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
TUhjnbcbe - 2025/5/21 17:54:00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www.bdfyy999.com/

这一期我们接着来看《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在小说这一回中,我们已经说过,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黛玉无依无靠,贾母因怜惜黛玉,便派人来林家接黛玉进贾府。当时的贾雨村正在林家做西席,林如海请贾雨村做了林黛玉的教书先生。所以,林如海为了向贾府推荐贾雨村,便请贾雨村一起同行,并写信给大舅子贾政,请求为贾雨村谋官复职。

#红楼梦漫谈#黛玉初进贾府,内心倍感凄凉,因此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而贾母一见她这个外孙女,不免伤感不已。

黛玉进到贾府。一一见过贾府所有人等,包括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李纨(贾珠之妻)、迎春、探春、惜春,以及贾府最大的管家王熙凤,所有贾府大大小小的重要人物全部一一出场。晚饭后,宝黛初见,均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问黛玉是否有玉,听到黛玉说没有,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经众人劝解才作罢。

整个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黛玉进行了描述。尤其王熙凤看见了林黛玉,我们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听!王熙凤是多么会讲话啊。他知道贾母的性格。孙女比外孙女当然要轻一层,她晓得,这一句话一讲出来,贾母也是爱听。林黛玉也爱听。王熙凤察言观色、八面玲珑,他很懂得官场上的男人们惯用的那一套的。她还说: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手帕拭泪。”

她很会做戏的,说着便掏出手帕来擦眼睛。八个贾母搞得,刚刚哭完,又哭了起来。这是王熙凤第一次讲话,三言两语就那么几下,曹雪芹就写活了这个人。

王熙凤作为一个掌家人,她非常了解贾母这个时候是非常怜惜林黛玉的,所以在贾母面前大肆做作了一番。她对林黛玉的态度,完全是随着贾母心意的。

王熙凤的出场,集中了这一回所有的焦点,曹雪芹把她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突出,你让后面的人还怎么出场?难道这一回最重要的人物就只有王熙凤?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额人物还没出场呢!曹公还有更厉害的笔法,他是专门留给最重要的人用的。这个人,就是我们整部小说的男一号——贾宝玉。贾宝玉是怎么出场的呢?他是从谁的眼光来看这个人的?如果我们只从作者的角度,以一个全知的叙述者的眼光来看贾宝玉,那或许就太死板了,人物就没有灵魂了,而且主观意识太强,解读也不那么精确了。

曹雪芹高明地选择了从多个视角,来集中刻画一人的笔法。首先,他从林黛玉的眼光下笔,描写林黛玉在未见宝玉之前的想象中的人物形象。那林黛玉是如何看家宝玉的呢?

林黛玉未见贾宝玉前,王夫人就叮嘱过她,打个招呼,把家里的“混世魔王”交代了一下。黛玉心里已存下了这是一个‘’惫懒人‘’形象。

此时,黛玉忽听外面人来报“宝玉来了”。但一见之下,令黛玉大吃一惊,心里暗想:好生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只见她眼前的这个人: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因此,乍然之间,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和黛玉双眸交会,眼波流转之间,已是一种神交已久的熟悉,这是前世苦苦追寻的轮回,这是今生一见倾心的共鸣和交融。注目之间,已情定三生。

“宝黛初见面”情节,脂评本说贾宝玉“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所谓的‘’颦颦宝玉两情痴‘’。

中国传统古装戏越剧经典剧目《红楼梦》是依据小说《红楼梦》主要情节改编。这部剧中描写‘’宝黛初见‘’的唱词是这样的: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闲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唱词文彩斐然,典雅优美,一直以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买下了伏笔。

黛玉本来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听说过二舅母家有个宝哥哥:衔玉而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今日大舅母有告诉她,这个宝哥哥诗歌“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副惫懒、懵懂、顽劣的印象留在心底。

当宝玉正式出场的时候,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一个的是: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而并不像传闻中的什么混世魔王的惫懒形象。

他们是木石前盟,在三生石畔老早就见过的,在天上,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他用灵河的水来灌溉她。而她是报答他的恩情的。中国人是最相信缘分的,人们始终相信今生的相遇一定是前世的姻缘相凑。因此才有黛玉见宝玉一见钟情的场景。

曹雪芹用工笔画式的一笔一画,写宝玉写了两次。一次是刚从外面(王夫人说他刚去庙里还愿)刚回来,身上还着盛装。一次是还原回来后换完冠带,仍旧带着项圈、宝玉,护身符等物。最后,说他是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这里的“转盼多情”的“情”字很要紧,前面也讲他嗔视而有情,也就是说她发怒的眼睛,眼睛瞪起来也是有情的。这个人是玉,他是贾宝玉,他就是情的化身,这一块石头到红尘来,他的任务就是补的“情”天,也就是感情这个天。在这个世界上,他有多少的情债要还?他是情根,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那边早就生了情根。他到世上来,成了多情贾宝玉。

好了,贾宝玉讲完了,这个时候才正式来讲全书第一女主角——林黛玉。

曹雪芹些人,从来不把人写死,从来不是站在一个角度去些人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鲜活的,没有定论的,不同的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的。曹雪芹写林黛玉,前面三言两语稍微提一点点,因为前面的人怎么看黛玉都不是重点。而谁的观点最重要呢?当然是宝玉——三生石畔的神瑛侍者。这神瑛侍者来到人间这么久,这个时候看到这珠绛珠仙草,直到现在,黛玉才真正现行,他们等了很久了。

宝玉眼里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漂亮啊。弱柳扶风,好像柳树随着那个风飘飘,像仙子一样。姣花照水,它是酱珠仙草倒影在那个水里。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纣王的那个笔干心有七个窍,林姑娘可是有很多心的。因此我们前面讲黛玉初进贾府的敏感是有道理的。她的身世,还有她对宝玉的感情非常没有安全感。那么多女孩子在宝玉旁边,她很容易吃醋的。她始终怕宝玉被别人抢走,这让非常的不安。不过这两个人互相一看都觉得是前世见过的,他们两个人的缘分是仙缘,老早在三生石畔灵河旁边就已经约定的,这一世是用眼泪来还债。但是仙缘不可能成为夫妻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灵魂伴侣有心灵上的交流,肉体的结合是不可能的。所以到最后她无论如何也没能和贾宝玉结为夫妻也是有道理的。

宝黛二人,心心相印,知己知彼,他了解她,她也了解他,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二人那种感情契合很难让别人看懂,这是他们情之所本。宝玉看到宝钗漏了膀子,白白嫩嫩的,于是他很想过去摸一下。可是他跟黛玉恶人从小同床而眠,却从来没有动过任何邪念,这完全是一种零的结合。

可是,婚姻一定诗两个人要有肉体结合的。即便我们世俗中的婚姻也是如此。两个没有肉体结合的婚姻,再怎么伟大,终究是要失败的,现在如此,封建社会更是如此。所以宝黛的爱情,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从开始就注定是是爱的。

前情回顾: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真的是曹雪芹的替身吗?

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何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未亲自体验是不会真懂的

不看这张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表,贾府复杂的人物关系你能搞懂吗?

《红楼梦》漫谈:一首《好了歌》道尽了人世凄凉,人生何须太争强

《红楼梦》漫谈: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五彩石最后去了哪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