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作者:蘸心波
有首歌老在耳边飘着: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寻那片海不顾一切
那片海,是否如贵州草海的样子?
让人莫名想起他的故事……
01不甘落后,千万里北上求学
想起千年以前,在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一个出身于牂牁郡毋敛境内某家豪门的、名叫尹珍(字道真)的20岁年轻人,毅然开启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游学之旅。
他是那样勇敢的走出封闭落后的贵州大山,只为——心中的诗和远方。
远方,有多远?没有如今便捷的交通,这一路上,他吃尽了苦头,走过一道道陡峭的山路,满身的疲惫任恒心驱散,终于,他踏上一马平川的中原,来到他日思夜想的朝圣地汝南(今河南洛阳),拜《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为师。
忍不住想起几个有相似经历的人。
记得“悬梁”苦读的主角孙敬吗?
同是东汉人的他曾带着妈妈来到今天的洛阳求学!只是,他的老家在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没有尹珍北上这大老远的路,却也使人动容!
还记得拒绝走父亲老路的少年毛泽东么?
胆大包天的他,竟敢在父亲账簿上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之后扬长而去,一个人跑到湖南省湘乡县求学,路不在远,一样使人动容!
回看尹珍,虽不比这两人有名,可精神大过他的名气,贵州人敬他、爱他……
浓缩的贵州:兴义“万峰林”再说尹珍的老师——许慎,字叔重,这个名字,中国人怎会陌生?他是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博通五经,著有《五经异义》,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精通文字学,倾尽三十年寒暑,才编撰出他一生最呕心沥血的作品《说文解字》,至今被视为汉学经典。由于他对文字学的不朽贡献,后人尊他为字圣。
难怪许慎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令自小好学的尹珍对他仰慕不已!
许慎像千万里北上求学的尹珍,怎能不拨动许慎的心?否则他又为何将平生所学耐心传授给尹珍?
02潜心努力,取“真经”
学习期间,正值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尹珍认真研习篆书、隶体。
许慎为写这本书,搜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简犊、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写,书法技艺大有进展,这也为他后来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且尤精隶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慎《说文解字》尹珍还刻苦研究五经,汲取许慎对他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像孝悌、忠信与恭敬等等。所以啊,尹珍不仅深谙五经,也得到了《说文解字》的真传。
提到尹珍的书法水平,不得不讲到几本书。
早在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的《文字志》中所评述的秦、汉、魏、晋间位书法家里,就列有尹珍的名字。
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引入了《文字志》的篇目,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刻印的五卷集《广金石韵府》中也收录有尹珍的篆书。
张彦远《法书要录》03归乡心切,践行“顿开南域”志
直到桓帝永兴元年(公元年),尹珍修完所学后,他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这时的他并没有为京城的繁华所动,他心中的诗和远方——不正是学好本领回报家乡吗?让贫瘠的故土一跃而成为文明开化的所在!为此,尹珍坚持回乡发展。
在老家,尹珍亲自修建草堂,开馆授学,启蒙解惑。他也会流动讲学,至今,在川滇黔三省仍留有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
贵州文化教育鼻祖——尹珍向来一丝不苟的尹珍,把教学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启蒙教学,先教识字和书法,识字教材采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成,按文章意思编成韵文,好方便记忆诵读。
教书法时,尹珍会讲授八体,即秦代通行的八种书写字体。培养学生在文字学和书法上的技艺。究竟八体包含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秦书八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第二阶段教学《论语》、《孝经》等儒家道德典籍,围绕核心思想仁,讲授礼等道德标准,对学生作全面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
经过尹珍努力授业的洗礼,使荒蛮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汉文化,虽身处荒裔,也懂得知书达礼的重要。
尹珍的执着,连通了文化的“墙”04学不止,方博通三才
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当时有一位学者,名叫应奉,字世叔,官居武陵(今湘西、黔东一带)太守。尹珍欣赏他的才学,便拜他为师,学习纬图(即谶纬,两汉时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学成后的尹珍,已能通晓天地三才之道。
古有“张良拜师”还有一说,尹珍比应奉大许多,从时间和情理上讲,他应该是投师应奉的老爹应郴才对。其实,关于尹珍的故事,各种史书的记述都不够详尽。咱不是史学家,只限于感悟他的精神,其他不必深究。
在教书之余,尹珍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孝敬父母兄长,疼爱弟妹子侄,对朋友重信义,对民众显谦和,加上尹珍是当地豪门后裔,又是许慎高徒,还是通晓经术的名师大儒,不久美名远播,被地方官和乡党推为孝廉楷模,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
就这样,尹珍进入仕途,成为尚书丞郎,一直做到荆州刺史,晋身为汉庭重臣。传说,尹珍的老师应奉那会儿也在朝廷做官,时任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在全国一时声名鹊起,被传为佳话。
汉朝“举孝廉”05牛人走了,随他们说吧
起初意气风发、往后功成名就的尹珍,也免不了被岁月雕琢,变得年老体弱,只得辞官还乡,重操旧业。
先是在今天的遵义市绥阳县旺草镇开堂讲学,后又回到老家,将之前的学馆取名为务本堂,继续教书育人。
公元年(桓帝延熹五年),84岁的尹珍病逝,被葬在务本堂后,供人们缅怀。
牛人尹珍走了,也留给今人一个大难题:他的故乡毋敛到底是今天的哪里?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只听得不少地方都宣称自个儿是尹珍老家?数不太清,大概有贵州的正安县、道真县、绥阳县、独山县……还有重庆的綦江、南川……云南的宣威……实在热闹。
正安县务本堂不过呢,较靠谱的算是正安县新州镇古毋敛坝,毕竟这里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
民国时,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为纪念尹珍,就以他的字道真设立了道真县。
如今在道真县及贵阳市扶风山,都建有尹道真祠。
道真县桃源乡06留下“那片海”,寂寞谁知?
有人会问,贵州是啥时候开始重视尹珍这位老乡的?大约在明朝,因重修务本堂始于那时,清代又数次被毁再建。
依然是为了纪念这位西南文化教育的拓荒者,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年),将尹珍之学称为“毋敛学”的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视自己为“毋敛学”的传薪人,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奉祠汉代三贤——舍人、盛览、尹珍。尊他们为地方文教的楷模。
后来,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还专门建了尹珍中学,倡导后人学习尹珍的精神!
故土情深的尹珍,激励着贵州人默默奋进。到明清两代时,终于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诞生了被誉为“西南巨儒”的郑珍、莫友芝;拥有了光华显世的“沙滩文化”……
滚滚红尘,仿佛贵州梵净山d云瀑尹珍的故事,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诗和远方”,而他一心要找的“那片海”恰似贵州乃至西南的未来!
作为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去叩问中原汉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堪称贵州第一牛人,可他也是寂寞的。
寂寞到几乎没有留下作品?
寂寞到出了贵州大山——
有多少人记得您?尹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