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小桥流水人家,竹林稻田白墙红瓦。北溪河流经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委门山村,河道沿线景色优美,节假日很多游客在此徒步。经过近两年的治理,这里的河道从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变成了美丽乡村的代表性景点。
陆河县河口镇北中村委门山村北溪河河段景观。
北溪河段打造前的景象。
涉及该河段的陆河县河口水(北溪)治理工程,早在年就已申报立项,但苦于没有用地指标、缺少资金等原因,直到年项目才正式开始施工,项目施工后资金缺口达25%,但整个项目依然如期完成,建成了如今的美丽乡村,这一切要得益于河口镇对涉农资金的精妙统筹。
一村一专干
镇干部下沉基层做通村民思想工作
年,河道治理工程立项审批通过后,河口镇首先解决用地问题。按照“一村一专干”的原则,对19个村(社区)配置19名党员干部专职到村(社区)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或副书记,全镇多名干部职工全部下沉到基层,为村民讲解政策,宣传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同时,优化党组织设置将党支部或党小组下沉建设到自然村,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调作用,积极与村民理事会沟通,最终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土地统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陆河县河口水(南溪)治理工程中,该工程全长20.42km,总长度约是北溪治理工程的两倍。沿线所涉及村庄、需要统筹土地更多,河口镇发动镇里干部职工,通过深入基层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完成了所有前期准备工作。
土地流转入股改革
“股票田股票山”激发村民积极性
前期宣传获得了村民的理解,如何获得村民持续而长久的支持?河口镇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入股改革,以“股票田股票山”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年5月,河口镇新华村下辖的背头塘村率先成立汕尾市背头塘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63亩耕地占股25%、亩山地占股25%、人丁占股50%的股权架构,把全村所有“山、水、田、林、路”集约起来,积极对接深圳扶风骑行俱乐部,利用农村的土地优势发展大湾区用地受限的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赛车小镇特色产业,村民变股民后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背头塘村的成功探索为北溪河沿岸的头山村提供了经验支持,头山村理事会不仅支持河道治理工程,积极响应土地统筹,同时参与到河岸边“稻鱼共生”项目中来,村里的工匠不仅能从项目建设中获得收入,项目验收投产后部分村民还可在此长期工作,沿岸景观带+稻鱼共生,这个农旅项目将为村民带来长期的收益。
南溪河干流营下村至大塘村段,人群活动较密集,项目建设过程中特意设计了一个亲水景观带,不仅站在岸边可以欣赏碧水蓝天,还可以站到河中护脚上,体验人在河中的感觉。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溪河河段涉及村庄较多,在打造过程中,除了每一处河段都修建护坡、鹅卵石步道外,在水景点的设计上则因地制宜,人群活动较稀疏的地带则简单打造,力求干净整洁,与整体河道风格相统一,最大程度节约了涉农资金。
创新流程
涉农资金直接拨付到自然村集体账户
涉农资金为河口水(北溪)治理工程,河口水(南溪)治理工程等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所需资金,如何用好这些资金?
为了解决资金下拨层层审批、层层设卡的问题,河口镇在涉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充分信任村民,也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将资金直接拨付到自然村集体账户。
同时,在拨付过程中,对涉农项目建设进行资金奖补,给予项目实施的灵活性和简便性,对越是积极的党小组、村民理事会,给予更多的奖补资金。同时,充分给予村民理事会资金自主支配权,只要符合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酱油钱也可以买醋”的理念,切实增进村民福祉。
南溪河段景观带。
对技术要求不高、村民能够自建、受惠对象直接、进村入户的农村小型工程项目,可由简单的预算、手画图纸、会议纪要公示图片作为申报依据。同时,这些项目可委托农民工匠实施项目,从而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节约2至3成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为了打通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的“最后一百米”,河口镇按照“让理事会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安排镇村干部上门服务,明晰手续流程、避免层层设卡,充分取得了群众信任和认可。
南溪河干流营下村至大塘村段亲水景观带。
资金监管上,借鉴农村修祠堂、办庙会的土办法,要求村民理事会建立户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