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称郭子仪是名将,简直是对名将二字的侮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称郭子仪是名将,简直是对名将二字的侮
TUhjnbcbe - 2025/1/23 19:52:00
卡介苗bcg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19/4329410.html

注:文中的月日为阴历

郭子仪在众多唐朝将领中,名气相当大。宋徽宗宣和五年(年),当时的朝廷出了个武将排行榜,一共有历朝历代的72个名将入选,郭子仪位居十大名将行列,和韩信等并列。如下图:

要说宋朝的排行榜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文人的偏见,把唐朝榜单中十强里的名将白起、吴起拿走,换上了春秋时的齐国宰相管仲,以及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崛起的郭子仪。

今天我们单说说这个郭子仪,配不配得上名将的称号。

郭子仪崛起于公元年的安禄山叛变。我们来看一下他主要参与的一些战役。

公元年12月,朔方战区司令官(总部在宁夏宁武县)郭子仪派李光弼、高濬、仆固怀恩等,坑杀叛军七千人。

公元年,朔方战区司令官郭子仪和已经独当一面的河东战区司令官李光弼在当时的常山郡会师,集结兵力十余万,四月十一日,大败叛将史思明。

公元年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联军在河北省曲阳县和史思明会战,大破燕军,杀四万人,俘虏一千余人。史书上为了突出郭、李的战绩,还特别描写了史思明狼狈不堪的细节:史思明从马上栽下,头盔马靴全部遗失,披头散发光着脚,徒步逃命,到了傍晚,才拄着折断的枪杆,狼狈回营。

不过,就在同年,由于哥舒翰在潼关溃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十七万二千人阵亡,唐玄宗逃亡四川,首都长安失守,大势已去,郭子仪率军从河北撤退到山西。

这一年八月,讳莫如深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反常的细节。李隆基屁滚尿流逃到四川去当太上皇,太子李亨接过皇帝的权杖,留下来收复河山。长安民间盛传:“太子到北方调兵遣将,不久就要收复长安。”长安人民日夜盼望(盼望这个词令人生疑),有时甚至忽然惊呼起来:“太子大军来了。”飞奔逃走,街市全空。离谱吧,一听说太子大军要来了,大家就疯了一样的逃跑,而不是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咱们往后看,合理的解释就会出现。

公元年二月二十二日,郭子仪派他的儿子郭旰等攻克潼关,杀五百人;接着燕军将领安守忠反攻潼关,郭旰等大败,阵亡一万多人。三月二十三日,安守忠攻击郭子仪镇守的河东郡,被郭子仪击退,战报称杀八千人,俘虏五千人。

四月十三日,叛军将领李归仁率军五千人阻击前往增援凤翔郡的郭子仪,李归仁几乎全军覆没。

五月六日,郭子仪全军追击安守忠,郭子仪大败,两个高级将领(一个是I监军宦官)被擒,军用物资、武器全部抛弃,郭子仪撤退到武功固守。史书记载皇帝所在地凤翔郡震动。

李亨知道,单凭郭子仪、李光弼等那些军队,拖拖时间还可以,反攻不靠谱,因此向回纥等西域各国求助。回纥答应出兵,但达成了一个令人扼腕切齿的协议。

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李亨宣布进攻长安。郭子仪自知手下的朔方兵团不靠谱,盛赞回纥汗国的武装部队锐不可当,建议皇帝增加他们的人数,用于攻击燕军。回纥率精锐士兵四千余人抵达皇帝所在的凤翔郡。李亨接见回纥亲王,大摆筵席,饮酒慰劳,赏赐大量物资,回纥亲王想要什么,就供应什么。

九月十二日,朔方等特遣兵团、回纥兵团、西域兵团等组成的十五万大军开向长安。回纥兵团抵达扶风的时候,郭子仪设宴款待三天。吃得连回纥亲王都不好意思了,说:“帝国有紧急灾难,我们从远方前来助战,怎么只顾着吃。”宴会结束,即行开拔。唐政府供应回纥兵团每天羊二百只、牛二十头、米四十斛。

九月二十七日,开打。

河西战区副司令官李嗣业率前军,郭子仪率中军,关内战区司令官王思礼率后军。燕军十万人在他们之北布阵,大将李归仁(上文中提过他率五千人半路阻击郭子仪被打败)出营挑战,唐军迎击,把他击退,挺进到燕军阵地。燕军倾巢而出,唐军无法抵挡,向后撤退,燕军趁机追击,争先恐后,直赴辎重部队,唐军大为惊骇,立即混乱。

率前军的河西战区副司令官李嗣业说:“今天如果不自己挡住盗贼,全军就要覆没。”于是赤裸上身,手拿长刀,站在阵前,大声呼喊,奋勇格杀后退的士卒,血肉横飞。杀掉几十个人之后,才稳住阵脚。

史学家白杨先生说,幸有李嗣业赤膊上阵,但也危险万状。淝水之战,苻叡就是在阻止大军后退失败,马倒被杀,全军崩溃。李嗣业如果稍出差错,历史可能重演。

再回到战场上来,李嗣业成功阻止士卒溃退之后,率领前军,士兵们都手拿长刀,排成一列,像城墙一样挺进,将领们都在士卒前面,大军所向,无不摧毁。

总作战司令王难得为了救他的一员部将,被燕军一箭射中眉毛,皮肉下垂,遮住眼睛。王难得自己把箭拔出,鲜血流满一脸,但仍然奋战进击。燕军在阵营之中埋伏精锐部队,打算袭击唐军的背后,唐军得到情报,朔方战区左翼作战司令官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团迎击,把埋伏的燕军全部杀光。燕军士气大为沮丧。李嗣业又跟回纥兵团迂回到燕军阵后,前后夹击,从中午十二时血战到下午六时,杀六万人,很多人陷在壕沟之中跌死压死,燕军崩溃,残兵败将向长安逃命,直到夜晚,喊叫声、喧哗声都没有停止。

我们把克复长安这一战的细节详细记录,是想说明,功劳最大的当属李嗣业,而四千人的回纥兵团数次出现在关键位置,可见其战斗力之彪悍。

随后,《资治通鉴》把唐军和回纥军达成的协议披露了出来,皇帝李亨给回纥兵团的承诺是:克复京师那天,土地和男子,归中国所有,金银财宝和女人、儿童,全部交给回纥带走。

大家明白,为啥长安老百姓一听说李亨军队要来,就发疯似地逃跑了吧。

读史至此,实在是令人心寒骨冷。让我们打个比方,当初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或者日本鬼子占领南京的时候,假如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向阿富汗、越南之类的邻国求救,并承诺如果北京或南京收复,土地和男子,归中国所有,金银财宝和女人、儿童,你们全部带走,将会产生何等的舆论风暴。

这种出卖人民的最卑劣的协议,比清政府签的那一堆所谓丧权辱国的条约还不如。撰写史书的那些儒家知识分子,对睢阳之围中张巡粮尽援绝,吃自己的人民来充饥的历史敢于稍稍放点争议的观点进去,对皇帝李亨的如此卑劣的行为,却不敢据理驳斥,记载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那些圣经贤传,真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白杨先生在评价这段史实时,说了一句话:任何人,只要做出这种出卖同胞的事儿,他就是卖国贼。

一代名将郭子仪,虽然不是拍板的那个人,但是款待这样一群禽兽之师,并依靠他们夺回首都,然后因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并被后世评价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简直就是汉奸获得了英雄的待遇。

郭子仪的故事还没结束,我们继续:长安既然已经克复,回纥亲王要求履行承诺。广平王李俶马前一拜,说洛阳还没收复,如果现在就抢劫长安的财产,掠夺妇女,消息传出去,洛阳人民就会替叛军坚守,恐怕不易克复,我建议改到洛阳再兑现吧。

史载长安人民这才夹道欢呼,悲喜交集,涕泪齐流。

说老百姓什么好呢?一听说不抢劫自己了,改抢劫隔壁邻居,就开心得跟强盗打成一片。正所谓什么样的头目,来源于什么样的人民。

本年(年)十月十五日,唐军和燕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交战。郭子仪等大军跟燕军遭遇,燕军靠山筑阵,郭子仪等发动攻击,不能取胜,向后撤退,燕军追赶,把唐军驱逐下山(这战斗力真是够了)。关键时刻,回纥兵团从南山突袭燕军背后,燕军大为恐慌,你看我,我看你,说:“回纥人来了!”刹那间崩溃。

这一战之后,燕军政府自动放弃洛阳。随后《资治通鉴》结结巴巴地记录:十月十八日,广平王李俶进入东都洛阳。回纥兵团仍不能满意(对什么不满意,不敢写进去?),李俶深感忧虑,洛阳士绅们请求再(为什么用再?)征收绸缎一万匹作为贿赂,回纥才停止。

《旧唐书》里则一句话记载,说“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翻译成现代语,就是说这些救兵挨家挨户抢了三天才停止。而且还嫌抢的不够,才有上面的再贿赂绸缎一万匹的记载。

我们继续来看郭子仪后面的战绩。

长安洛阳收复之后,郭子仪等九个司令官包围燕帝安庆绪(已经把老爹杀了自立为皇帝)所在的邺城,营垒两层、壕沟三道,密不透风。但围了半年,不能攻下,唐军军心涣散。

史思明亲率大军从魏州出发,直指邺城。公元年三月六日,唐军步骑兵六十万,在安阳河北岸布阵,史思明亲率精锐五万人应战,唐军看到,认为不过是支援部队,并不在意。史思明迅速发动攻击,李光弼、王思礼、鲁炅等首先接触,双方死伤约略相等。鲁炅被流箭射中,脱离战场。郭子仪正在他后面,受到冲击,还来不及结阵,大风突然漫天而起,飞沙滚石,摧树拔木,太阳被风沙遮住,天空和地面本来一片晴朗,霎时间像掉进墨水缸里一样,伸手不见五指(沙尘暴?)。双方大军同时惊恐,一齐崩溃,唐军向南方逃命,史思明向北方逃命,一路上丢盔弃甲。

郭子仪率朔方兵团切断河阳桥(河南省孟州市黄河大桥),保护洛阳。本来战马一万匹,现在只剩下三千匹;铠甲武器十万件,几乎全部损失。

随后《资治通鉴》有一段黑色幽默的记载:战败消息传到洛阳,洛阳贵族平民惊骇恐慌,争先恐后逃往山谷躲避。洛阳留守长官崔圆、洛阳特别市长苏震,堪称是唐朝的范跑跑,史书说他们跑得更远,一口气逃到湖北襄阳、河南邓州。

然后有一段令人不忍卒读的记载:唐军各司令官分别逃回本战区。溃散的士卒像一窝强盗,经过的地方,抢劫烧杀,地方政府不能制止。十几天才算平定(估计是抢太多拿不动了)。只有李光弼、王思礼的部队,整顿军纪,保持实力,安全撤回。

史书接着写这次战役中带头逃跑的郭子仪:郭子仪逃到河南孟州市,打算守城,可是军心惊恐,不能支持,于是在接着逃到河南省新安县。各将领陆续到达,士卒集结了几万人,计划放弃洛阳,撤退到陕西省永济市、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固守。总纠察官反对,这才决定不放弃洛阳。

郭子仪因为带头逃跑导致溃败,被调离朔方司令部,随后李光弼接任司令官,算是打了个不错的胜仗,守住洛阳,把史思明赶跑。

洛阳在请回纥兵团来收复并抢劫之后三年,又告沦陷。《资治通鉴》的记载很简单,如下:

二月十一日,李光弼在沁水岸上迎战,大破燕军,杀三千余人。

三月二十九日,李光弼在怀州城下击破燕军将领安太清。

四月二日,在河阳击破燕军,杀一千五百人。

四月十九日,史思明进入东京洛阳。

胜仗一个接一个的奏报,然后呢,洛阳被人给占领了,而且记录中也没说有打仗。史思明是进入,而不是攻入。

李光弼

再过一年(公元年),朝野出于内斗的需要,逼李光弼出兵攻打洛阳,结果是:唐军霎时间全线崩溃,士卒四散逃命,被杀数千人;军用物资、轻重武器,全部抛弃,包括李光弼在内的高级将领全部分头逃跑。

公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没招了,再次请回纥兵团出马。

《资治通鉴》如此记载:唐回联军从陕州出发,仆固怀恩与回纥东翼王同时担任前锋。燕帝史朝义(也是把他爹史思明宰了,自己当皇帝)召集军事会议。阿史那承庆说:唐政府如果只派汉人军队来,我们就出动所有兵马,迎头痛击。可是,如果有回纥军队参战,凌厉的锐气,我们绝对抵挡不住,应该退到河阳躲避。“史朝义不接受。

十月三十日,大战,收复洛阳。

《资治通鉴》这回有记载了:回纥军进入洛阳,大肆奸淫烧杀、抢劫掠夺;居民死亡以万为单位计算,大火数十天不熄。朔方战区及神策军士卒,认为敌占区都是“贼境”,所经过的地方,同样奸淫烧杀、抢劫掠夺,三个月才算消停。于是家家户户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仍然活着的人,不管是官是民,是男是女,衣服全部剥光,只好用纸裹在身上(冬天)。

回纥军团把所抢劫掠夺到的财货、妇女集中河阳,派兵看守。

十一月二日,唐军报告大捷的公开文书送到长安。

公元年一月,走投无路的史朝义上吊自杀,为时四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大家可以闭目回想,四年中,军纪败坏的郭子仪军和军纪还算严明的李光弼军,打了什么像样的胜仗?

唯一被后人选择性记忆的,就是收复长安和洛阳,却选择性遗忘了,这血淋淋的所谓战功,是以出卖人民为基础的。

老在打胜仗的李光弼,灰溜溜的就再次丢了洛阳,然后再请友军来收复,然后再把洛阳洗劫一空。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吐蕃入侵,长驱直入。十月七日,现任皇帝李豫放弃长安,一溜烟跑了。自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唐朝的皇帝、大臣、将军们,都跑出名来了。十月九日,吐蕃军进入长安,大肆奸杀抢劫,搜刮财富,到处放火。散落长安街头的士卒,也出来参加吐蕃军的奸杀抢劫行动。然后,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军撤了。

公元年,郭子仪的老部下和得力干将仆固怀恩,步安史之乱的后尘,反了。仆固怀恩约回纥、吐蕃联军,直逼长安,京师进入紧急状态。郭子仪率大军构筑阵地对峙,将领请战,他不准,分析说,敌人进入我们心脏,求的就是速战,如果立即迎战,万一沙场失利,军心势必离散,胆敢要求出击的,斩首。

要说郭子仪真正拿得出手的战绩,应该是两次和自己的老部下仆固怀恩过招,两次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回纥、吐蕃联军不想跟他对峙,撤了。

公元年,仆固怀恩再次纠集回纥(跟着谁能抢劫就跟谁的主)、吐蕃、吐谷浑、党项等,集结数十万大军,同时向唐朝攻击。吐蕃大肆抢劫,满载而归。党项军也过了一把抢劫的瘾,闪人。

吐蕃军撤到邠州,遇到回纥军,估计是意识到正事儿还没干呢,于是一起再进入中原心脏地带(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接着意外发生,仆固怀恩在进军途中得急病死了。回纥和吐蕃听到消息,开始争夺领导地位,感情破裂,分开扎营,互相戒备。

要说这次郭子仪的退敌,是相当精彩的。他把敌我矛盾和地方矛盾深入分析后,知道打百分之百是输的,于是冒险单刀赴会,进入回纥大营,分析利弊,赠送礼品,说服回纥退兵。签订盟约之后,吐蕃趁夜溜了。

白杨先生对郭子仪有一段评价说:郭子义在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几乎无人可比的却不是他的战功,也不是他身系国家安危,而是他虽享尽世间荣华富贵,但仍然能保住人头部被砍掉,在死之后子孙还继续享福数十年,甚至百余年。

白杨提到了郭子仪手下的士卒如同强盗,到处抢劫奸淫,但他也没有注意到,那次君臣配合默契的出卖首都人民的事件。虽然主谋是皇帝,但作为军人,重要战役每战必败,眼睁睁看着友军把人民烧杀抢劫一空而不敢吭一声,这算什么狗屁的名将。因此,闻樱桃醉才在标题中说,称郭子仪是名将,简直是对“名将”二字的侮辱。

虽然郭子仪单身进入回纥大营,不战而退两国之兵绝对值得敬佩。但整体看来,平定安史之乱主要靠的是回纥援军,平定安史之乱后,西北丧失大片国土,黄河以北基本割据,各司令官拥兵自重脱离中央,西南、淮西等也军阀割据。威震四海的唐朝,已经只剩下半壁江山,被称为残唐。

后人瞧不起南宋,实际上唐朝中期之后,依靠着半壁江山苟延残喘,比南宋也好不到哪儿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称郭子仪是名将,简直是对名将二字的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