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吴鹏耀记者杨东世)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剩余贫困人口成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必须如期啃掉的“硬骨头”。扶风县民政局围绕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统筹用活用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兜底保障,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风险,确保贫困人口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拓宽农村低保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将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不符合整户纳入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人口中通过就业或接受产业扶持等政策后,收入虽超过低保标准但仍不稳定的,落实“渐退帮扶”政策,延长12-18个月低保救助时限,确保其稳定脱贫。同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及时落实兜底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在遵循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将居民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因学、因意外等原因导致的刚性支出纳入收入扣减范围,因刚性支出较大,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救助,拓宽低保救助范围,让支出型贫困家庭的生活得到最大保障。据统计,今年以来,为全县户人的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88万元。实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确保及时救助。按照万元以下临时救助下发镇(街)直接审批和急难情形先行救助的政策要求,对急难型救助和单次救助金额在1万元(不含)以下的,县民政局委托镇(街)审批。按照大镇(城关、绛帐、法门)每年50万元、小镇(杏林、天度、召公、午井、段家)每年45万元的标准足额安排镇(街)临时救助储备金。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需要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家庭和个人,由镇(街)或县民政局先行救助,事后补齐相关手续。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户”或已脱贫但仍有返贫风险的人口,加强日常走访,及时跟进实施临时救助。县级审批救助标准最高额度提高至4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对农村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共计户人次,发放救助资金.4万元。推进特困供养织网暖心行动,确保应兜尽兜。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正在享受农村特困供养政策的人员,持续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其稳定脱贫不返贫;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无劳动能力且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一般农户中仍处于贫困边缘人口和已脱贫但仍有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人员,加强动态监测,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确保其不致贫或返贫。同时,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逐人签订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今年,通过排查新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对象18户、18人,全县目前共有农村特困人员户、人,发放分散特困供养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共计.57余万元。推行社会救助“掌上办”业务,确保便捷救助。打通社会救助及时受理的“最后一公里”,开展社会救助“掌上办”工作。全县8个镇(街)、个村均在镇村公共服务大厅、信息公示栏或醒目的地方张贴了《陕西省社会救助“掌上办”五步走流程一览表》,镇(街)、村组干部对照网上申请社会救助工作流程,指导困难群众使用、操作、申请,社会救助“掌上办”业务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截止目前,通过网上申请平台申请社会救助54人次,其中申请农村低保16人次,申请临时救助38人次,已全部网上受理并进入审核审批阶段。大大缩短办理时限,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强化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筑牢攻坚屏障。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题,全面落实对残疾人的“两项补贴”,将兜底工作做扎实。今年以来,向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81万元,向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2万元。强力推进农村幸福院星级评定,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望巡访制度,开展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活动。同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孤儿基本生活费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政策,截至4月底,为全县12名孤儿、名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发放孤儿生活费补助、监护人养育补贴37.7万元。此外,对城乡低保家庭中的7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18周岁(不含)以下未成年人以及重残、重病患者,分别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保障标准的30%、50%比例增发低保金,为他们的基本生活筑起了坚实屏障。责任编辑:安心[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