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01两汉之际西北大族的崛起
东汉西北大族的代表人物是两汉之际兴起于陇西、河西一带的马氏、窦氏、梁氏。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上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西汉中期,武帝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国家的疆界向四面八方扩展。在南方,汉朝的版图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的南部;在北方,收复河套、夺取河西的战争不但打击了匈奴,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农耕生产的稳定,也打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使中原文明的影响散播到了西域各国。
在汉武帝取得的各项胜利中,西北领土的扩张显然最为重要。它不但完全孤立了匈奴,增强了对羌族和西域的影响,而且使汉朝获得了优质的农牧基地,改良了马种,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后国家一直精心经营这块新占领的地区,不但设郡管理,还多次征发囚犯、贫民及豪强等充实人口。
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促进了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也孕育了本土的政治力量。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军事色彩浓重,直至西汉后期,西北地区也未能出现有影响的豪门大族。
两汉之交,王莽失败的改革带来的是民不聊生、“四方多盗贼”的局面。百姓痛苦不堪,席卷全国的绿林、赤眉起义随之爆发,反莽力量云起。新莽政权覆灭后,各路反莽势力又演化为割据分裂的军阀,相互之间你征我讨。中原陷入长期的战乱,能够躲避战火的,只有僻处边地的西北和江南地区。于是,西北地区逐渐由单纯的军事要地转变为人口殷实的富庶之地。
经济的繁荣又带动了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随之出现,地区的战略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对东汉政治影响巨大的马氏、窦氏和梁氏等大族就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崛起。
马氏乃战国名将赵奢之后。赵奢因善养马、驭马而被封为马服君,后人遂以马为氏。作为可考的始祖,赵奢奠定了家族的尚武传统。
汉兴,马氏以二千石的身份,从邯郸迁至扶风茂陵成欢里。武帝时,马通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平定西域,官至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兄马何罗官拜侍中仆射。武帝以后马氏衰落,至新莽时方再度崛起。
时任玄武司马的马仲有四子,况、余、员、援,“况、余、员,并有才能,王莽时皆为二千石”,少子马援虽少不得志,然“有大志,诸兄奇之”,以为大器晚成。新莽末年,马援终任新成大尹。此时马氏逐渐开始向西发展。至新莽灭亡,马氏兄弟皆去郡,避地凉州,马援投奔本土军阀隗嚣,深受器重,终在此站稳了脚跟。
窦氏家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窦氏先人有信史可考者乃春秋末年晋国大夫窦鸣犊。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西汉孝文帝时窦氏为皇后,经历文、景、武三朝,在其扶持、庇护下,窦氏家族逐渐壮大。
窦氏子弟纷纷封侯。尤其是窦后从兄子魏其侯窦婴,景帝时官至丞相。然窦后去世后,家族便迅速衰落,窦婴在与田蚡的斗争中失败,弃市渭城,此后家族中仍常有官至二千石者,但与此前出将入相的局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宣帝时,窦后弟窦广国的后人迁往扶风平陵,这一支逐渐发展,到新莽时窦氏“家长安中,出入贵戚,连接闾里豪杰”,又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家族。
家族首领窦融以妹为大司空王邑小妻,因此时常受到提携。他于居摄年间入仕,又随王邑战于昆阳,败后官拜波水将军。新莽覆亡,窦融审时度势,回绝了更始政权钜鹿太守的任命,求为张掖属国都尉,转向偏僻却远离中原战场的河西地区。到河西后,窦融“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被酒泉太守梁统等人推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统领全局。
由于窦融“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终得“羌胡皆震服亲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之效,河西晏然富殖。
梁氏先人乃晋大夫梁益耳。晋灵公时,益耳因诛先克而与赵盾产生矛盾,终为赵盾所杀。其族世居河东,西汉时,梁子都迁居北地,“子都子桥,以赀千万徙茂陵”,梁桥孙延以明军谋为西域司马。至哀、平时,梁氏迁于安定,此后便扎根于此,并发展为在本土有名望的大族,梁统即以本土豪族的身份被更始政权任命为酒泉太守,并一度成为五郡大将军的首选。
此时,中原大乱,由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在各种力量中脱颖而出。刘縯、刘秀兄弟出身南阳舂陵,为当地望族。二人于地皇三年起兵反莽,并迅速得到南阳豪强地主集团的支持。
然而,当他们与绿林合兵,并在与绿林将领支持的刘玄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失败后,南阳集团的部分将领便倒向新建立的更始政权,刘縯更在不久之后遭到杀害。这一变故让刘秀深刻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南阳集团是行不通的。王莽灭亡后,刘秀奉命持节徇河北,并得封拜之权。
由于刘秀广布仁政,“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遂得到河北豪强地主集团的支持。正是借助这支力量,刘秀击败了该地区的割据势力王郎,并脱离更始政权,赢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至更始三年六月,刘秀称帝于鄗,建立了东汉王朝,继而用近六年时间,基本削平了关东及三辅的割据势力和农民武装,阻挡统一的最后障碍仅剩下西北的隗嚣、窦融武装和巴蜀的公孙述势力。
西北凉州地处边陲,与少数民族交往频繁,民风彪悍,又是著名的养马基地,军事力量极为强盛。加上河西走廊地势险峻,环境恶劣,易守难攻。因此对待西北的割据武装,新兴的东汉政权倾向于采取招抚策略。
面对这种局面,西北地区各集团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选择接受光武帝的善意,投靠东汉政权,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割据称雄。
首先,窦融和隗嚣出现了重大分歧,并最终决裂。在反莽战争和军阀混战之初,隗嚣高举恢复汉室的旗号,尊奉更始和东汉政权,表示臣服并接受封号。
此时,窦融愿受隗嚣节制,名义上是其下属。但是,随着更始政权的衰落,隗嚣割据称王的野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了劫持更始的事件,还在已经称臣纳质的情况下背叛了东汉政权,这就严重背离了窦融追求统一、尊崇汉室的政治理想。
于是,当隗嚣试图让窦融与东汉为敌时,遭到了坚决的拒绝。建武五年,窦融谴长史刘钧奉书献马洛阳,正式归附东汉,并与光武帝合击隗嚣。
其次,隗嚣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隗嚣早期的发展与其反莽复汉的旗号不无关系,但因他个人野心的逐渐显露,“游士长者,稍稍去之”,许多早期投奔旗下的士人渐渐离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马援。
马援虽事隗嚣,然其兄先已归汉,他自己也一直以促成天水归汉为己任。因此,当他看透了隗嚣的割据意图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借隗恂入质之机投奔了东汉王朝。
建武十年,割据天水的隗嚣集团终于在光武帝与窦融的合击下覆灭,西北的政治格局面临重组。窦融作为河西五郡的首领,在河西的建设和东汉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地位也随着光武帝不断封官赐爵而愈发巩固。
作为窦融的左膀右臂,梁统在河西的地位举足轻重,梁氏也随窦氏一起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窦、梁毫无疑问地成为领导整个西北地区的力量。马援虽未直接参与剿灭隗嚣的战争,但隗嚣亡后,他借助熟悉天水、陇西一带的优势受任陇西太守。
任事六年,马援“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导水田,劝以耕牧”,极力经营,取得了“陇右清静”、“郡中乐业”的局面,赢得了本土势力的拥戴,“郡中服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很快填补了隗嚣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为陇西地区的领袖。
每逢大乱之时,便是能人辈出之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你争我夺,抢地盘、抢人才、抢人口,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存量之争”。
两汉之交是东汉王朝各种政治势力的形成时期,马氏、窦氏和梁氏充分地把握了这一时机,扩大了自己的政治版图,由这三大家族统领西北政治势力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