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好像有一种世俗的看法,多愁善感的人都有些矫情,这真是一个比天高比海深的误解。且不说多愁善感与矫情根本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其实,多愁善感和矫情恰恰是性情的两个端点,一个是真性真情的流淌,一个是掩饰真情的扭捏。世上矫情的人万万千,至情至性的多愁善感有几个?说有的人矫情或许没问题,可是无端地给《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牵强上了一顶“矫情”的帽子就有些不妥了。
“矫情”这个词现在大家都爱用,用的人确信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各种版本的解释,从词源和词义上来讲大概的意思是:掩饰真情;故意违反常情以示与众不同;扭捏做作、装蒜;挑刺儿、无理辩三分。其实当我们真正用这个词的时候,可能并不一定是其中任何一个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语感和心境。而朋友之间互相调侃对方矫情,却有着十分的亲昵和玩笑。但是不管哪一种解释,都与多愁善感无关。
若论多愁善感,当然莫过“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林黛玉。黛玉本是灵河岸边的一棵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之德,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要用一生的眼泪酬报雨露之惠。她到这世间走一趟,就是为了还一个“情债”。她的一颦一笑、一叹一嗔,一悲一愁、一喜一怒,她耍点儿小性子、有点儿小尖刻,全透着真性情,唯独没有矫情。
宝玉挨打,众人呼天喊地,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更有那宝钗,手里托着化淤解毒的药丸,眼圈微红、双腮带赤、哽咽不语,低头含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把个宝玉感动的将疼痛丢在了九霄云外,好一番堂皇正大的体贴。你再看那黛玉,在自家的竹林里,无声之泣,气噎喉堵,五内沸然,把两个眼睛哭得肿成桃儿一般,满脸泪光,避开众人,偷偷地看望宝玉。题诗旧帕——“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怎得一个缠绵深情。真情或矫情一目了然。
小丫环香菱想学诗,宝钗说她“得陇望蜀”,不置可否,黛玉却毫不推脱,热情相教。她指点香菱平仄格律,速成但不能讨巧,还把自己珍藏的王右丞的五言律借给香菱,亲自圈点阅读篇目。香菱每做得新诗,黛玉必耐心批阅,点拨解惑,启发鼓励,使得香菱在短时间之内,悟得诗歌三味。真诚率真,唯黛玉是也。
黛玉的诗才也跟她的性情一样,从心而出的真。黛玉认为,作诗“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在她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好一个“偷来”、“借得”,生动灵巧,意趣盎然;好一个“三分白”、“一缕魂”,超脱飘逸,仙气逼人。全诗完全没有用典,却把意趣二字发挥至淋漓,没有半点的矫情。
黛玉说,“我最不喜李义山的诗,只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表达真性情、真景物的诗词为“不隔”,而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为“隔”。黛玉欣赏的是“不隔”的诗,而李商隐则是“隔”了。端的个真性情。
黛玉的《葬花吟》是一首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绝唱。五十二句,一气呵成,句句凄楚,句句绝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生命之短暂,生命之绝望,芳艳不存,只留下一缕尘香。“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痴情如黛玉,悲悯如黛玉,冰清玉洁如黛玉,携一个锦囊,寻一块干净的角落,捧起凋零的生命,把残留的美丽埋葬。
其人其诗、其情其思,真真是一点儿都不矫情!
另有一说,身体强健、喜爱运动的人不会多愁善感,这又是一个比云远比地长的误解。虽然“行动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妹妹自然不会爱运动,但是多愁善感可不是体弱多病之人的专属。你看那谁谁,理工女外加国家等级运动员,同样也是,多愁善感常有时,伤春悲秋似有季。所以,万事都有个前因后果。因为懂得所以欣赏,因为无病所以呻吟,因为多愁所以柔软,因为善感所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