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一、关于《红楼梦》——人类文学的典范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极其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文史大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的第一人周汝昌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新证》引论中开篇即写道:
曹雪芹是中国第一流现实主义的小说家之一,《红楼梦》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行列中的一部非凡作品。正如意大利人民一提到但丁,英国人民一提到莎士比亚,苏联人民一提到托尔斯泰而感到骄傲一样,我们中国人民也就以同样的骄傲感而念颂曹雪芹的名字。
周汝昌
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周汝昌先生作为新中国红学的权威,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未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这恐怕就恐怕有些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以及成就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被世界学者所公认,日本学术大师、文学翻译家、红学家大高岩在他反复读过《红楼梦》之后,由衷地说道:
《红楼梦》实为古今东西天下第一等小说,乃独步古今之杰作,与《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金瓶梅》相比较,不仅堪称中国小说界中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即使在整个世界,也是有数的长篇小说。在艺术价值方面,不仅是中国小说之至宝,即使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艺术性作品,堪与《神曲》、《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的戏曲相媲美。
20世纪英国著名学者、翻译家、西方汉学界的奠基人、牛津大学教授霍克思在其晚年不无遗憾的感慨说:“我这一生只读了一本《红楼梦》,还没读完……”
《红楼梦》英文全本的译者之一霍克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杰出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二、文学的价值
《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世界上都享有极高声誉的文学经典,那么它必然有着与其文学地位相应而对的文学价值,这毋庸置疑!要想清楚《红楼梦》有什么文学价值?笔者觉得我们首先要清楚文学有什么价值。
《红楼梦》
(一)文学具有审美价值。
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蕴,阅读之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比如苏轼的这首《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诗人有海棠的香艳而生发的兴奋和爱美之心,东风袅袅、崇光微泛、香雾空蒙、月照红花、灯烛辉煌等等这些意象的组合,稍微阅读连缀就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唐诗宋本影印封面
(二)文学具有展现社会历史的文化价值
文学源于生活,一部(篇)文学作品必定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现在的生活)、历史(过去的生活)等各种内容。比如《水浒传》,他描写了北宋时期一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展示了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波澜起伏的斗争,其历史内容就直接包含在作家创造的形象和形象群体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历史内容去透视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风俗等,去体察北宋时代以及元、明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有些作品中虽然本身并没有含蓄一定量的历史内容,表面上只是抒发作者本身独特的感受,但是却能在更深层面上,暗示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比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这首《乐游原》: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不过是乐游原上黄昏时节的夕阳景色,但是了解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就能联想到这是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日薄西山的真实写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文学具有思想价值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这里的“诗”,并非单纯指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而是泛指整个文学。(古希腊将早期文学统称为诗学),而这里的哲学即指现代意义上我们泛的思想。我们且看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浅淡的笔墨着重渲染了一种闲居避世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自己高洁独立,不与世俗合污的人生情趣。从中我们也可以隐约感觉到作者在乱世中消极待地的人生态度。其中“欲辨已忘言”的“真意”,更是极富哲学意味,能引发许多有些思考者的共鸣,使我们体会到了“大道无言”的.“言外之意”。
欲辨已忘言
三、《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通过笔者前面对文学价值的阐述,可以大致地概括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给人以强烈的以美的感受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全景式的展现出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深刻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通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入空”人生历程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深刻思考富有哲学意味和思想价值。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学者、专家对于书中所涉及的丰富的历史内容、深邃的哲学思考没有必要去深究,在这里笔者只谈一谈《红楼梦》的审美性。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海棠
知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长期主讲人易中天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后一首诗。”这句话高度的概括了《红楼梦》的审美性!众所周知,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能表达文学审美性的。而红楼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完美诗化而不着痕迹。笔者就以书中的主人公少女诗人林黛玉为例,简要分析。书中写她:
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
仅是这一段话中就含蓄着许多能够引起读者,审美想象与联想的因素,比如什么是“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什么是“似喜非喜含情目”?“姣花照水”究竟是怎样一种风情?“弱柳扶风”又是怎样一种神韵?“心较比干多一窍”是怎样的聪明?“病如西子胜三分”,是如何的美丽?等等这些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读者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联想补充和创造。
参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本)《文学理论》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红楼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