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宝贵的佛教遗产:一部金版《大藏经》、一处石经山、一枚佛指灵骨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佛教与中国渊源最深。
佛教初传中国的确切时间和地点,如今都还是有争议的问题。原因是这方面的记载,见之正史者少,见诸后来佛道辩论的护教文献中多,其真实可信程度便遭人怀疑了。但就思想史和文化史而言,这些传说自有其非凡的魅力,后世文人学者往往用作典故,引入诗文,托故事以言志。
“昆明池底灰”的故事流传甚广,最早的记载来自《高僧传》。据说当年汉武帝穿昆明池底,见到黑色的灰,不知何物,便问博学的东方朔,他也不知道,建议问问西域的胡僧。后来僧人法兰来华,才给出了答案:此是上一次世界毁灭时,大火焚烧的残骸。
这则故事背后深远悠长的时间观,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我们找不到这个故事的更早版本,但它还是受到了后世文人和释子的喜爱,被不断提及。
应该说,佛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要素,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佛教遗产。
(一)一部金版《大藏经》
所谓《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它是佛教发展的成果,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史的集中体现,因而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从宋开宝四年(年)开始刻印《大藏经》,因最早在四川成都刻成,因此又叫蜀版《大藏经》。后来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陆续翻刻,出现了藏文、蒙文、日文、西夏文等多种文字版的《大藏经》。
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今属运城市)雕印的《大藏经》,刻印于金皇统八年(年)到大定十三年(年),共收佛典余部,后藏于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广胜寺。年被发现。
(二)一处石经山
在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故名“石经山”。
据史书记载,石刻佛经始于隋代静琬和尚。静琬和尚从北魏灭佛事件吸取教训,发誓以石刻经,永久保存,于是就在今北京市房山云居寺附近凿石为洞,四壁刻经,又取石块刻写经文,藏于洞中。当时的隋炀帝及诸大臣都给予财力支持。
到了唐代,静琬和尚继续刻经,死后他的弟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唐末五代,虽曾一度中绝;辽金时又转盛直到清康熙时才告结束,历时达千年之久,刻经达余部,经板有余块,分藏于九个山洞和一些地穴内。除少量损坏外,大都保存完好,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三)一枚佛指灵骨
年6月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重要的发现之一。
所谓佛指灵骨,是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死后,笃信佛教的阿育王把佛的遗骨分成八万四千块,葬于世界各地八万四千处。因此,建造佛塔八万四千座。
据说法门寺塔内即葬佛指一节。唐代帝王曾多次从寺内迎佛骨进宫内供奉,韩愈为此还向唐宪宗呈交了《谏迎佛骨表》。明代帝王后妃也曾到寺内进香,因此还演绎出一个戏剧曲目《法门寺》。据《扶风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曾在修塔时打开过地宫,发现有佛骨。但真情如何,一直是个谜。
年原塔塌毁,决定重建。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地宫,共取出四枚佛骨,其中一枚置于四重宝函和棺椁内,外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字样,证明这一枚为真身灵骨,其余三枚为影身(即复制品),同时出土大批唐代金银器和丝织品,均属唐代宫廷用品,也证明唐代帝王奉迎佛骨是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