规战死的兵士也记上二等功;

第五.命令温县的长官把一万四千多个战死的赵王战士给收敛了。

至此,司马颖在卢志的帮助下,狠狠圈了一波人气,全天下的人都盼着他去朝里辅政。朝廷又数次征召,司马颖始终没动。

可怜全天下还以为终于有几个靠谱的宗王匡扶晋室,复兴大业指日可待了。只可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其实司马颖“终辞不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比较尴尬:这位司马王爷有个特殊癖好,就是宠幸小宦官,他最爱的小宦官叫孟玖,这个孟玖不想去洛阳;另一个原因就是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喜欢住在邺都。小太监孟玖的精彩会在后面说到。

既然司马颖不去辅政,那么朝政自然就是司马冏一个人把持着。

先把不服管而且总是闹事的东莱王司马蕤杀了,又把前头挤兑亲弟弟的东武公司马澹贬到辽东,再把被亲哥欺负的东安王司马繇征召回来。司马繇、司马澹这哥俩的事,在前头第四章里说过。之后没多久,司马冏把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封了王。

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名望太高,司马冏担心自己执政不得长久,就把清河王司马覃(人物列表里有)立为太子,这个司马覃才八岁,是死了的司马遐的儿子,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司马冏自己是太子太师,这样就算是傻皇帝崩了,自己手里还有另一个皇帝。同时,为了制衡司马颖,又把东海王司马越升为司空(三公之一),兼中书监(朝堂政令机要)。

一切都布置好之后,齐王司马冏开始了放飞自我,彻底忘记了他父亲司马攸的谦虚谨慎和低调,又似乎是因为之前父亲有机会得到却反而因此送命,故而司马冏要加倍补偿给自己吧。总之,现在的司马冏是这样的:

1.骄奢擅权,因为要造豪宅,不惜破坏一两百间公家的或者私人的屋舍,一门心思要造的和皇宫里头一样,谁劝都不听;

2.沉迷于声色犬马的饮宴不能自拔,甚至懒得入朝觐见皇帝;

3.蛮夷戎狄叛乱不断,边疆战事不休,他毫不关心,毫无建树;

4.排场大得很,不尊重三公,随意下指令给宫里,百官还得拜他;

5.用人唯亲,宠幸的人都很嚣张,选举不公;

6.任何人奏事必须先经过他,之前有个御史上奏章没有先呈给冏府过目,竟因此被拷打至死。

一众直臣纷纷上书劝说,对于大家的苦口婆心,最初司马冏回答的态度总是很好,行为上却还是我行我素。后来直接无视,眼不见耳不闻为清静,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干脆辞职归隐。

有见识的人都明白,晋室这样下去要玩完。名士王豹写信给司马冏,言辞恳切,苦心孤诣地建议司马冏与大将军(司马颖)以黄河为界,分河而治,共同辅佐天子。长沙王司马乂看到这封信,当即就说:“这小子是要离间骨肉,何不把他打死!”司马冏居然真就以离间猜疑之罪把王豹给鞭杀了。

这里先说一个“多角关系”,有些绕头,但是很重要:

1.之前司马冏传檄讨赵王,安西参军夏侯奭在始平(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召集了几千人响应

2.夏侯奭派了个使者去邀司马颙一起讨逆

3.司马颙不仅没答应,还派了振武将军张方(此人以后有精彩)去擒了夏侯奭,这些都是颙的长史(谋臣)李含出的馊主意

4.司马颙把夏侯奭和党羽都给腰斩了(真够狠的这位爷)

5.之后司马冏邀司马颙的使者送檄文来了,司马颙把这位信使抓了,送给司马伦表忠心,还派遣张方带兵去帮助司马伦一方

6.张方带着兵马刚到达华阴,司马颙听闻冏、颖兵力强盛,又把张方召了回来,归附于司马冏

司马冏对司马颙这个“墙头草”的行为耿耿于怀。司马颙也深知这点,明白自己在司马冏这边是讨不到任何好处的,他的长史李含也很害怕司马冏收拾自己,思来想去不得安宁,干脆劝司马颙奉司马颖讨冏。

司马颙效率很高,直接就上表列举了司马冏的罪状,又说自己要带着十万兵马,联合成都王、新野王、范阳王,兵聚洛阳,且呼吁在朝中的长沙王司马乂废了司马冏,以成都王司马颖代替冏辅政。

那头表书才上去,这边就派人去邀请司马颖。司马颖居然欣欣然响应之,卢志劝他不要去,不听。

司马冏这时候挺害怕,招来百官,商议怎么办。王戎是尚书令,就劝他,说司马颙和司马颖这二王兵力强盛,不可挡啊,您要是把朝政让给他们,回自己的封地,或可以平息这次事情。司马冏的属下大怒,说这时候归藩还能有活路吗,说这话的简直该斩。

百官吓得不敢出声,王公可是四海名人,这哪能说杀就杀了。王戎更是心惊胆跳,干脆假装嗑药(魏晋士人多有服食的爱好,比如五石散、寒食散之类)多了掉厕所里了,王戎这才逃了一死。

说话间,李含、张方率领两万兵力屯在外头,传檄要求司马乂在宫里接应并讨冏。司马乂和司马冏,双方的人就在宫里打了起来,

这又是一个夜晚,城内大战,箭如雨下,火光接天。傻皇帝来到宫城之上,看到飞矢就在眼前穿梭,群臣和兵士死者成堆。

双方从这个晚上打到第三天,差点没把皇宫都给烧了,司马冏大败。大司马长史赵渊杀了司马冏的近臣,然后押着冏向司马乂投降。

司马冏被押到御前,傻皇帝司马衷伤心之下不忍杀他,欲留他性命。可憨傻的皇帝哪里明白,有些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再说了,这样的夜晚只适合杀人,不适合活人。

这时长沙王司马乂严声令下,司马冏被拉到宫城外,当着六路大军之前,斩首示众。其余冏党夷灭三族,死者两千多。司马冏的儿子们被押送金墉城,弟弟北海王司马寔被废。

赦天下,改元。每一次政变平息之后,皆如此,前头亦如是。

事成之后,最高执政权交给了众望所归的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然而司马颖竟仍然留在邺都,前头说过,他宠爱的小太监孟玖不愿去洛阳。司马乂也是武帝至亲,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俩关系不错,于是在朝中的司马乂,只好事无巨细地派人到邺都咨询司马颖。可惜还是那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前头说过,新野王司马歆,与齐王司马冏关系交好,当初劝司马冏收了大将军兵权的就是他。司马冏败亡之后,司马歆害怕,主动依附于大将军颖。

可是司马歆这人呢,为政严苛贪急,蛮夷多有怨言,义阳(今河南省南部一带)蛮人张昌聚党为乱。司马歆派去的部将,被打得落花流水。张昌一时气焰嚣张,随便抓了个县吏改姓刘,诈称此人是汉皇室之后,自己把自己封为相国,还弄了一堆皇袍、玉玺之类的东西,就要奉“天子”以令天下了。

一时间,长江、沔水(汉江一带)以南,互相煽动,人心惶惶。司马歆没办法,求助朝廷。朝廷派遣了各路人马过去,又诏河间王司马颙派人带兵去助阵。然而此时有个隐情,如下:

第一.当初司马歆与司马冏关系好(本章前面段落说过)

第二.司马冏与司马颙关系不好,甚至因为“墙头草”事件,司马颙是讨冏最积极的那个人

第三.综上渊源,司马颙与司马歆的关系很僵,甚至可以说,司马颙十分忌恨司马歆

所以司马颙这次没有奉诏,不仅不奉诏,还把路过自家地盘的讨逆将士们全都给留了下来,不许他们去帮司马歆。这就严重影响了讨伐张昌的军事安排,可怜那头司马歆还在苦等朝廷发兵。

此外,另一边的朝堂之上出现了如下的复杂关系:

第一.司马歆在齐王失败之后,归附于司马颖

第二.司马颖宠幸小太监孟玖,已很难听得进卢志的意见。此时的司马颖恃功骄奢,百务废弛,比司马冏还甚;碍着司马乂在朝内,自己(孟玖)不能够为所欲为,因此想除掉司马乂

第三.前头关系还不错的司马颖和司马乂,出现了裂缝

第四.对各路关系和信息把握不到位的司马乂,怀疑歆、颖二人联谋,故意不出兵讨逆

朝堂气氛十分诡异,而张昌一众兵势越来越盛。

司马歆也很着急,与属下们商量来去,又多耽搁了些时间。等到张昌杀到樊城(位于今湖北襄樊市中心区域),司马歆才出兵,可惜太晚了,歆众被张昌杀得溃不成军,司马歆自己也被杀了。

第八章完结,下一章将继续混战

网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胡乱华前传第八章被诅咒的司马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