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为何说林黛玉跟薛宝钗不算情敌她们是爱情的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为何说林黛玉跟薛宝钗不算情敌她们是爱情的
TUhjnbcbe - 2025/1/25 22:34:00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评论,自古至今,汗牛充栋。

周末快到了,今天不增加大家职业、求职、失业、副业甚至股市方面的负担。本文,从微小情节处进行思考与分析,解读下经典中的人物关系。

细读《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正文,发现了林黛玉为什么不去向贾母说自己的姻缘事这一疑问,而后通过分析比较黛钗两人的关系变化这一主要论题,挖掘影响黛玉决策的原因是对宝钗的关系变化,这是出于人的怜悯心,对宝钗的怜悯,两人于小说四十二回后便亲如姐妹了。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和怜悯心,同西方哲人——卢梭,思想同源。

01

通过读《红楼梦》正文,字字珠玑,馀香满口,慰人心魄。而在第五十七回中,“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出现了一大矛盾和疑问。我将以这一疑问为突破口,来论证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关系变化。

先细读文本:

当紫鹃道“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宝玉想到从此与林黛玉分隔两地后,“便如头顶上打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么回应,只见他总不作声。”

“晴雯见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面紫胀,忙拉他的手,一直到怡红院中。袭人见了这般,慌起来,只说时气所感,热身子被风吹了。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到了茶来,他便吃茶。

众人见他这样,一时忙乱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一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

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急的袭人忙拉他说:“你老人家瞧瞧可怕不怕,且告诉我们去回老太太、太太去,你老人家怎么先哭起来?”李嬷嬷搥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的心了。””可知宝玉的之后反应与死了的人无二。由此可知,林黛玉在宝玉心中的重要性,林黛玉若与宝玉分离,则宝玉会悲痛欲绝,以致痴呆,不省人事。

可是,当紫鹃劝林黛玉早向贾母明明白白说清自己的婚姻大事时,第五十七回文中紫鹃道“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候,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好凭人去欺负罢了。

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的,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最难求?”说话已是直截了当,清清楚楚,告诉林黛玉:去向老太太说你想嫁的人是贾宝玉。

林黛玉是很聪明的人,会审时度势,如第二十七回文,“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宝钗出来。待要上去问问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他,一时沤起气来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

那么对关心到自己后半生幸福的婚姻大事会不理不睬吗?可是,文中接着写道“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个丫头今儿可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我明儿必回老太太,退回你去罢,我不敢要你了。”——没有做出回复,既没有说不去,也没有说去。

文中接着写道“黛玉听了这话,口内虽如此说,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次日勉强盥漱了,吃了些燕窝粥,便有贾母等亲来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林黛玉一夜未眠,愁思绕怀,伤感不已。但她伤感的不是有没有机会做夫妻,而是能不能做夫妻。

林黛玉明不明白和贾宝玉将来会成夫妻呢?

我认为她非常清楚。

第二十五回文写道“凤姐笑道:到求你,你到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了,你替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还是人物儿门弟配不上?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儿还玷辱了谁呢?”

且批语云“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移,故有常常此等点题语。”可知,贾府上下诸人都认为林黛玉和贾宝玉将来是夫妻,这一席话还是由精明于众人的王熙凤说出。

王熙凤最讨贾母欢喜,可知,贾母已经在心中内定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事。旁证不再列举。那林黛玉应该在第五十七回经紫鹃劝解后,主动向贾母说出才是,可为何又不说呢?

02

读《红楼梦》,切记不要拿现代人的规范去审视古人。

我曾经总结过自身读《红楼梦》的经验,写了一段文言文——“读红楼梦,余思虑之,四则为要,古文功底,清史知识,毅力存心,胸无陈腐,据此览文,情节景境,跃然纸上,缤纷绚丽,层层叠叠,如诗如画,雅然之至。”

胸无陈腐,在中学时,由于各种原因的综合,给人物贴标签、扣帽子成为理解人物形象的简便方式。但在这里,需要进行实事求是,文本细读后,再做出思考。不然,一个简单的问题——林黛玉和贾宝玉属于姑表兄妹关系,这是近亲结婚,乱伦之恋,如何判断呢?

林黛玉害不害怕所谓“封建礼教”?第八回文写雪雁自家送给黛玉手炉,黛玉道“姨娘不知道。幸亏是姨娘这里,倘或在别人家里,人家岂不要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爬爬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头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说话并不留情面,且字字有理,句句机锋。

可知林黛玉并不是因为惧怕当时风俗而不去向贾母说去,实则另有真正原因。实实超脱姻缘之事,乃是同薛宝钗的关系影响着她的行为,我指的是非婚姻关系。

03

撇开情节发展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只有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扫清这栋建筑物周围的尘沙之后,人们才能发现它不可动摇的根基,才知道应如何尊重它的基础”。因此,我将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发展为重点,截止到第五十七回为止来讨论。

首先,先明确薛宝钗入住贾府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回文道“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由此得知,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入宫选秀。此为清朝秀女制度,应入清史研究之列,有兴趣的可以涉猎一番,后不再提。

薛宝钗对二玉之关系的看法,在第二十七回文“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第二十八回文“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绵缠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薛宝钗此时对姻缘之事没有在意。

故视黛玉为己出,断无妒忌。林黛玉犹疑不定,第十九回文“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蒙戚双]的是颦儿,活画。然这是阿颦一生心事,故每不禁自及之。”这心事便是宝玉是否感情不专一,这里特指爱情,宝玉因缘故变心转向了薛宝钗。故黛玉“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指宝钗)心里藏奸。”林黛玉有些看不惯薛宝钗的作为。

我这里讨论林黛玉和薛宝钗,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二人皆为所处时代之少见的优秀女子,凡例中故作者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

第二十八回文,在“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后,宝玉同黛玉诉衷肠,“林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论理我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日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便抿嘴笑。”批语云“[甲侧]至此心事全无矣”。

但第三十回文却将平常谈吐文雅胸怀宽广的薛宝钗描写的气愤异常,口尖舌利,比林黛玉还高出一分来,“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

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后文不再赘述,可知是选秀失败的缘故,这里由文本做出推测。

薛宝钗有多渴望入宫呢?第十八回文“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如今选秀失败,可知对薛宝钗的打击有多大,故三十回有此一述。

第三十六回文“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宝钗开始引导宝玉归入仕途正道。去看宝玉午睡时,“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至此,方看到宝钗心有所属,此为选秀无望后之事。

黛钗关系,关键的转折,第四十回文在贾母同刘姥姥进大观园游玩行酒令时,“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古人风尚,闺阁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遇清明踏青及特殊时节外,《牡丹亭》,《西厢记》,由于文章艳丽,引人伤情,不为人所赞颂。林黛玉是违了忌讳。若宝钗只为自己,那当场就指出黛玉的不是了,哪能在背后去提醒林黛玉去保全她呢?

第四十二回文“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在那里等着呢。”

古人读书视求科举仕途为终身大事,犹如今人之上学考大学读研读博以至于更上层。解释一下,今人之博士学历,于古时乃一秀才。故薛宝钗的这一席话从古人眼光来看,乃是妇女优秀典范,用今天的话来讲她,是一个未来导向型的人,是道德模范人物。

黛玉到此时知她道德如此高尚,第四十五回文“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第四十九回文“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

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再从旁人眼中可证“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

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可知,黛玉和宝钗已于四十二回文后亲如姐妹了。所谓“黛钗合一”。

04

至此,我已列举并解释了二人的关系变化,由林黛玉忌讳薛宝钗到林黛玉薛宝钗情同姐妹,情谊深厚,此情谊与宝黛姻缘没有关系。

我费如此大的篇幅去讲黛钗关系变化,以及她们终于好的结局。就是为了解释第五十七回黛玉为何不听从紫鹃的建议,向贾母说自己的婚姻大事。

源于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怜悯心。

林黛玉自知病不能愈,恐不久于人世,第四十五回文“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

第四十九回文“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过程快结束了。

黛玉命不久矣,宝玉对自己真爱之至。可宝钗选秀失败,一生志向,毁于一旦。黛玉宝玉结为夫妇,为贾府上下皆知的事。若黛玉去说,则立刻成亲,一时幸福美满,而后不久黛玉魂归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

独留宝玉一人在人间,第五十七回宝玉离了黛玉的情形已有叙述,情状惨烈,黛玉作为宝玉知己,岂会让他重蹈覆辙?第三十六回文“林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傍作针线,傍边放着蝇帚子。”

林黛玉看到了宝钗的作为,此时关系尚未转好,“林黛玉心下明白,冷笑了两声,只得随他走了。”这是林黛玉心觉宝钗心系宝玉之伏笔,前文是黛玉忧疑宝玉所表达的种种行动。

故需留一人为宝玉指路,以便自己离世后,宝玉有所依托。依托之人需品德高尚,和自己亲近,以上文所分析,只能选择宝钗。另说袭人,她的目标是做宝玉的二房,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家庭关系,她是正常的追求,宝玉也确实离不开她。

黛玉同情宝钗的不幸遭遇,宝玉娶宝钗,也算是宝钗的好的归宿。反复权衡,黛玉选择了不去向贾母说。

根据第二十八回批语分析,“[甲回后]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棋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可知,此证确实。

05

黛玉拥有独特的诗人气质,第二十三回文“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形象深刻,难以忘怀。

我写过一段古文——“好一幅形瘦怯怯弱柳扶风之黛玉听曲图,余读之文,行云流水,层峦起伏,闲雅之至”。读到这里,我想起来了西方的一位启蒙哲人——卢梭。

卢梭和林黛玉一样有诗人气质,而卢梭他那不寻常的情感经历和流离生活使他的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哲人有所区别。

卢梭在《忏悔录》第四章文“在我到佛威去的途中,我一面沿着美丽的湖岸缓步而行,一面沉浸在最甜蜜的忧郁里。我这颗满怀热情的心渴望着无数淳朴的幸福;我百感交集,唉声叹气,甚至象一个小孩子似地哭了起来。我有多少次停住了脚步,坐在大块岩石上痛哭,望着自己的眼泪滴到了水里”。

“日内瓦湖的景色和湖岸的绮丽风光,在我心目中老有那么一种难以形容的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不只是由于风景之美,而是由于一种我自己也说不出的、使我感动、使我兴奋的更有意味的东西。

每当我来到这伏沃地方的时候,就引起我许多感想,使我思念到:这是华伦夫人出生的地方,是我父亲住过的地方,是菲尔松小姐打开我情窦的地方,也是我幼年时期做过多次愉快旅行的地方;除此以外,我觉得还有一种比所有这一切更神秘更强烈地使我心情激动的原因。

每当我热烈希望享受我生来就该享受、却又老得不到的那种幸福安适的生活,因而引起我的幻想时,我的幻想总是留恋在这伏沃地方,留恋在这湖水之滨,和这一片片景色宜人的田野之中。

我一定要在这个湖畔有一处果园,而不是在别处;我要有一位忠实的朋友,一个可爱的妻子,一座小屋,一头乳牛和一只小船。将来我有了这一切的时侯,我才算在世上享到了完美的幸福。单只为了寻求这种想象中的幸福我曾向那地方跑过多少次,我自己也对这种幼稚的举动不禁感到可笑。”

关于怜悯心,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我认为怜悯心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的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

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

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于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

林黛玉拥有怜悯心,她怜悯薛宝钗的志向难伸,而薛宝钗同样怜悯林黛玉幼时父母去世而寄生在贾府的命运。

而《红楼梦》,所云“大旨谈情”,理解为对世人要有怜悯心,对周围身边的人要有怜悯心,不失为一种思考。

06

读《红楼梦》是我在大学时期的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语言之境,诗画跃然。生活体味,精细得当。读之文字,口齿留香。于人于事,皆有本分。礼仪往来,处处合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竟无可说。

我喜爱读书,曾经读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时,写过一段文言文:

“余为其作,自乐者也。读书之疲,文字之多,闭目犹阅之,历历在目。窗外聒噪,乐声不绝,悠悠稚然,天渐转暑,而睡之更难。耳机塞之,雷声轰轰,雨声淅沥,小如虫鸣,大似豆嘣,卧而闻之,乃安眠余之药也。思之境景,绵绵细雨,树木翠森,柳枝飘荡,竹影摇曳,雨水淋漓,水洼阡陌,滴滴有声,涟漪阵阵,静不可言。

微风吹拂,凉意肺腑。躺床闭目,雨声悠悠静听以安余之眠;微微萤光,夜色点点阑珊以慰吾之心。无意再醒,至于丑时,室寂静然,息雨终眠,卯时而作。己亥年四月十一于哈尔滨记。”

这也是我自己和卢梭一样喜爱自然的真实写照,爱好散步,在高中时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校园花园内散步。夏时雨季,淅淅沥沥;冬季飞雪,飘飘扬扬。一个人,从西北角石子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走着,走到东南角时又折返回来,回去上课。在散步中,我思考了好多和自己有关的事,眼界也因此更加深邃,我感到在享受时光。

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引发的第一个思考就是我上文所写的内容,我也思考了好久,终于内心有种不能不写成一篇论文的声音,我便动笔写下来了。

西方哲人卢梭是我不由自主想要了解的人物,我在读了《社会契约论》后,受到了关于思想上的启蒙,图书馆里收藏的他写的书我都读完了,这让我更加敬畏这位哲人。

所以在读《红楼梦》时,不知不觉联想到了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开篇的这一论断,辨证合理,深信不疑。

回到命题,你说,林黛玉跟薛宝钗,算不算情敌?

通篇分析下来,她俩并不是情敌,而是爱情的一种延续,黛玉是前面跟宝玉的精神恋爱,宝钗则是后半生的生活恋爱,一个灵的,一个肉的,正是所有爱情的不可或缺的两部分。

本文作者小哲,群友高材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希望你有空读书,感受下经典。

大家周末愉快。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说林黛玉跟薛宝钗不算情敌她们是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