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生于盛世,毁于乱世汉武帝茂陵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生于盛世,毁于乱世汉武帝茂陵
TUhjnbcbe - 2024/4/25 16:51:00

上期简单介绍了“千古第一陵”秦始皇陵的防盗措施,今天来聊聊另一个反面例子,它就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年即位,在位长达54年。

茂陵旧址(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汉武帝一方面文经武纬,大气磅礴;为巩固皇权,他设置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各诸侯和地方官的监察,建立了真正意义的融洽多民族帝国;为解决国内势力,将国家资源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政权。

另一方面他在位时期开疆拓土,扩张版图,扬我国威;东灭朝鲜,南平百越,西征大宛,北击匈奴;汉武帝为促成中原与西域各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派遣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为改变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匈奴骚扰的被动局面,派遣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并将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古称“雍州、凉州”)收纳于中国版图内,影响深远。汉武帝的一生何其辉煌而壮烈!

茂陵旧址(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但刘彻又有着古代封建帝王通有的毛病,就是好大喜功又不可一世。据《晋书》记载,汉武帝在他即位后的次年就开始在陕西省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修建陵墓,因此而被称为“茂陵”。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茂陵才修建结束,花费了当时西汉天下每年税赋的三分之一。

史书中记载道,“茂陵”呈正方形,面积和封土均超越了西汉其它诸皇陵。在修建“茂陵”过程中,共召集了西汉顶级工匠技师逾多人,为使陵墓外表更加宏伟壮观,内部结构更为合理,前后一共历时53年才修建好这位传奇帝王的大型皇陵。

“茂陵”东部有著名抗匈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历史名人的墓葬,西部则安葬着刘彻的宠妃李夫人,往日那些为西汉开疆裂土,搅动历史的风云人物如众星捧月般拱卫在“茂陵”周围,死后也在守护着他们的君王。

霍去病墓(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西汉时期还有一种独特的陵园机制—陵邑。就是在帝王寝陵周围设立城市,并迁徙人口到此,这些人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皇陵,于是便形成了守卫皇陵的独特城邑—茂陵邑。

刘彻生前曾三次下令迁徙人口至茂陵邑,因此茂陵邑的规模是汉代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邑。茂陵邑中的居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在此定居有显赫的达官贵人,有卑微的市井小民,也有犯事逃避律法惩罚的罪犯,还有慕名远到而来的文人墨客,一时间茂陵邑城名流如云,香车满路,空前繁华。编撰《史记》的司马迁,“罢黜百家”的董仲舒,与才女卓文君爱的死去活来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都在茂陵邑中居住过。

汉代陵邑旧址(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茂陵邑这一个人口近30万左右的繁华城镇坐落在茂陵东侧,镇上的居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若他们有天逝去,子孙们将接过他们手中的大棒继续守护“茂陵”的安宁。

“茂陵”本身是汉武帝刘彻这位伟大帝王的长眠之所,防盗措施自然也是重中之中,几乎到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地步。陵园内有两重高墙,内设陵令、寝陵令、陵园长、门吏等官衙部属管理寝陵,还有一支近名士兵的军队长驻在“茂陵”日夜守卫巡视。这简直就是西汉的一个“小朝廷”。

刘彻的寝陵就位于“茂陵”的正中央,地宫中自然也设置了重重机关。史书记载,“茂陵”地宫中有悬剑、伏火、伏弩等等一系列的防盗机关,盗墓贼一旦踏入地宫范围,这些由西汉能工巧匠制做的机关便会启动,将盗墓贼射成筛子,或是烧成飞灰。因此,“茂陵”从内部的地宫设计到外部的陵园管理,都体现了汉代皇陵的最高水准。

其实,“茂陵”从建成伊始就已经成为盗墓贼的目标。尽管“茂陵”守卫重重,军队和陵邑将它围得密不透风,但在汉武帝下葬后的第四年,陕西扶风县(今陕西宝鸡市下辖县)的市面上就出现了汉武帝随葬的玉箱和玉杖。

除了普通盗墓贼频频“挖墙脚”式的盗掘外,“茂陵”一共经历过四次规模宏大,影响恶劣,并被记载入史书的盗墓事件。正所谓“前有厚葬成风,后现盗墓风潮”。

西汉镏金马(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第一次发生在西汉末年。此时距离汉武帝去世已过百年,西汉政权摇摇欲坠面临倾覆,饥民遍野,各种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

赤眉军就是在这种乱世局面下茁壮成长的一支著名农民起义军。首领琅琊人樊崇,因不满王莽的统治,以山东泰安地区为根据地,率领区区余人揭竿而起与政府军对抗。不到几年,赤眉军就发展成为数万人的军队,军纪严明下,与朝廷的腐败势力作斗争。但这支军队的结构必竟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为主,进入长安后原形毕露,瞬间化身为强盗,不仅在长安城内大肆掠夺,未能尽兴的他们还将目光移向咸阳平原上的汉陵。“茂陵”自然首当其冲的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赤眉军未费多少曲折便找到了“茂陵”地宫的入口处,几万军士蜂拥而至,疯狂搬运了近一个月也没能搬出“茂陵”中陪葬品的一半。

赤眉军战斗(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第二次又是赤眉军的杰作。由于前方战事吃紧,赤眉军在与闻讯前来镇压平乱的刘秀军队交战中处于下风,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将士情绪波动极大,粮草将尽,樊崇又再次下令盗掘“茂陵”,这次赤眉军轻车熟路的摸回地宫,无数的金银珠宝再次被赤眉军打包运走。

赤眉军撤退后,“茂陵”的地宫大门向世人敞开,颇有“欢迎光临”的讽刺意味在内。

光武帝刘秀(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第三次发生在东汉末年。这又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真正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年代,天下盗贼四起,烽火连绵。这个乱世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军阀董卓了。

董卓生性残暴嗜杀,荼毒生灵。他的军队在进入长安城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好好的长安城被他变成了一座废墟。由于疯狂的扩充军队,正为军饷入不敷出而犯愁的董卓又盯上了“茂陵”。于是董卓让自己手下第一大将兼义子吕布掘开被东汉历代皇帝们又重新修葺过的“茂陵”,当年被赤眉军来不及搬走的财宝又被吕布肆无忌惮地洗掠一空,还顺便将刘彻的棺椁撸了个底朝天。

传闻董卓原本想寻找“茂陵”中的一道秘方,因遍寻不到将怒火发泄在汉武帝上,将其尸身曝尸荒野数日。但想当皇帝的他又十分迷信,怕坏了汉代风水龙脉坏了自己的好事,为堵住天下人的口舌把盗出的陪葬品又放了一些回去,吩咐手下将“茂陵”重新修饰了一番。

第四次发生在多年后的唐末。这次“茂陵”迎来的盗墓团伙首领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齐政权的皇帝黄巢。

大唐盛世(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黄巢,曹州冤句人,这个曾写下唐诗《题菊花》的人在起义前是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心灰意冷下最后落草江湖。

黄巢生逢乱世,繁荣高亢的大唐王朝一夜间由盛转衰,朝纲混乱,官员腐败无能,地方势力割据,烽火延绵不绝,民众生不如死。在这个“时势造英雄”的乱世,黄巢横空出世。

公元年,黄巢响应了当时著名的起义军首领王仙芝在家乡起义。次年,黄巢与王仙芝因内部问题产生分歧而分裂,领兵余人北上,成为这支起义军真正的领导人。由于黄巢领导有方,他所率领的起义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攻陷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年,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

黄巢一介布衣,凭什么成就伟业,攻陷长安称帝?难道凭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大堆的空头许诺吗?当然不是。

军事上的成功,背后必然是庞大的军费开支。黄巢是个人材,为人偏执固致,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维持军队的开支是他个人所承受不起的。

黄巢起义(图片借鉴,侵权可删)

但他效法了古代军阀的前车之鉴,初入长安便下令盗掘关中地区的汉唐两代大量皇陵,为军队的开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军队盗墓经验欠缺,盗掘过程中屡屡碰壁,最后误打误撞下打开了“茂陵”地宫大门,终于这座巅峰汉陵仅剩的财富储备再次被黄巢的军队洗地般的搬掠一空,“茂陵”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光环而沉寂于地下。

千百年来,“茂陵”中的机关暗器等防盗设施形同虚设,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盗墓贼屡次光顾,而它只能敞开大门让这些人自由出入的取走它珍贵的财富,这不止是它的悲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宝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以上文字,仅供娱乐,请勿转载)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于盛世,毁于乱世汉武帝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