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我们可能对举案齐眉有所误解,一首古诗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我们可能对举案齐眉有所误解,一首古诗
TUhjnbcbe - 2025/3/26 21:27:00
我们一直都认为“举案齐眉”是夫妻间相敬如宾,相互尊重的意思,现今来看,可能也是这样的情形。但如果我们将这个典故的出处搬出来,读一遍就知道,恐怕我们对于“举案齐眉”有所误解,最起码这个词最初绝非相敬如宾之意。这个典故最初出自于《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到汉献帝建安25年这近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鸿传》中是这样说的: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梁鸿)每次收工回来,妻子都会为他准备饭食,但不敢在他跟前仰视他,于是将餐案托盘总是举到与自己的眉齐平的位置。这样的话,眼光即使是想要想上仰视,大概也是只能看到托盘的底板吧。这就是“举案齐眉”的由来。从这几句话我们看到的恐怕并不是夫妻间相敬如宾的样子,而是只能看到梁鸿的妻子对他极其尊重的样子。如果对此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此书之前交代的内容。梁鸿此人品性高洁,很多女子都想嫁给他,但都被拒绝了,而另一边有个孟姓人家的女儿,力大无穷,但相貌平平——好吧,就用这个词,即使是这样,她的相貌与体型与彼时盛行的弱柳扶风般的体态还是有区别的。但她竟然还想嫁给梁鸿。偏生两人还就成了一对,这被梁鸿取名为孟光的妻子虽长相粗鄙,但极通梁鸿心意,甘愿与其山中隐居,并且早就作了准备,这让梁鸿大喜,说了一句,“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读到这一句话你就能明白,即使梁鸿是将孟光当作妻子来敬重,那也只是当作妻子,而并非将其当作平等的两个人,否则他的话就不会是“能奉我矣”,而可能会是“真知我矣”。当然,《后汉书》本就是弘扬儒家正统的典籍,其中有这种男尊女卑的情形描述实属正常,至于梁鸿与妻子孟光两人已经落跑到吴地,每天梁鸿给人舂米,回来之后居然还能享受孟光的齐眉奉食,确实也是堪称奇迹。于是,每次想用到“举案齐眉”这个词的时候,我常常都会犹豫,似乎这个词无论如何都不会比“相敬如宾”更让人容易接受。“相敬如宾”出自《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边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说的是郤缺,也就是冀缺,文中说他在割草,妻子也是给他送饭,但,夫妻二人相待如宾。郤缺乃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一生历事数君,而未见政治失误的少有的人才。这位郤缺在去世后近50年孔子才出世。看来这位上卿跟妻子相敬如宾在当时可是丝毫没有心理负担的。如果你仍然觉得上面说的还不够让你对“举案齐眉”有足够深的印象的话,现在再讲一个故事,一个《梦见美人》的故事。南朝梁·沈约·梦见美人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阊阖开,魂交睹颜色。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那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读古诗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很多诗篇中有广为人知的典故,但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而这些,都是我想要去了解的。大概正是因为这样,读起诗来才更显得有意思吧。这是一首现实与梦境纠缠的诗篇,我不知道沈约是如何将这么混乱的场景糅合到一首诗中来的,但现在我能够读懂他所要表述的大概意思。开篇就让人心神恍惚,不知道是诗人在叹息,还是那美人在叹息,其实这都不是很重要,因为重要的是那美人儿与诗人都一起入梦,于是“果自阊阖开,魂交睹颜色”,阊阖意为宫门,这里完全可以认为是两人得以相会的梦境之门。两个人儿在梦境中魂魄纠缠,终于得慰相思苦。“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这就一下提及两个典故了。“巫山枕”出自宋玉《高唐赋》序,说的是楚襄王游高唐时,白日睡眠梦见巫山神女,其言听说楚王游高唐,于是“愿荐枕席”,这是“自荐枕席”的由来,也是“共赴巫山”的由来。之后诗人又是恍恍惚惚,似乎看到美人横陈在旁(这个横陈的典故与今天说的无关,所以不再讲述),但突然又发现根本不在身旁,于是黯然神伤,泪沾胸前衣襟。这首诗可以看出,梦中的人儿是“既荐巫山枕”,兼“又奉齐眉食”,说两相恩爱我是始终不相信的,因为巫山神女就是“自荐枕席”,虽是神女,可似乎总是矮了襄王一头,而这“齐眉食”,却与“巫山枕”在一处使用,两人之间的和美是一定的,但地位是否平等倒还真是说不好了。那么,从此以后,“举案齐眉”这个词,我想还是少用在形容夫妻互相尊重这样的事情上吧,毕竟比它早了至少多年的“相敬如宾”似乎更合适一点。那么,你呢,还会使用“举案齐眉”这个词吗?想了解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可能对举案齐眉有所误解,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