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许多自己喜欢的经典角色,无法复制也不可替代,无论后人怎么翻拍,都无法逾越这一座座高峰。
像古灵精怪的黄蓉,我们公认翁美玲,调皮可爱,智计无双;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我们公认陈晓旭,风姿清绝,晶莹剔透;俾睨天下的东方不败,我们公认林青霞,风云变幻,神秘莫测;飘逸哀怨的聂小倩,我们公认王祖贤,鬼魅冷艳,哀思透骨……还有赵雅芝的白素贞、张国荣的程蝶衣、六小龄童的孙悟空等等,这些角色熠熠生辉,扮演者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互相交融,融为一体,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
那么,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是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把人物演活了?还是作者在创作中写活了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把人物写活》一书中,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小说比影视创作提供了更多内心描写的机会,而影视要求更多对话和动作描写,除此之外,二者皆旨在塑造一个个个性鲜明、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赋予人物生命,让他艺术化地呈现于纸上。”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科比特,是美国的一名小说家,其作品层获“埃德加奖”提名,他还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美不同地区开设各类线上、线下写作课程,参加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家项目及旧金山写作社的写作项目等。《把人物写活》这本书可以被看作人物塑造写作的“终极指南”,作者洞察人心、剖析人性,运用了《教父》、《唐人街》、《绝命毒师》以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大量经典案例,运用心理学带你一步一步深入人物塑造的核心原则,探究故事人物的外延于内核,手把手教你创造出有灵魂、立得住的故事人物。
“写小说时,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角色。”我们知道,角色是干瘪而扁平的,“不应该是技巧堆积的结果,而应该是作者的经验、学识、大脑、心灵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的投射。”我们可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给自己笔下的人物赋予生命,让他们深入人心的?
角色的构思与创造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就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人物是被创造的还是被发现的?”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形形色色,无一相同。我们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难过了高兴了,那些情绪像薄雾一般,看不透摸不着。写作,是一件或多或少要依靠天赋的事情,作家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思维和感知,把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难以捉摸的东西,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用笔写出来。
人物塑造的工作跟木匠类似,那些经历和感受是素材,就像是木匠手里的木头,都是些自己感兴趣的原材料,是直观而又零散的,我们要一次次地去塑造他,否定他,甚至毁掉再让他复活,加入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经过夜以继日的、有计划的、专注的,甚至是充满爱意的努力,它最终像匹诺曹一样,经由某种奇怪的魔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
人物雏形的最初,可能只是源于一个念头,一道灵感,是无意识的,在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创造,介于发现和创造的结合,输入和输出的一个过程。
人物的发展
最早构思出来的人物,是非常单薄的一个形象,我们想要使他在所有的角色中能够有很高的辨识度,有特点,能让人一见就能跟别的人物区分开来,就得给人物补充细节,丰满血肉,让人物立体生动,让读者感觉就像身边的人一样。
作者在构思的基础上,通过五个方面来刻画人物,分别是:
欲望的本质和特质;
欲求不满如何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受伤意味着什么;
秘密的诅咒;
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其实,作者在刻画的过程中,以“他想要什么~得不到会怎么样~因为得不到而受到哪些伤害,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想要~有哪些因素阻止他得到”为主干结构,依次深挖内核,发掘出人物的灵魂,有欲望,有心理,有动作,有矛盾,有冲突,这个人物便站住了,立起来了。
技巧的碰撞
我们在人物立起来以后,就要想着怎么能借助周围的环境,配角的出场以及各种表达技巧使他更加灵动,更加夺目。作者在书中是这么认为的:“正是因为戏剧化的动作场景,角色才会互相吸引、被迫权衡做出选择、承担责任、负重向前。场景外化了每个角色心中相互冲突的情感、价值观,让人物采取具体的行动进行回应。”这一点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要把人物放在大环境下去思考、去行动,这样,主角都会内心有所触动或经历改变,做出接下来的决定。情绪和想法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为动作服务,通过原因和效果、动作和反应,再推动场景向前发展。
把人物放进场景以后,写作者就需要考虑以什么样合适的“视角”来表达他。无论是自然结果还是痛苦探索,都逃不开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经这个故事?”“谁有权讲述它?”“该如何讲述?”换句话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