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苏轼初入职场的时候,遭遇上司的不正当待遇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苏轼初入职场的时候,遭遇上司的不正当待遇
TUhjnbcbe - 2025/1/18 17:53:00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e4uci2w.html

最近流传有一句话:疫情是面照妖镜。有的人能躲则躲,能撂担子则撂;也有的人变身土匪,说截货(口罩)就截了,才不管是不是发往更需要地区的;也有平时很低调的,在这段期间频频见诸媒体,比如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

张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甚至可以作为演讲学习的模板,有专业、有逻辑、有力量,同时金句频出。就如他说自己也是背欺负的,那怎么办?他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我也是一直被人欺负的。第二句:你被人家欺负惯了,你就知道这种欺负人的嘴脸是什么样子(所以就不会变成同样的去欺负别人)。第三句:书读多了,你就不跟这些人有关系(大家都不在一起玩了),那他怎么欺负你呢?

可见,他不仅仅凸显了专业医生的水准,而且对于做人的道理也是理解得非常透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就如我一个朋友,说的是她的上司对她百般挑剔;比如写教案,不断挑她的小毛病,而对其他老师的不规范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她非常难过,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聚会的时候问其他人意见,怎么去应对。一般情况,主讲人的故事,肯定都会偏向于自己,不利于别人的判断。所以有人给她说做得无可挑剔、“辞职走人”、“取而代之”;也有人询问她在一个课题组,有没有要好的人(潜台词是:除了上司,你的其他人际关系如何?);还有人怀疑上司是不是要培养她,一般严格的领导也会对自己看重的人更挑剔,尤其是更不能容忍敷衍的态度和发生低级错误。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苏轼,他面对上司的不公正待遇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宋朝时期,年,苏轼考试榜上有名,之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这个其实是各州、府又京官担任的“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负责诸案文移事务。宋朝的陈岩肖写有诗评书籍《庚溪诗话》,上卷有一句“英宗朝,自凤翔签判满任,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而苏轼作为学富五车的年轻才子,初入职场,也是奔着历练去的,按照预定轨迹,应该是任期一满,就能赴京任职。

可是官场之上,要升迁,往往需要和上司打好关系,而苏轼的领导偏偏看他不顺眼。这还需要从苏轼这个“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说起,就相当于外放做官,但是做的是秘书,主要处理各种公文。

公文写作当然必须具有一定的范式,对于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最会写公文,即便写到千篇一律也不容易出错。而苏轼更应该是手到擒来,可他的上司偏偏要对他的文章进行涂改,然后打回去让他重新修改,有时候好几个来回,他们之间的情形与我那位经常被上司打回去重写教案的朋友一样。我朋友被上司折磨得都快抑郁了,更不用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了。

所以,苏轼当然是不服气的,两人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我们前面谈过苏轼有很多朋友,按理说他肯定不是难以相处的人。论交友,古往今来,苏轼和他那“高大上”的朋友圈绝对榜上有名。那么苏轼的上司到底是不是苛刻的人呢?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他的上司叫陈希亮,字公弼。这也是一位人物,颇有个性。有两个故事:

他早年丧父,哥哥管家;在他16岁那年,想去拜师学习,但哥哥刁难他,要他去讨债——因为他哥做的是放贷的生意。可是他很有脾气:把所有的借款凭据一把火烧光了。他哥哥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他还带动哥哥的两个儿子一起学习,后来三个人一起考中了进士。这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此外,他在长沙做官时遇到背景很硬的僧人作恶,也直接把人抓了。而且还利用雷霆手段镇压过叛乱。

看到上面的故事,你可能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勇猛的、嫉恶如仇的人。但是灾荒的时候,他又敢于开仓借粮给百姓。这些角度来看,苏轼的上司妥妥的在其位谋其政,也不是贪官污吏,而且早期苏轼也没有牵扯进政治党派,他为何不得看重呢?

这似乎可以追溯到苏轼当初的那场考试,之后他被称为“苏贤良”。而那个时候的陈希亮比苏轼大二十几岁,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敢称“贤良”,真是不知所谓!所以当苏轼求见的时候,陈希亮故意把苏轼晾在门外。

这件事情被苏轼用诗句记录下来,题目是《客位假寐,因谒凤翔府守陈公弼》: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这首诗其实颇显苏轼的风格:幽默而大气,暗含典故。意思是我去拜见陈大人呀,可是他把我关在了门外,我是入不得也出不得(害怕,不敢走),于是只能干坐着发呆。何止陈大人把我给忘了,连我自己都把自己给忘了。可是我不是一个人在等,还有同事呀,可是他不怎么懂事,就面露愠色;我赶紧给他说,你忍忍吧,反正我们没有性命之忧。其实这首诗里面最后两句用到了典故,来衬托自己的宽容和雅量。

不过苏轼他并不担心上司会把他如何,因为他的任期只有三年。只需忍耐三年就可以“天高任鸟飞”。但是他还没有飞走,就遇到了机会踩一脚——陈希亮修了一座凌虚台,安排苏轼写文章。

于是,苏轼写了一篇很出彩也很煞风景的《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意思是说事物的兴废难以预料,以前这里一片荒芜,今天有了凌虚台,而谁又能预料这凌虚台会不会有一天又变成了废墟呢?你读读,这句子,如果不是在兴建的时候,其实非常好,所谓囊括古今。而在他写诗的时候真是兴建之初,当然很扫兴。就如别人修了新房子让你写一副贺联,你写:哎呀,这里以前还是荒野呢,现在高楼拔地而起;就是不知道这房子是否经得住地震风雨呢。

可是陈希亮还真让人把《凌虚台记》刻录在石碑上,传了下来。他还解释说他看重苏轼,把他作为孙辈对待,所以严格一些。可见,陈希亮其实也是能容人的;关键是拥有心系百姓的胸怀。冰释前嫌之后,苏轼后来到黄州,听闻他去世,还给他写了传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初入职场的时候,遭遇上司的不正当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