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年,很平常的一个夜晚,辽宁鞍山的怀孕妇人王元夕,梦见一位老者对她说:“你怀的是个女孩,叫陈yé芬。”
孕妇本就多虑,转天早起,她立刻将梦说给丈夫陈强听,事关孩子,准爸爸也很敏感,翻开字典一查,却发现没有这个“yé”字(草字头下面是个也字)。
陈强为此特意咨询了一位很懂《易经》的朋友,朋友说这个“yé”是南方一种不起眼的小草,微微带点儿香味。
女孩儿如果用这个名字就是“林黛玉的命”。
之后,王元夕果然生了一个女孩儿,陈强想“陈yé芬”这个名字不行,不说寓意不好,叫“芬儿”也太俗气了!
他望着缓缓升起的太阳,灵光一现,叫“陈晓旭”,寓意初升的朝阳,有生气还有活力。
就这样陈晓旭带着传奇而来,她在离开时也是带着巧合而走。
87版的《红楼梦》里,林黛玉走时宝玉未能送上最后一程。
年陈晓旭走时,多位亲朋到场辞别,而她非常要好的朋友,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却因故未能到场。
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呢?
再看陈晓旭这一生,两段婚姻三个男人,感情上虽有波折却还算顺利,但她却总是觉得不快乐。
一、
陈晓旭的父亲陈强是辽宁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王元夕是一名舞蹈老师。
本是幸福的一家,但因为那个年代的特殊,陈晓旭的童年并不安稳。
等陈强注意到女儿的状况时,孩子已经养成了怯懦的性格。
为了锻炼女儿,他特意请很多朋友来家里做客。
让6岁的陈晓旭当众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
陈晓旭喊了10遍,她以为自己很大声,其实声音很小,大人们都没听清,最后急得陈晓旭哭了出来。
对待外人怯懦,面对家人时,陈晓旭也会调皮、使小性子。
家里打扫卫生时,她总能由干活转为指挥大家干活,活没干多少,感觉她却是最累的那个。
别人家都是父母疼幺儿,但她家的父母最宠的却是大女儿陈晓旭。
父母不想女儿将来做工人吃苦,就为陈晓旭选了艺术这条路,正好她对芭蕾舞十分钟爱。
天赋再加上刻苦的练习,陈晓旭12岁时就能完成“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
陈晓旭通过了芭蕾舞的考核,最后却因政审未通过不得不放弃。
如果陈晓旭考上了芭蕾舞,后面也就没了“林黛玉”,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真的很难定义。
二、
年,14岁的陈晓旭进入鞍山话剧团,担任报幕员,偶尔还饰演一些小配角。
那时14岁的少女已经显露才情。
她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作《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陈晓旭不仅有才情,还像极了林黛玉的“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毕彦君就是被这样的陈晓旭所吸引,他比陈晓旭大了10岁,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他还没有恋爱。
面对朋友们的不解,他说:我在等我的女孩儿长大,躲在一旁的陈晓旭偷偷地笑了。
毕彦君对于陈晓旭来说,不仅是爱人,更像是兄长。
他能包容她的小性子,也了解这个姑娘。
年,毕彦君兴冲冲地拿着一本杂志去找陈晓旭,告诉她电视剧《红楼梦》剧组在选拔演员,提议陈晓旭也去试试。
18岁的陈晓旭坐在沙发上一扭脸“跟我无关,我不听”,毕彦君故意激她:“你就是不敢去”,她立马回嘴:“我有什么不敢的”。
于是毕彦君把陈晓旭准备的自荐信,和一张照片连带着她的第一首诗,寄给了《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
陈晓旭与林黛玉的缘分就此展开。
三、
王扶林导演收到了各式各样的推荐信,陈晓旭的这封自荐信能排在前十。
她的形象还非常符合王扶林的要求,林黛玉“长得一定要像古代人”。
并且在这之前,陈晓旭把《红楼梦》的原著,已经读了两遍。
面试时,王扶林一见陈晓旭就有几分满意,唯一担心的就是她的演技能否胜任。
毕竟在这之前,陈晓旭只在电视剧《家风》里演过一个配角,而其他女孩大多是演过一些作品的成熟演员。
年,一群演员聚在圆明园里,参加了《红楼梦》剧组开设的演员培训班。
3个月的培训后,他们要经过最终的考核,才能确定自己的角色。
培训期间,女孩子们试过各个不同角色的小品,但陈晓旭没有,她只演林黛玉,绝不退而求其次。
最后很多女孩得到的角色,都与自己最初的期待不同。
唯独陈晓旭从始至终都是林黛玉,陈晓旭说如果让我演别的角色,那就是让林黛玉演别人。
电视剧《红楼梦》拍了3年。
多年后,欧阳奋强回忆说:“陈晓旭很幽默,点子多,很有智慧。”
拍戏时导演要求欧阳奋强要增加幽默感,调皮一些,可以对所有人搞恶作剧,这可难住了欧阳奋强。
导演就给他出主意“你去找陈晓旭,她点子多。”
果然在他俩合作下,逗得饰演史湘云的演员哭得昏天暗地,去找导演告状。
那段时间,他俩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捣蛋鬼。
年,《红楼梦》播出即火,陈晓旭也随之爆红。
世人皆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一千人眼中却只有一个林黛玉,那就是陈晓旭。
事业爆红,陈晓旭第一时间选择的却是与毕彦君结婚,异地相恋3年,两个有情人走进了美好的婚姻。
但好景并没有太长。
四、
恋爱时在有情人眼里更多的是风花雪月,结婚后更多的则是生活琐事。
婚后的两人总是拌嘴,陈晓旭会因一些小事生气,她认为毕彦君会懂她,能猜得到她的心思。
毕彦君也忙,也就没有了以前的耐心十足。
两人由各自生气转为大声争吵,最后走到了离婚的地步。
感情不顺,陈晓旭的事业也进入了瓶颈。
在林黛玉之后,陈晓旭在电视剧《家春秋》里饰演女主梅表姐。
但林黛玉太成功了,无论陈晓旭演什么,大家都觉得那是林黛玉,所以也就很少再有人找她演戏。
陈晓旭自己也说:林黛玉帮我打开了演艺的大门,却又给我关上了演员这条路。
就是在这时陈晓旭与王小帅相恋,那时的王小帅还不是名导,只是一个刚毕业,有点才华的穷学生。
两人在北京蓟门饭店后面的大院里租了一个房子。
两个房间,一个用来工作,一个用来居住。
据王小帅的朋友回忆,陈晓旭不合群,不喜欢说话,他们一群人在前面高谈阔论,她就在屋里默默地看书。
两人分手的起因是王小帅的毕业分配,去福建就有机会拍片,留在北京,陈晓旭就能和她结婚。
两人最后是在一个小巷子里谈判,他做出了去福建的选择后,陈晓旭转身就走,头都没回。
所以后来王小帅的电影里,才经常会有小巷和背影的镜头。
失恋后的陈晓旭更加迷茫。
五、
她在《红楼梦》剧组中认识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出国进修。
陈晓旭也随大流的想要出国,可极度的不适应,让她在德国仅呆了3个月就飞回了国内。
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陈晓旭成为北京军区文工团的一名普通演员。
之后她的第二任丈夫郝彤,走进了陈晓旭的生活。
郝彤和同学要拍摄自己的毕业片,认为女主角必须由陈晓旭出演,几经转折找到了陈晓旭。
但陈晓旭认为他们一群毛孩子,怎么会认真拍戏呢!
面对陈晓旭的拒绝,郝彤没有放弃,多次去找她商谈,最后陈晓旭被他的真诚打动。
在拍摄过程中,郝彤和同学们对她的印象并不好,认为陈晓旭高傲且冷漠。
但陈晓旭就是面冷心热的人,她发现郝彤他们其实没什么钱,最后看着他们好不容易凑齐的几千元钱,她只拿了块钱。
郝彤大为震惊,原来她是有人情味的。
之后郝彤开始主动接近陈晓旭,没事就去找她玩,一来二去的两人就成了情侣。
那时的两人都没什么钱,生活的很苦。
父亲陈强去看女儿,发现陈晓旭在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看书,没钱买风扇,买猪蹄只能买半个,出门公交车都不坐因为舍不得钱。
那时陈强的工资一个月是多块钱,他回去就把老两口辛苦攒下的块钱,给女儿送了过去。
陈晓旭逗父亲开心:“爸爸,你这块钱可是救了命了。”
其实陈晓旭要是想发财,她是有机会的,曾有一个公司出60万,买她的肖像权做广告,但她没有同意。
东边不亮西边亮,陈晓旭的另一个成功即将到来。
六、
郝彤听闻长城广告公司征集承包经营,陈晓旭陪着他一起去谈判,结果人家只愿意和陈晓旭签约,同意她自己组建班子,自负盈亏。
年,26岁的陈晓旭退伍,组建广告公司下海经商。
她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个慕名而来的药厂,客户对她说:“我知道林黛玉不会骗我的”。
后来的陈晓旭回忆,还有一家药厂也让她记忆犹新。
那家湖北省的制药厂,几乎要倒闭时,与她签订了多万元的代理合同,通过她的宣传,制药厂不仅起死回生,还兼并了一家小厂。
他们接待客户时,会给客户几个广告方案,客户选中最多的就是陈晓旭的方案。
其中著名的“名门之秀,五粮春”就出自陈晓旭之手。
五粮春的广告词现在看来也是极具文化底蕴:
“她系出名门,丽质天成,秀其外而绝无奢华,慧其中却内蕴悠远;壮士为主洒泪,英雄为主牵情。个中滋味,尽在五粮春。名门之秀,五粮春。”
陈晓旭的广告公司第一年,就赚了万,接着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翻倍式的盈利。
年,31岁的陈晓旭创建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她任董事长,郝彤任总经理。
年,鞍山老家的记者雷玲去采访陈晓旭,一见面,她就激动地告诉陈晓旭:“我好喜欢你啊!”
陈晓旭看上去很高兴,但还是反问她:“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林黛玉啊!”
她的敏感、爱使小性子,和林黛玉一模一样。
陈晓旭在商业上是非常成功的,她在北京买了一个大房子,和父母、妹妹一家住在一起生活。
4年,陈晓旭还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之一。
之后,又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称号。
谁能想到如此成功的陈晓旭,却不快乐。
“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
6年,陈晓旭发现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她拒绝了西式的治疗方法,她接受不了那份痛苦,也见不得手术、化疗后变丑的自己。
年2月,陈晓旭选择出家,她给朋友的电话里说,世间太苦了,她想要了解这份痛苦。
出家不是一时的冲动,早在年陈晓旭就开始学佛,出家一直是她的一个愿望。
同年5月,陈晓旭因病在深圳去世,享年42岁。
之前在接受采访时,陈晓旭语带哽咽地说:“我还是喜欢他们叫我林黛玉,林黛玉是我最美好、快乐的回忆。”
陈晓旭在演讲时说起过对林黛玉的理解,她说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来人间是以眼泪来偿还宝玉的灌溉之恩,是来了结这份缘的。
如果是曹公来写,林黛玉最后走时一定是了缘后的释然,而不是高鹗笔下的不甘。
或许就像她对林黛玉的理解那样,她在走的时候也是释然的。
而惋惜与不舍,只是世人的感受。
陈晓旭离开后,她房间里的灯一直没关,母亲认为灯闪一下,就是女儿回来了。
母亲会默默低语对女儿的思念,会念叨最近发生的一些事。
是迷信也好,是精神寄托也罢,斯人已逝,徒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从此,天堂多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