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面如人生赵晓雁 [复制链接]

1#

面如人生

文/赵晓雁每次走在城市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刀削面、担担面、兰州拉面。然而,我心里却偏偏喜欢你——扶风臊子面。我的家乡在扶风县,县城位于我家北面四五公里处的低凹处。这里流水清澈、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初到县城给人一种“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意境。一山曰飞凤山,二水曰湋水、七星河。二水交汇之处,可见一山呈前探之势,两翼后展呈半圆状,远观如一只巨大的凤凰俯身引颈,尝饮甘泉。我喜欢臊子面,不仅仅是因为我生在这里。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臊子面对于孩提时的我来说就是过年。因为过年我们这些小屁孩不仅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更开心的是可以吃到一年一次美味的臊子面。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想要吃到臊子面,只有等到过年时(也许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吧)。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大雪封了路。母亲蒸馍、打扫除……我和弟弟坐在热炕上,等外出务工的父亲回来过年,等待着父亲那鼓鼓朗朗的衣兜。因为大雪耽误了行程,父亲回来已是除夕清晨。衣兜也不像以前回家那样,总是像变戏法一样给我和弟弟变出许多好吃的。父亲看到我和弟弟有些失落的表情,扭头看了一眼母亲。“其他的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回来割肉,再买些大葱就行了”。父亲抬头望了望窗外飘飘洒洒的雪,忽然起身,披上了他心爱的*大衣,戴上“火车头”棉帽就出去了......那天雪一直下,天灰蒙蒙的,也不知道是几点了,反正觉得过了很久,父亲才回来,一进大门,我和弟弟便跑了出去,只见父亲冻的嘴唇发紫,两只手裹挟着大衣抄在一起。跺了跺脚,然后慢慢松开双手,变戏法一样,从大衣里取出一小把葱交给母亲,我和弟弟高兴的都跳起来了,有了这一把葱,那才叫过年!大年初一,我们全家如约吃到了“臊子面”,那年的臊子面虽然没有肉臊子,我和弟弟却吃的格外香。后来才知道,那把葱是父亲走遍了附近几个村子,最后找到一户菜农家里才买到的。等到我长大一些,臊子面给我的印象就是过事。村子里但凡有个婚丧嫁娶,孩子们便“疯了”一样,奔走相告,谁谁家要娶新媳妇喽,又有臊子面吃了,能高兴好几天。等到接亲那天,大人们都忙得不可开交,小孩也不闲着,放炮、占炕、抬箱子、订门帘……耍的不亦说乎,一到开饭时间,孩子们一拥而上,如秋风扫落叶般,比赛看谁吃的多,大人们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瓜娃,吃饭还不忘数碗碗……一晃几年过去,我背起行囊,独自去外地求学。那时的臊子面对于一个游子来说,就是一种“乡”思,两处闲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了孤独,想起昔日种种,在家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时光;父母操劳的身影;一家人过节一起吃臊子面的情景,一切皆历历在目。乡愁是对家乡、亲人的眷恋,是一种情感,乡愁自古说不完。宁恋家乡一碗面,不恋他乡万两金,所以,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到家乡。既然选择了扶风,学做臊子面就是必须的了。所以在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每逢节假日,我都要买足食材,美其名曰回家给父母改善生活,其实是想让父亲教我做臊子面。每次我都按照父亲教的如法炮制,可是几年过去了,总觉得我做的不如父亲做的好吃,父亲总是笑着说,你少了一味“岁月的味道”。结婚后,每年家里待客,早上的臊子面基本都是我来做。亲戚们吃完早饭都坐在热炕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家长里短聊着,说我做臊子面的味道不错。听着亲戚们夸着我,老公也夸我做的臊子面,一年比一年好吃,也许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管怎样我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心想,在扶风为人妻会做臊子面还是一种荣耀呢。又是一年中秋月,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是同一天,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老公和贝贝洗漱完,我已经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臊子面。三口人围坐在一起,看着老公和贝贝吃的津津有味,我也捞起一口面,放在嘴里,咀嚼着品味着,总感觉今天的臊子面少了些什么。我家老大今年高考,九月份刚上大学。前两天打电话说中秋假期不回来了,这是孩子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中秋,也是孩子走后我们家人过得第一个中秋节,因为一家人未能团圆,臊子面也缺失了原有的味道,此时的我,明白了,臊子面里有一种不可缺失的味道叫做团圆。臊子面,从秋播到夏收,再到磨成粉压成面条,再到滚烫的水里煮熟......臊子面的汤也有讲究,适量的水中加入做好的臊子、大料,佐以*花、木耳、油炸豆腐丝、葱花等熬制而成。汤经过反复熬制,大料、臊子、豆腐丝、葱花等味道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独立,相互包容,缺一不可,像极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碗中捞入少许面条,浇上一勺汤,一碗色香味俱全,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臊子面就做好了,在扶风,臊子面有一个很别致的称呼“一口香”。面如人生,人生如面,一碗臊子面,像极了人的一生。一粒种子经历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才变成一碗面,而经历就像汤中的配菜和佐料,只有经得住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方可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作者简介

赵晓雁,女,笔名*,*员。陕西省扶风县段家镇人,现峰景幼儿园就职。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扶风县作家协会会员,扶风慈孝文化研究会理事,扶风县童之梦幼儿园文学社社长。自幼爱好文学,“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为作品风格。代表作《走进延安》发表于《陕西市*》;部分作品收录《美丽晁留——扶风作家采风作品集》、《扶风地名故事》;作品《爱的守护神》获扶风县“食品药品安全伴我行”征文活动二等奖;亲情散文《妈妈的玉米糁子》收录《当代原创精美情感文艺作品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