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中国历史名人杨瞻笔下的古城阆中景观阆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中国历史名人杨瞻笔下的古城阆中景观阆
TUhjnbcbe - 2025/2/10 17:26:00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纪念中国历史名人

任职阆中建设阆中历史文化的杰岀贡献者杨瞻逝世周年

(__)

杨瞻,字叔后。

明代宰相杨博之父,山西蒲坂人,进士出身,

年(明正德乙卯十四年)举人。

授河南扶沟知县,复除授陕西扶风县知县,拜贵州道监察御史,改大理寺评事。

以子博贵,封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

五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祀乡贤。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年(明嘉靖二十二年),升任右寺副四川按察司佥事,分巡川北道,常驻顺庆、保宁二府。

杨瞻任职阆中期间,修举废坠,整饬文学,政绩卓著。

重建新建锦屏山、大佛寺、将相堂、三陈书院、玉台观、云台观、灵山寺、观音寺、怀陈馆等。

在他主持下,编修嘉靖《保宁府志》。

凡阆中名胜古迹,他都题诗一一咏赞。

特别是经过他的考察研究,定出了阆中十大景观。

锦屏春色

嘉陵秋水

云台仙风

颐神古洞

书岩遗迹

盘龙池馆

南池晓波

西津晚渡

伞盖凌云

梁山戴雪

他对这十大景观,一景一咏,极表倾心陶醉之情。

杨瞻在阆中任职8年,颇有功绩,很受阆人怀念。

杨瞻逝世后墓陵园位于永济市西南13公里,襄毅庄村东南。

占地50亩,系明代建筑,座东南向西北,陵园前甬道一里有余。

陵园地理环境好,东有条山作屏,西临黄河,风、水俱佳,兵灾时被毁。

沿着甬道向前走,第一个建筑是“砖牌楼”,高5米,宽5米。

出了牌坊不远处,是一座砖桥,名曰:“世济桥”,拱型,长20米,高6米,宽2米有余。

越过世济桥,不远便是第二座“砖牌楼”,其结构、大小和第一座相似。

出了砖牌楼,沿着甬道向前走,约米处,便是一座宏伟的“砖牌楼”,其造型,艺术价值很高,此楼高9米,宽6米。

出了砖牌楼,甬道两侧为石像,有石虎、石羊、石马、石人。

沿着甬道向前走,就是山门,山门上有一块大木匾,名:“明禋门”3字,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座像,雄视眈眈,栩栩如生,土围墙由山门两侧叠起,形成外围墙,囊括坟地。

沿着甬道向前走,上几个台阶,则进入山门,甬道左右两侧用砖叠起,形成内围墙,直通墓后。

山门两侧及内围墙左右两侧均建有廊房,是为看墓人住宿和停放灵柩的地方。

外围墙与内围墙之间为桃园,桃园内植有许多桃树,硕果累累。

内围墙左右两侧有角门,是通向桃园之路。

沿着甬道向前走,便是五间雄伟的“穿廊大殿”,殿前扁额镌有“明禋堂”三字,大殿左右两侧砖围墙与内围墙相连,并有角门通向墓地。

大殿内供奉着先祖灵位,走出殿门向后走,甬道两侧是碑林区,每区两行六排,两区共二十四幢绞龙巨碑,每幢碑下均有石乌龟驮着。

沿着甬道向前走,就是墓群,有三个大墓冢和数个小墓冢,最后面一个最大的四方形构筑物就是杨瞻的墓冢,高约6米。

墓前两侧大墓冢约4米高,四方形,是杨瞻次孙俊士、三孙俊彦墓冢。墓后有土假山一座,约7米高。

杨瞻墓陵园,苍柏茂密,绿树成荫,灌木花卉遍布其间,是后辈人祭祖之地,也是游览佳境,文物胜地。

可惜毁于兵燹,只留下几幢巨碑和几尊石像。

杨瞻墓包括墓地石刻,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襄毅庄,被山西省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之美,美不胜收。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咏诗作画,留下许多传世名篇。

《阆中县志》、明嘉靖《保宁府志》均有记载的“阆苑十景”,

由“五山两洞三水”所构成,山水相依,和谐共生,为历代文人所追慕。

清嘉庆年间,川北道黎学锦曾组织专人绘图。

锦屏春色

◎杨瞻

古阆城南别有天,

幽奇端不类人间。

风光环绕读书洞,

云雾遥连伞盖山。

烂漫百花春乘云,

翱翔双鹤夜邀还。

冲天松柏直摩日,

我欲凌空信手攀。

锦屏山,古名阆中山、花山,其石壁面江,山顶横立一脊,左平右突,中断微凹,端正屏立,因花木错杂如锦,故而命名。

每当春时,桃李争艳,游人如织。

清代留下的“锦屏春晓”石刻图,至今完好。

历代文人游览锦屏,留下诗作70多首。

陆游有“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的赞叹。

年,地方政府投资修建亭台楼阁,建成锦屏公园,如今已是AAAAA级风景区和“嘉陵第一江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嘉陵秋水

◎杨瞻

一曲长江南绕城,

金风初动自澄清。

浪随远渚抑扬去,

月到中天闪烁明。

蒲柳风前傍岸落,

蛟龙水底见槎惊,

渔翁为怯烟波冷,

故缆轻舟向树横。

嘉陵江在阆中境内迂回百余里,是为阆水。

唐吴道子画嘉陵三百里,以此为主要题材。

清张之洞《锦屏山歌》云:“嘉陵一江胜处在阆州。”

唐杜甫《阆水歌》中描写:“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可谓美妙之极。倘若秋夜登华光楼远望,则明月清波,浩然澄碧,锦屏倒影。

近代年,阆中名人黎之彦以家乡阆中的嘉陵江山水为题材,与好友、国画家许翔皆联手制成《嘉陵江山图》,以书画求友人诗文题赠,共寄思乡爱国之情,逐渐形成诸多爱国名人题写的书画长卷。

年,黎之彦又以阆中名山锦屏山为素材,撰写《锦屏山房图记》及多首诗篇,由其夫人——书画家樊瑞贞书写、著名诗人画家范禹勤先生作画,制成《锦屏山房图记》,以诗文求名人书画,形成了《嘉陵江山图》的姊妹卷。

“两幅长卷的价值关键在后头的题跋,有潘龄皋、齐白石、徐悲鸿、廖静文、沈炳儒、王青芳、李苦禅、吴作人、萧淑芳、陆鸿年等20多位大家在长卷上作诗、绘画、题词、钤印。

信息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值得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作品来研究。”

如今,乘舟嘉陵江上,听阆苑情歌,看古城美景,是来阆游客的重要选项。

云台仙风

◎杨瞻

仙观崚嶒占绝顶,

俯临巨壑约千寻。

森森乱柏盘山古,

漠漠白云锁洞深。

丛竹出墙连碧玉,

野花压草衬黄金。

兴豪长吟谷声起,

惊起玄猿度远岑。

云台山,距阆中城北30余里,山上有云台观,相传为汉代张道陵传道炼丹之所。

《十道记》载:“灵台山在(阆中)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真之所。”

此山风景优美,上有四洞:麻姑、芙蓉、平仙、峻仙。

二池:玉丹、玉鱼。二岩:松根、蟠桃。

现有石窟两处,造像多为唐代石刻。有诗云:“阆州绝胜是云台。”

颐神古洞

◎杨瞻

古洞清幽锁绿苔,

禅门寂寞对山开,

荷香芬馥浮丹井,

云气氤氲罩玉台。

绕树惟闻飞鸟唤,

穿林忽见远僧来。

提壶欲吸清泉水,

恐破朝霞锦绣堆。

距阆中古城北约5里,有一滕王阁,为唐滕王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

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颐神古洞就是在滕王阁上方的一岩洞。

杜甫诗曰:“万丈丹梯尚可攀”,沿梯可直达洞门前。

洞内有宋人题记,洞外有明人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诗刻多已风化,或为苔藓遮覆。

洞外江山如画,玉台碧,灵山白,游人可将阆山阆水尽收眼底。

年后,滕王阁经过维修,现已成为对游客免费开放的公园。

书岩遗迹

◎杨瞻

淑玉东来列翠屏,

崔嵬奇特恃山灵。

烟霞遥锁读书窟,

岩穴深藏将相星。

捧观堂前金耳石,

瑞莲池上紫薇亭。

洞穿悬发遗钩在,

竹尚咿唔树尚青。

读书岩,又称状元洞,在阆中东山园林景区,为一天然崖穴,宽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许,有泉水从崖穴口倾泻而下,如珠帘,汇入瑞莲池。

崖穴为北宋阆中人陈省华之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青少年时读书处,三兄弟两状元一进士,人称“三陈”。

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瞻仰,或建亭、或题字、或刻碑。

状元洞有将相堂、捧砚亭、紫微亭、瑞莲池、读书岩石刻等景点。

年,当地重建将相堂、紫薇亭、捧砚亭、长廊和瑞莲池等,占地12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是一处人文景观丰富的游览胜地,如今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池馆

◎杨瞻

蟠龙山下漪灵池,

台榭拥苍入望奇。

泉石畅怀偏费酒,

风花供兴好题诗。

片云起处飞双阁,

万柳丛中梭一鹂。

纵是习家烟景别,

不思撩动少陵思。

蟠龙山在阆中城北,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如蟠龙而得名。

蟠龙山东侧有东岩,唐肃宗乾元时,开凿摩崖佛像甚多,下建东岩寺。

明嘉靖《保宁府志》载:“蟠龙雄踞东北,清丽可佳。”

后来,当地开山采石,摩崖佛像无存,现为森林。

南池晓波

◎杨瞻

南池如鉴晓云平,

鸥鹭双双趁浪轻。

江口泉添桥外碧,

山头日射水心明。

占将巨石供春钓,

分得清流溉早耕。

傍柳撑舟独自去,

粼粼波皱向人生。

登状元山,南望观音山、孙家垭、峰岚垭,东望三台山,西望长青山,其间是南北长约10公里。

东西阔约5公里的大平坝,分为七里坝和马驰坝两部分,是秦汉时的彭道将池,六朝时称为南池。

唐杜甫《南池》诗云:“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

到了南宋乾道八年(公元年)陆游过阆中时,“自汉迄唐,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里人赖之”的彭池大泽已废毁成平陆。

诗人发出感叹:“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

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南池在古深广,今皆陆矣。然古迹尚存,清风水月之趣尤可相见。”

如今,此地已是七里开发新城区。

西津晚渡

◎杨瞻

长江东下接旁溪,

不作风涛漪又漪。

喧渡尽教客子竞,

维舟莫著蛰龙知。

鱼游上濑垂纶短,

日落西山返棹迟。

欸乃歌声芦外去,

渔灯明灭月初时。

在阆中古城西边,有一古渡叫西津渡,也叫空树渡,从北岸右匮阁之东到南岸空树溪一段。

此间,山川幽静宜人,每到夕阳西下,景象万千,石匮流水与空树溪村隔江相对,皆在暮色苍茫中。

这时岸上铁匠冶炉里的炉火烧得红彤彤,江上渔船的渔火忽明忽暗,天空中灿烂的星光倒映江中,过江的人儿摇着船回家,好一幅夕阳晚归图。

伞盖凌云

◎杨瞻

无数名花红紫攒,

楼台独占彩霞端。

石移渺渺云根动,

鹤去寥寥夜气寒。

叆叇浓时春雨急,

飞扬疾处老龙蟠。

怀英只为思亲苦,

立上山头极目看。

伞盖山,在阆中城北,形如伞盖,故名。

山之东侧有北岩寺,流泉如水帘,飞溅芭蕉叶上,汇而为池,傍岩而建的是北岩寺。

宋代李献卿诗云:伞盖门前半是花。

新中国成立后,北岩寺设小学。“文革”中,当地采石开山,寺毁泉竭,遗踪无存,而伞盖一峰独秀。

梁山戴雪

◎杨瞻

盘龙东上散林嶛,

腊去梁山雪未消。

寒气漫通玉垒险,

琼光应接锦屏遥。

千山飞鸟归藏尽,

六出奇花荏苒飘。

夜半声声林外急,

分明碎雨洒芭蕉。

梁山在阆中城东十里,《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

灵山谓之梁山,不知始于何时。

峰三面临江,梁山关为阆中城东之门户,在云山之右,地形险要,冬春之交,独有积雪。

《舆地纪胜》云:“灵山亦名仙穴山,在阆中之东十余里宋江上,有古丛弟开明氏鳖灵庙在焉。”

鳖灵庙不知圮复几度。至民国时名灵山寺,暮鼓晨钟,声闻十数里外。

后来,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纵火烧山,寺毁林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历史名人杨瞻笔下的古城阆中景观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