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七上诫子书常考知识点 - 扶风县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NT Archiver

扶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七上诫子书常考知识点
TUhjnbcbe - 2024/3/14 16:52:00
新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一、文学常识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一),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治家、*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2.“三国鼎立”中“三国”指“魏、蜀、吴”。

二、主题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二)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三)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判断)(六)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七)重要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理解性知识点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4.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5.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6.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7.诸葛亮围绕一个“静”字,告诫儿子要做什么样的人?①品行高尚的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课文内容梳理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2.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他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①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②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4.围绕学习,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六、修身名句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七、练习检测(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悲守穷庐屋子又相天子辅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于:在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以:因为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险躁则不能冶性则:就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做事要专心,道德和美好的心灵很重要,要努力学习,有远大志向。等长大了,再学就晚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援①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②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③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节选自马援《诚兄子严、敦书》、①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陡(今陕西兴平东北)人。②汝曹:你们。③施铃(jīn)③结缡(lí)古制,女子出嫁,母亲为她系上衣服,披上围巾。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非学无以广才()②遂成枯落()③所以复言者()④使汝曹不忘之耳()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家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文诸葛亮劝勉儿子修身养性要从________中下功夫;文马援则告诫侄儿为人处世不能________。

参考答案7.①增长;②最终、终于;③又、再;④罢了;8.C;9.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宁可死也不希望听到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10.淡泊宁静;妄议他人长短(议论人长短)。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上诫子书常考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