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引言
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是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广大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经过艰辛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当时,一些描述农事的诗篇,反映了这种情况,如:“以我覃耜,俶载南亩。”(《小雅·大田》)“有略其耜,俶载南亩。”(《周颂·载芟》)“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周颂·良耜》)“覃耜”,锐利的耜,“有略其耜”把耜打磨得非常锋快;“畟畟良耜”,急速快耕的好耜。这些诗句,说明当时用在辽阔的“南亩”中耕作的工具是锐利锋快的。
又如:“命我众人,痔乃钱鎛,奄观铚艾。”大意是正呼唤我的奴隶们,准备好钱、缚等农具,一同去砍割草莱开荒种地。钱,是铲、再一类掘土的农具;鎛,与锄相近,是除草的农具铚,本来是镰刀一类的收割农具,在这里用作动词,有砍割的意思。再如:“其鎛斯赵,以薅荼蓼。”(《周颂·良耜》)说明用以除草的鎛也是锋快的。
这些锋快锐利的农具,绝不会是很粗钝的木石工具,而应该是金属工具。但究竟是铁制还是青铜制的,自前还无法断定。郭沫若同志认为《班段》的铭文“王令毛公以邦家君、土驭、我人伐东国瘄戎”句中的“我人”,当是冶铁工人,周初可能已有铁矿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由此可见,周初使用的耜、钱、鎛、铚等农具有可能是铁制的。
商代的集体耕作称为“脅田”,到周代则盛行“二耜为耦”空的耦耕,这是耕作制度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广泛应用和耦耕制的大规模推广,导致了大面积地开垦荒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shǐ释),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割去杂草,砍伐杂木,很快把荒地变成了良田,种上了庄稼。人们在新开的低田和旧有的田埂上忙于耘田锄草。这确是一片农业生产兴旺发达的景象。
荒地大量开垦后,依据土地的整治程度和土壤肥瘠,确定休耕制度。《周礼·大司徒》有不易之田、一易之田和再易之田,即分别无须休耕、耕作一年休耕一年和耕作一年休耕两年的不同田地。又《诗经·小雅·采芑》谓:“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彼菑亩。”《周颂·臣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尔雅·释地》解释说:“田一岁白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即初垦的田地称为“菑”或“菑亩”,耕作了两年的叫“新田”,三年以上的熟田叫畲(yú于)。也有人认为,这就是轮流休耕的三田制。
当时的农耕技术,不仅能深耕、熟耘、壅本等比较精细地耕作,而且也使用绿肥和充分利用各种杂物制造堆肥。“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茶蓼一类的杂草沤烂作为绿肥,使黍稷生长得更为茂盛。此外,又如帚除污秽的杂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造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周礼,地官·草人》所谓的“粪种”,当是使用这种堆肥。
“去其螟螣(tè特),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螟虫食苗心,螣蛀苗叶,蟊害苗根,贼坏苗节。这些害虫都要消灭,以免损害田间的幼苗。这说明防治虫害也是非常注意的。“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关于井田的规化和整治,既要依据“物土之宜”而充分发挥地利,又要合理地兴修水利灌溉工程,使大小沟洫相连,做到“田有封洫”。由于农耕技术的进步,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如稻、梁、粟、麦、菽(大豆)、稷、黍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比商代有了显著的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了,奴隶主贵族们榨取的谷物更多了。他们在祭祀祖先时,往往唱出一些得意的诗句。如:“倬彼甫田(那开朗的大田呵),岁取十千(每年收获的谷物都是成千上万),我取其陈(我拿出陈年的积谷),食我农人(给我的奴隶们做口粮),如茨如梁(象茅茨结成的屋盖,象高拱的车梁)。曾孙之庾(贵族的谷囤)如坻如京(象高高突起的小岛和山丘)。乃求千斯仓(要准备好成千的粮仓),乃求万斯箱(要准备好成万的车箱),黍稷稻梁(这么多的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是农夫们的喜庆)”。
《小雅·甫田》“丰年多黍多称(丰收的年景,黍子多,糯稻也多)亦有高廪(也有高大的仓廪),万亿及秭(收藏的粮食以方计,以亿计,还要以千亿计)。”《周颂。丰年》粮食如此之多,这是奴隶们辛勤劳动的血汗结晶,也是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
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仍由官府和奴隶主贵族们垄断,主要满足贵族们的生活享受和战争需要,所谓“工商食官”,就是说手工业生产者和商贾都由官府管理,他们的身份和庶人一样,都是生产奴隶。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归司空管理,称为“百工”中治由于社会的进步和贵族们公私需要的浩繁,周王朝很重视手工业生产。周初严厉戒酒,如有犯禁,就要杀头。惟有“殷之迪诸臣工乃湎于酒,毋庸杀之”。工匠不在禁酒的范围之内,这样优待工匠,就是为了发展手工业生产。
西周时期的手工业,是继续商代而向前发展的,一些主要的生产部门都有比较显著的进步。青铜器铸造仍然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口。最近在咳西临流零口发现的利簋,是武王伐商时铸造的器物。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制造基本上继承了商代的传统,器物的形制,花纹和品种大致和商末相似,到康王以后,才逐渐出现新的风格和特色。
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分布的地区之口,是商代所不能比拟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乃至一般的贵族,都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铜器作坊,分布在周王室统治的各个地区内,并影响着比较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既有共同性的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某些地方性的色彩。
西周青铜器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商代。历代发现的西周礼器、用具、兵器、工具、饰物等,数以千计。最近更有成批的出土。一九七三年三月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一批青铜器,即达六十件,利簋是其中之一。同年十二月又在扶风庄白大队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内有微史家族的青铜器一百零三件。
西周青铜器的种类与商代相比有显著变化,有些商代常见的器物,如酒器中的方彝、卣、斝、觚、爵等,逐渐减少或绝迹;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器物,如乐器中的钟、鎛,食器中的盆,用具中的匜,兵器中的戟剑等,都是过去所不曾见的。器物忠兽纹饰从繁缛趋于简易,逐渐减少了过去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油也从厚重而趋于轻巧,具有朴素和实用的特色。西周铜器的铭文,字数大为增加。记事颇为详尽。如利簋的铭文三十多字,发展到周末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与《周书》中的而般篇章差不多。
这些铭文记述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史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陶瓷器的制作,在西周也有较大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原始瓷器的发展。在陕西长安、河南浚县、洛阳和江苏丹徒等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了原始瓷器有簋、罍、豆、罐等。在安徽屯溪西周墓出土的原始瓷器,有碗、盖、豆、尊、盉、盘等,其数量和种类都超过商代。这些器物用高岭土烧制,釉色有姜黄、绿色和灰青色。胎质结构紧密,吸水性弱,比商代前进了一步,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在西周的早、中期,我国的建筑物就开始使用瓦。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县和扶风县发现的两处西周早、中期的宫殿建筑遗址,其中有一处就是使用过瓦的建筑物。
西周时期的车,形制更为精巧,使用更加广泛,种类也有增加。车的部件和马的佩饰有几十种名目。制造一辆车要有木工金工、漆工、皮革工等多种熟练工匠的密切协作,构成了综合性的手工业。
玉器的应用,在贵族中更加普遍了。不仅用作华丽的装饰,而且作为举行仪式的礼器,如圭中璧等制作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那时,还有比较发达的煤玉雕刻。在陕西的沣西和宝鸡的茹家庄只竹园沟等处的西周墓葬中,都发现有煤玉雕刻品。茹家庄出土煤玉二百余枚,表现了西周煤玉雕刻技术的特殊风格。周代的商业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
结语
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叫做“质人”。交易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广兵器、珍宝等等。当时,五名奴隶的价格,才值“匹马束丝”。商贾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都由“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在商业交换中,主要的货币仍然是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以锊(lüè略)或锾(六两)为重量单位。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负担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民间的贸易活动,数量较小,大都是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些日用必需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相交换,作为他们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