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杨家沟是中共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中央机关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址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
杨家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南25千米处,距镇政府所在地何家岔5千米。清乾隆年间,马氏家族迁居这里,清同治年间开始在西山上营造扶风寨,私宅建筑形式是窑洞式四合院。在19世纪中叶,杨家沟村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马氏的庄园。年,因毛泽东一行在这里居住四个月,把马氏的旧居作为总司令部,时称“小北京”。
杨家沟革命旧址原名毛主席旧居,年辟为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马氏庄园。它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革命家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
扶风寨有寨墙、寨门,还建有石坡路、排水沟、水井等设施。寨内建有大量私宅,均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有单排式院落,也有明五暗四六厢窑的窑洞式四合院。最具特色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旧居(新院),坐落在“九龙口”山峁上,暗喻九条龙,穿廊挑三石明雕石龙八条(避讳少营造一条龙)。窑主留日学生马醒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亲自设计、监修的私宅,于年开始修筑,年建成。建筑设计奇特,石结构拱券门楼垛口林立,11孔L窑沿平面凹凸交错,飞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纳凉,充分显示了陕北窑洞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马醒民将这样一幢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私人庄园无偿献给中国共产党,足以体现了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豪迈无私的伟大品质。
马氏家族十二月会议旧址离新院不远,是晚清四合院窑洞建筑,院子正中倒座七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正面5孔窑洞及东西两侧的6孔厢窑为叶子龙、汪东兴等同志的办公室及后勤处办公室,现在整个院落保存完好。
高级军事会议旧址位于扶风寨最高处的平台上,二进院落,入门后正面3孔窑洞,上书“讲堂”二字,东西两侧6孔厢窑对置,过去为杨家沟扶风小学;二进院正面是马氏宗祠,为石建结构的无梁式卧窑,三进大开厅,硬山式建筑,前檐出廊,两侧四孔暗窑,东西两侧4孔厢窑相对,为光裕堂子嗣祭祖的地方。布局合理,配置得体,是陕北地区保存的惟一的一处家族宗祠与讲堂,属晚清建筑。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是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转战陕北时,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高级军事会议,并在此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作。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以“亚洲部”为代号的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这里。年3月21日经吴堡川口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国的战场。
“寨号扶风喜说一方清泰,邺城新媳扫开万里尘封”(扶风寨的传统用联)。早在清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家塾,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其中马裕例授儒林郎,妻诰赠恭安人(六品)。这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盛事,实为当时落后封闭之陕北农村的文化奇观,为马家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杨家沟马氏深刻的文化印象。清道光年间,马嘉乐创办3所私墊,使马家子孙、亲朋子弟和邻村孩子都能读私塾光裕堂的五子十一孙均有官职品衔,25个曾孙中18人取得功名或官职,3人出国留学,其余均上过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