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一、柴姓
柴姓,中华姓氏,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柴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最多。
全国姓氏排名约第一百二十七位左右,人数约一百三十五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二、米姓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当代汉族米姓的人口大约有4万,为第二百一十位大姓姓氏。
米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河北、重庆、河南、甘肃、山西、四川、山东。
湖南为米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米姓总人口的18%。
三、油姓
相传唐朝时期,一位牛姓高官因得罪了皇帝被斩首,他的子孙为逃脱牢笼之灾就纷纷改姓为“油”。
当代油姓分布于山西、山东、安徽、河北、吉林、黑龙江、陕西、云南、台湾等省。
其余省零星分布。除汉族外,僳僳等少数民族也有人以油为姓。
四、盐姓
盐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流有四。
一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赖国,是周武王之弟叔颖所建,为当时的一个侯爵之国。
于公元前5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赖国子孙逃难受一盐商救济,为感谢他的救助,改盐姓。
二是源于嬴姓,伯益之后。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子的人,非常善于制盐。
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制盐,结果制盐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赐他盐姓,后人们以其从事的职业而承袭了盐姓,于是盐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三是源于姜姓,出自齐毋盐大夫之后。《姓氏考略》记载,盐姓出自姜姓。毋盐,即无盐,战国齐邑,以邑为氏。无盐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县东二十里。望出北海。盐津即为其后人。
四是“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此当以世职为氏。
现代盐姓较为罕见,在上海,广西灌阳,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大同、忻州、朔州等地有分布。
五、酱姓
现代酱姓不足百人,分布在中国台湾省、云、贵、川、鄂、豫等地区。
六、醋姓
醋姓源流有三。
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馈食礼祭司醋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时期新郑醋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三是源于世称,出自古代文人俗称醋大,属于以社会世称为氏。
今陕西省的西安市长安区、宝鸡市扶风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台湾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七、茶姓
茶姓源流有六。
一是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炎帝陵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炎帝神农氏为民生医病而尝百草,在其过程中发明了茶。
在炎帝逝世后,人们便将其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其护陵族人以地名为姓氏,称茶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二是源于子姓、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齐太公姜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三是苴国之地,自秦、汉可考盛产茶叶。
苴国,都城在土费城(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是东周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称葭萌国。
苴国灭后,不堪秦法的南下逃亡者有以“葭萌”、“苴”(后改为”茶“)为姓氏者,特别是在由古羌族演化出的彝族人中,茶氏更是为多。如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该支彝族茶氏族人。
四是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期茶圣陆羽,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陆羽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茶仙、茶圣、茶神”为姓氏者,改称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是源于什勺氏,出自唐朝时期滇南蒙氏世家,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世代为彝族茶氏,传说其原为云南大姓家族蒙氏,是彝族先民六祖系统米(慕)靡的部落什勺氏的一个分支,原为南诏国王室,后因避难迁居哀牢,而将子孙分别改为茶氏、左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六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白族、羌族、哈尼族、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茶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云南省、浙江省、台湾省、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孟加拉、伊朗、新加坡等地,均有茶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