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土著与侨族论诸葛亮与荆州集团的关系胖咪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土著与侨族论诸葛亮与荆州集团的关系胖咪
TUhjnbcbe - 2025/6/5 18:53:00

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

刘备父子统治益州,主要依靠荆州籍士人。这一情况在魏晋时代已是学者的共识。比如东晋史家常璩便认为“豫州入蜀,荆楚人贵”。

昔豫州(豫州牧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公孙述时,流民康济。--《华阳国志》

诸葛亮是刘备死后的实际统治者,他延续了刘备时代的既定政策,重用荆州士人;也因此被视作荆州集团的首脑人物。

但诸葛亮籍贯徐州琅琊,并非荆州出身,这又使他的行为动机略显怪异。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蜀书诸葛亮传》

如果抛开“族望籍贯”的既定框架,便可以发现诸葛亮身边围绕的,不仅有荆州人,还有来自各州的流寓士人。只不过由于刘备旅居荆州的时间较长,因此集团成员中的荆州人数量最多。

换言之,与其说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首脑,不如说他是蜀汉政权中流寓士人的领袖。

本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引论:地域流徙与身份变化

如果单从籍贯角度出发,那便会得出如下结论:即流寓士人诸葛亮,自然会亲近于拥有相似出身的流寓士人,似无论述必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蜀汉的荆楚集团,经历过“从荆州到益州”的地域流徙。

刘备入川之前(),荆楚集团不是流寓士人,而是荆州的地方土豪。刘备在成都建立政权之后(),入川的荆州人始化身为流寓者。

荆州沦陷之后(),情况进一步明朗。荆楚人一分为二,一部分滞留老家,仕于孙吴;另一部分扎根益州,彻底变成侨族。

换言之,在蜀汉政权中,出身徐州的诸葛亮身份没有变化(始终是流寓者),但入川的荆州人身份却产生了变化(从土著到侨姓)。

正是因此契机,诸葛亮才能一跃成为荆楚集团、乃至流寓士人集团的领袖人物。

①诸葛亮在荆州早期的落魄境遇

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期并不受地方豪强的重视,境遇比较落拓。

由于刘表重用以蔡瑁、蒯越、韩嵩为代表荆州豪族,因此籍贯徐州的诸葛亮长期不得发迹。《出师表》中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指刘表)”,便是对此情况的反映。

注:刘表的统治模式,见王永平《汉末人士之流动与刘表政权之兴衰》。

在此背景下,诸葛亮早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流寓士人,即司马徽、孟建、石韬、徐庶为代表的外州学者。

(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魏略》

诸葛亮与流寓士人游学往来

其实诸葛亮与流寓士人往来,有悖于诸葛玄的既定安排。昔日诸葛玄举宗迁徙荆州,曾与地方豪强联姻。

诸葛亮大姊嫁蒯祺(后为房陵太守),小姊嫁庞山民(襄阳名士庞统的堂兄弟),诸葛亮则娶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

(蒯)钦从祖(蒯)祺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襄阳记》

(庞)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襄阳记》

(黄承彦)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襄阳记》

从婚姻关系上看,诸葛家族无疑有“著籍荆州”的打算。

流寓士人为了出仕(乡举里选),往往会与土著联姻,方便子嗣改易籍贯。东吴的张昭(徐州彭城)、甘宁(益州巴郡)、薛综(豫州沛国)等人的后代,皆著籍丹阳,即为佐证。

注:见《晋书薛兼传》、《晋书甘卓传》、《晋书张闿传》,文多不载。

虽然与荆州门阀广泛联姻,但诸葛亮的仕途却并不顺畅,直至二十七岁依然隐居不仕。诸葛亮曾“自诩为管仲、乐毅”,并非淡泊名利之人,可见婚姻提供的助力相当有限。

至于诸葛亮的流寓宾友,亦遭到刘表父子的轻慢。比如颍川名士司马徽被刘表称作“小书生”,又被刘琮骂作“死佣”、“田奴”。司马徽际遇如此,诸葛亮可想而知。

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刘)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司马徽别传》

(刘)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司马)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司马徽别传》

学者王永平在《士人离弃与刘表衰亡》一文中,认为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后进之士”主张抛弃刘表,这无疑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②诸葛亮的发迹与荆州士人的地位变化

诸葛亮与荆州士人的关系变化,主要以两次历史事件为契机。其一是赤壁之战,其二是关羽之死。

(1)赤壁之战

正如前文所述,诸葛亮旅居荆州的早期,虽然与地方豪族广泛联姻,但并未得到荆楚名士的足够重视。

不过随着刘备在赤壁之战()发迹,诸葛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从可见史料推测,诸葛亮与荆州士人的关系变化,应该始自此时。

此处以马良兄弟为例。

马氏是襄阳豪族,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马谡则称诸葛亮为“慈父”。

(马)良留荆州,与(诸葛)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指诸葛亮)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蜀书马良传》

(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襄阳记》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

从《蜀书》记载看,马氏兄弟与诸葛亮的年龄差距均在十岁以内。按两汉习俗,“兄事之”即可,“父事之”则明显有谄媚成分。

结合诸葛亮在刘表统治期间(-)的落魄境遇,有充分理由相信,马氏兄弟与诸葛亮的密切交往应该始自刘备发迹之后。

诸葛亮在蜀建兴五年()的《出师表》中自述追随刘备二十一年,可知其出仕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即赤壁之战前一年。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照此论之,向朗(襄阳)、向宠(襄阳),蒋琬(零陵)等人与诸葛亮的深入交往,也应该始于此时。按记载,向朗在“刘表卒后”投奔刘备,时间线索亦吻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蜀书向朗传》

赤壁之战()导致荆州分裂,而孙权出借南郡()则使刘备成为荆州的新主人。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腹心之臣,地位自然大幅上升,成为荆州豪强的依附对象。

由于蔡瑁、蒯越、刘先、韩嵩等荆州望族,在赤壁之战前便已降曹北归;因此赤壁之战后仍滞留荆州当地的家族,大抵是次一级的豪强。他们也确实亟需保护伞,维持自身利益。

太祖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蒯)越为光禄勋;(韩)嵩,大鸿胪;(邓)羲,侍中;(刘)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魏书刘表传》

(2)关羽之死

关羽之死是导致荆州集团分裂的另一历史契机。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袭击荆州,关羽败死。

关羽死后,南郡、宜都、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全数落入孙权之手。彼时滞留当地的荆州士族,也几乎全部归顺了孙权。

比如武陵名士潘濬,是刘备“留典州事”的干吏,结果他暗通孙权,背叛关羽,在东吴官至太常。

先主入蜀,以(潘濬)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季汉辅臣赞》

虽然《江表传》对潘濬的叛变行为极力开脱,但经学者方诗铭考证,潘濬乃是串联糜芳、士仁的中间人。至于零陵太守郝普(义阳人),也叛入东吴,官至廷尉。

注:潘濬事迹考证,见方诗铭《关羽与荆州之失》。

上庸太守孟达,对此归纳为“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孟达辞先主表》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在荆州全境沦陷之后,跟随刘备入蜀的荆州籍士人,便沦为无根浮萍。由于他们与降吴亲属的血缘关系,还一度受到刘备的猜忌。

比如叛将潘濬的表兄是零陵蒋琬。蒋琬彼时身在益州,因小事触怒刘备,险被处死。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蜀书蒋琬传》

如果注意到蒋琬与潘濬的亲属关系,便不难发现刘备此举无疑包含迁怒成分。

时(潘)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或有间(潘)濬于武陵太守卫旌者,云濬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江表传》

在荆州沦陷后,客居益州的荆州士人处境十分微妙。由于他们离开故土,不仅失去了旧日族望,还被叛变的亲属所牵连,处境堪忧。

在此恶劣背景下,客居川地的荆州侨姓为了生存壮大,便很自然地团结起来。同为外州出身的诸葛亮,也在历史的选择中,成为蜀汉流寓士人的领袖。

③诸葛亮的流寓士人领袖身份

《许靖传》有一处特殊记载,即诸葛亮对许靖表现出了高度尊重,近乎逾礼。

(许)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蜀书许靖传》

鉴于许靖归降,属于形势所迫,还一度遭到刘备鄙视;那么诸葛亮对许靖的尊崇,便有悖常理。

(刘备)进围成都,(刘)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刘)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许)靖不用也。--《蜀书法正传》

但如果注意到许靖的流寓士人身份,便可以发现诸葛亮此举,实是出于统战目的,借此维持蜀汉政权的稳定。

许靖出身豫州汝南,与从弟许邵共同组织了“月旦评”(一种乡论、清谈活动),在士人中具备较高声望;因此成为诸葛亮的拉拢对象。

(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许邵传》

许靖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

换言之,诸葛亮不仅是荆楚集团的领袖,更是流寓士人的领袖。他的核心诉求是利用流寓士人统治益州。在此方针下,益州土著遂成为被打击对象。

从诸葛亮参与或主导的诸多政治案件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的执政思路。

彼时的大案要案,有张裕案、彭羕案、刘封案、廖立案、来敏案、李严案等。

其中出身荆州的刘封(长沙)、廖立(武陵)、来敏(义阳)、李严(南阳)四人当中,唯有刘封因为“身份特殊”被处死,其余三人都是禁锢或流放,来敏在诸葛亮死后还重获启用。

丞相亮住汉中,请(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来敏)还成都,为大长秋。--《蜀书来敏传》

出身益州的张裕(蜀郡)、彭羕(广汉)则惨遭杀戮。更不必说,彭羕之死,祸出于诸葛亮。

诸葛亮虽外接待(彭)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蜀书彭羕传》

至于彭羕案的另一位参与者马超(雍州扶风),则被宽大处理,免于处罚。

虽然马超是案情的举报者,但从彭羕“言语不节”的程度来看,二人私下议论刘备,攻讦朝政,应该非止一次。马超与彭羕同罪,却能够幸免于难,与他的外州出身无疑深有干系。

注:马超议论朝政之事辨析,见方诗铭《马超及其在蜀的处境》。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诸葛亮对流寓士人的亲近态度,以及对益州土著的打压倾向。

④小结

徐州出身的诸葛亮,在益州地区成为荆州集团的领袖,可以视作历史的选择。

不过诚如前文所述,与其说诸葛亮是荆楚集团的领袖,不如将他视作流寓士人的领袖。只是因为入蜀的荆州人数量较多,因此一般习惯性将诸葛亮视作该集团的代表人物。

注: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附录的《蜀汉人士仕宦表》,其中辑录的三百余名蜀汉官僚中,约有一半出身荆州。

如果注意到诸葛亮在荆州的早期境遇,便可发现侨居益州的荆州士人,经历了至少两次地位变化。

其一是赤壁之战()之后,荆州政治生态失衡。蔡瑁为代表的耆老勋旧归顺曹操,外加孙权、刘备的强势介入,导致滞留荆州的次等豪强,亟需寻找新的保护伞。

其二是关羽覆败()之后,荆州土著大量倒向孙吴,导致旅居益州的荆州子弟,不仅归乡无路,甚至因为亲属的变节问题受到刘备猜忌。

在失去了旧日族望之后,客居益州的荆州人迅速团结一致,最终形成了流寓士人集团。

这种情况,与东吴的淮泗集团颇为类似。

淮泗集团最初专指徐州人与扬州江北人(即庐江、九江人),但随着时间推进,豫州汝南的吕蒙、吕范、胡综,豫州沛国的薛综,青州北海的孙邵、是仪,益州巴郡的甘宁等人,也被视作淮泗集团成员。

江东流寓之士,号为淮泗集团

蜀汉情况同理。为了对抗地方豪强,流寓士人不得不紧密团结,以求生存。诸葛亮重用蒋琬(零陵)、费祎(江夏)、杨仪(襄阳)、魏延(义阳);又赦免李严(南阳)、廖立(武陵)、来敏(义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不难想象,人口基数占据绝对劣势的流寓士人,一旦自相残杀,整个集团都会有覆灭的风险。

这个浅显的道理,连刘禅都明白。后主大量启用流寓士人子孙,或者外州降将(比如天水姜维),即可为佐证。

反过来说,诸葛亮的地位既然来自历史的选择,那他的行为也便受到历史的制约。很多看似隐忍甚至宽大的举动,其实都是时势所迫。认识到这一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蜀汉的政治生态。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1
查看完整版本: 土著与侨族论诸葛亮与荆州集团的关系胖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