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5月19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5位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分享脱贫攻坚故事。
“我想激励更多村民与我一起
改变命运、脱贫致富”
毛春华今年51岁,是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白鹿观村石坡组村民、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当年她从四川嫁到这里,结婚时,丈夫左腿残疾,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高崖下的两孔窑洞。20多年来,照顾丈夫、抚养一对年幼的女儿、播种收割,所有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上。
不管日子多难,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因为她坚信只要拼命干,一切都会好起来。
年,临潼区残联帮助家里盖了新房,一家人才彻底结束了长达24年的窑洞生活。与此同时,恰逢一系列扶贫惠民政策相继出台,毛春华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后,决定养殖肉兔。
没有地,就向乡亲们租;没有资金,就从村民互助合作社贷、向亲戚朋友借……功夫不负有心人,年10月,西安春华专业养殖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如今,合作社年创产值已近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激励更多村民与我一起,改变命运、脱贫致富。年,共奔小康。”分享会上,毛春华动情地说。
全村步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年7月,张刚到宝鸡市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张刚介绍,下寨村位于扶风县天度镇东北一公里处的乔山脚下,属于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户,人,贫困发生率11.14%,整体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低。
刚到村上的张刚,面对当年整村退出的任务,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创新帮扶措施。他提出“户分七类法”“老人户脱贫法”“点、线、面”立体综合帮扶、双轮驱动等一系列帮扶思路和措施,狠抓贫困户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建成光伏发电站和电力扶贫生态养殖场两个村办企业,创建苹果示范园2个,种植育苗基地1个。
一系列的措施,既大幅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鼓起了贫困户的腰包,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了村集体为民办事的实力。在张刚的带领下,年,下寨村实现56户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11.14%降至0.84%,如期实现整村退出,全村步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江苏力量”
张毅,是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队员,现挂职陕西省发改委。年4月,他来陕从事苏陕扶贫协作工作。
张毅介绍,苏陕扶贫协作涉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健康扶贫、携手奔小康等多方面内容。
作为苏陕工作队的一员,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推动本职工作:一是助力产业扶贫,创新推动金融开发帮扶。助力推动苏陕两省发改委和国开行签署四方合作协议;协助国开行陕西分行、江苏分行建立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库,促进银企对接。
二是助力消费扶贫,推动“陕货进苏”。协调、组织陕西企业参加年、年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和第15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争取30余个免费展位,现场销售77.1万元,达成份购销或意向协议,合计4.2亿元。协调苏陕两省供销合作总社在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上签署协议。
三是助力健康扶贫,协助江苏银发医疗人才援陕,为贫困县区群众义诊,开展师徒结对,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年,两年任期满后,出于对“三秦大地”的热爱,难舍对口帮扶工作,张毅主动提出再留任两年,希望继续和同事们一起,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江苏力量”。
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李军良,丹凤县龙驹街道办大庄村副主任,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
年,李军良在本地办起了第一个千头生态养殖场,饲养和改良当地野猪,将贫困村民和周围残疾人30人吸纳进来,人均增收元以上。
年4月任村干部以来,李军良推行“三变”改革,于年创办了丹凤九谷艾草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亩水毁修复土地资源变为资产入股作为艾草种植基地,带动全村52户贫困户种植艾草,安排20名贫困户入厂务工。
李军良介绍,如今公司年加工生产艾绒、艾柱、艾条等艾制品吨,加工艾灸保健制品器具0件,年产值达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年增收10多万元,贫困户种植艾草每亩可增收2元。
年,他又引进光学镜头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在本地建立丹凤县铭鑫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个系列16种精光产品,产值可达万元。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扶贫不仅仅是让大家吃饱饭
还要让大家赚到钱”
赵伟,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星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星明村素有“口袋村”之称,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条件相对滞后。年,赵伟担任星明村党支部书记,他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明确了“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法一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坚持“产业第一”的扶贫理念,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注册成立了镇坪县星明村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农副产品订单销售的市场主体。
赵伟介绍,年至今,星明村累计销售洋芋60余万斤,销售魔芋15余万斤,销售萝卜余万斤,实现了应售尽售,发展长期产业猕猴桃余亩,带动农户发展中蜂养殖余箱,带动全村村民人均增收0元以上。年,星明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
“扶贫不仅仅是让大家吃饱饭,还要让大家赚到钱。”据赵伟介绍,为了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赵伟成立了镇坪县美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全镇搬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开办了全镇第一个社区工厂,开发就业岗位80余个,截至年底累计带动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增收0余元。
聆听了他们的故事
相信大家收获了很多感动
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
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
创造着不平凡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