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吕梁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下张家庄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吕梁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下张家庄
TUhjnbcbe - 2025/7/3 13:46:00

中国传统村落——下张家庄村

□樊启俭

下张家庄村,是汾阳市峪道河镇所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村子距离汾阳市区5公里,东接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小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贾家庄村,南依华北道教圣地石盘山,北靠古汾州八景之一的马刨神泉。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交通便利,自古为汾州西去金锁关的秦晋古道节点之一,故有古官道之称谓。现境内已发现两座烽火台遗址,可视为重要物证。这里是全国优质核桃苗木示范基地,在汾阳市享有“核桃状元村”的美誉。该村由于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和《豆花》先后在这里拍摄取景。

天道酬勤感恩先贤

下张家庄村历史悠久,据村里老辈人说,曾有相关碑文记载村史,其大意是:村堡始建于明代永乐五年(),始祖马春由陕西扶风经洪洞移民来到此地,居住拐子沟一带,至今已历年,繁衍21代,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当时已有苗姓少数人居住,后来移居他乡。他们的居地蔡家滩称谓至今沿用。村里现在常住人口以马姓为主,还有蔡、闫、赵等姓氏,至今流传有“一大家、两小家、三十二家毛毛家”之说。

又据民间传说,下张家庄村最初居民只有苗姓兄弟俩,他们在此地建起房舍,垦荒造田,种植庄稼,但因天公不作美,或涝或旱,导致农业歉收,生活艰辛。有一年,马姓家族始祖马春来到此地,很快站稳了脚跟。经过几十年经营到了孙子辈马经、马银兄弟俩时,家业得到发展。他们定居在拐子沟,起早搭黑,勤于劳作,引水灌田,深耕细耙,施足底肥,种植良种,当禾苗出土后,又精于管护。辛劳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年年收获的粮食总是大囤圪堆小囤满的,生活丰衣足食。真所谓天道酬勤,喜事连连,又过了几年,他们建起房屋,又都娶妻生子。当这消息传回陕西老家后,本家人十分羡慕,便都携家带口前来投奔他们。又过了几年,拐子沟马姓人口倍增,住户区域扩大,已形成小村落规模,并呈现出欢乐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原居民苗姓兄弟俩及其后人的生活状况依然贫穷。村里有人看到苗、马两姓人家不同的境遇,便戏称:“马儿来了,就把苗吃了!”

马姓人家为了企盼家族族人特别是后辈能够发愤图强,香火延续,继往开来,便在村西选择风水宝地建立一座小神龛,又在四周种植几株松、柏树,挂上几条红绸,作为家族祭祀之地。每逢每年较大节日,都要组织族人在此祭拜,以示感恩苍天,告慰先人,激励后贤。久而久之,这项活动逐步形成固定的民风习俗。人们在祭祀过程中,还把“天道酬勤,感恩苍天,贫穷不能丢了志气,富裕不能昧了良心”的誓词融入祭祀活动中,并列为族训、族规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下张家庄村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早年间每逢节日,都要组织地秧歌队开展表演活动,涌现出马佩才、向桂娥等优秀演员,深受村民欢迎。年建立晋剧团,近年来又建立农民锣鼓队和妇女舞蹈队,这就更加活跃了全村群众文化生活。

村里名人辈出,业绩辉煌。其中:王庭荣,著名晋商,他在清代乾隆元年创立了中国首家账局祥发永,被誉称为中国最早的银行,比山西票号的出现还早一百年左右。马子安,中共党员,曾任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正军级),年授上校军衔,年晋升为大校。马玉藻,曾任吕梁地区柴油机厂厂长、工业局局长、中共汾阳县委与县人民政府分设时当选为第一届政府县长。此外,还有晋剧名家马玉楼、冀萍,商业巨子任福成、赵祥云,民兵英雄马延基等。

村里现有一家农家大院为贺龙司令员曾路居居所。据该大院墙壁上悬挂着的牌匾上记载:年8月18日,晋绥野战军近万人在司令员贺龙和第八分区政委罗贵波等率领下,陆续抵汾,驻汾离公路西北沿线各村。军区司令部驻下张家村,收复了协和堡等据点。贺龙居村南一农家大院,一周指挥。现在,这里已成为全村以至全峪道河镇的青少年人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成语“拐弯抹角”出处

村里还有一街道拐弯处特别引人瞩目,迎面那墙壁挂牌上赫然写着12个大字:中国成语“拐弯抹角”实际出处。针对这一成语界定,笔者经认真查阅相关史料悉知,早在元代秦简夫《东老堂》第一折中,成语“拐弯抹角”已经出现了。如与前文确定下张家庄村始建于明代,是比元代晚了一百多年。尽管如此,笔者坚持认为,一是大凡进村实地观看此奇特街道情景的游人,都会通过形象化的感受,加深对成语“拐弯抹角”的理解。由此看来,把这里界定为这一成语的实际出处,并非牵强附会。二是据村人马德回忆,他曾在村西土崖取土时发现有泥土烧制的盔甲和瓷枕,由此推断建村时间应该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如能确证这一定论,那成语“拐弯抹角”的出处肯定就在这里了。

村落建筑奇特名胜古迹甚多

下张家庄村民俗文化非常浓厚,主要体现在村落建筑、名胜古迹等方面。

据传,最初建村是以有效应对战争突发、实施安全防卫为目的而设计。因此,将村址选建在四面百米深的沟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势。村落共设一村两堡。其中旧堡设东西南北四道门,坚固挺拔,雄伟壮观。四道门内建立内堡,分设大堡门与二堡门。居住户家家大院里有水井、石磨、粮场与蔬菜园。如遇战争发生,关闭两堡门,十天半月吃喝无忧,还可通过地道随时撤离出去。新堡俗称天成寨或庆成寨,相传为明代庆成王所建,原有驻军守护。此寨位于山梁顶上,南北两侧皆为约九十度垂直的深沟,东西二端原都有土夯堡墙与堡门。整体形状呈中间宽、两头窄的葫芦状,军事战略位置十分明显。原寨中建立土台,土台两侧是土窑洞与砖旋砌窑洞两种样式,还建有地道和水井。特别是这里至今还生长着一株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偶尔随风飘舞,发出哗哗响声,好似在讲述着家乡的故事,倾诉着人间沧桑。

整体村落建筑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造势确像一条沿秦晋古道向西腾飞的龙身图案,具体是村西大庙为龙头,旧堡高崖尽头为龙尾,凹陷处为龙前爪,至今人称该地名为“爪间”,东门、北门、鸿门为另三爪。二是格局相对呼应,多为座西朝东,东西门对门,南北楼对楼。

院落建筑也别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一处住宅区建有两三个院落,均分列在一个大门洞和二门洞内。门洞口有石雕座狮,门洞内有插置粗大门闩的石槽或石洞,这就像层层关卡,护卫着各个院落的主人。各个院落均分为两到三节,第一节院内有落马与乘轿使用的工具实物,第二节院内有粮食晒场、水井等,第三节院落是主人的居所。在主体建筑中式窗棂上,镶嵌着欧洲彩色玻璃,五光十色,富丽堂皇。在部分主体建筑顶上,还建立小二层楼。早先以绣楼为主,后来也被当作柴房使用。总观整体院落构成,近似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的布局风格。

村里的名胜古迹甚多,早在明、清两代,村南沟底有河神庙,村北(村人俗称“东门外”)有道场,村东沟底崖壁处有吕祖洞,村中有观音庙数座。最为重要的是村西有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庙,还有戏台、钟鼓楼等建筑,其中最为雄伟壮观的是坐北朝南大堂顶上的二层楼房,该楼房建筑使用砖块均为经细工打磨而成的表面光滑细腻的大方砖。各庙宇神佛塑像体现三教合一的特色。

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下张家庄村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修复古建工作。村民捐款40余万元,外界筹款10多万元,共计50多万元。年5月1日,引进古建建筑工程队,修复古建工程正式启动。经过紧张施工,于年10月17日竣工,历时仅1年5个月,总投资余万元。汾阳文化名人吕世宏在他所撰写的《重修大庙碑记》中有相关记载:依托原有清代窑洞,弃去陈腐,构建新梁,北院复建老窑厦子,加固根基,增建玉皇阁。南院落架拆修戏台,东西配殿窑洞翻新,复建穿廊。蓝砖仿古,门庭艺旧,楼阁高耸,殿宇生辉,奕然古刹有神矣。这些相关记载以勒石铭记的特殊方式,昭示后人继承先人遗愿,鼎力维护古建,确保善举常在,传统永续。

年6月6日,正当修复古建工程进入冲刺紧张阶段时,忽又传来喜讯:下张家庄村以其独特的汾商文化、民俗文化、商路古堡的三大特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市建设部等六部委列入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现在去了村里,文化人候廷胜会向大家介绍村里明代水井、庆成军寨、龙潜地道、龙崖日出、万亩核桃等12个景点的由来,讲述村里的著名人士晋商王庭荣、老将军马子安、老干部马玉藻的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吕梁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下张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