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论坛

扶风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朝最后的高光时刻,一位大将横空出世,一 [复制链接]

1#

东汉末年,王室解扭,群雄逐鹿,天下沦为一片焦土。在后世不少学者看来,汉末乱局的开端,源自于一个人和一场战争。人,是指太平道教主张角,战争便是指由太平教众掀起的*巾*农民起义。那这么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起义运动,其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这里明确指出,中原八州之地,先后有近百万人口卷入其中,几乎每一位地方大员,都参与了镇压*巾起义的战争。

这其中,有白丁出身的刘备,凭借*功得到升迁;也有曹操、孙坚这样小地主阶级,通过镇压*巾*声名远扬。但反观更多诸侯,只是出工不出力,趁着这次大战暗中发展。可以说,*巾*起义在短时间内便席卷中原各地,离不开这些诸侯的“纵容”。直到一员大将横空出世,*巾*的燎原之火才被一举扑灭,这也是汉朝最后的高光时刻。

此人,便是大汉最后的柱石——皇甫嵩。自他出兵起,便成了张角三兄弟的克星,就连数十万*巾*,也被其以一己之力剿灭。

汉灵帝光和七年(年),迫于各地起义*的压力,朝廷委派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令他们引调各路精兵发往全国各地平叛。初时,皇甫嵩与朱儁带领四万大*进击颍川郡贼兵,反遭其顽强抵抗,一时间也损失了不少兵马。好在皇甫嵩及时稳住*心,借风力之便纵以火势,这才取得了最初的胜利:“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就这样,皇甫嵩如愿打开了*巾*与朝廷大*相持不下的局面。地方驻*在皇甫嵩的调派之下,也开始发动反击。没过多久,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张角暴毙了。作为太平道教主,张角在所有教众心目中,都拥有着很高的地位,可谓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张角此时却突然死亡,这让有组织、有纪律的*巾*,登时变为了一盘散沙。一方面是群龙无首、人心涣散;另一方面是*巾*内部几大渠帅开始阴图自立、或暗中勾结官府。

在此情形之下,皇甫嵩敏锐抓住战机,采取分而击之的迂回战术,接连镇压各地叛*。各方诸侯见大势已成,遂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协助朝廷将*巾*一一镇压。有意思的是,不少枭雄凭借*巾*大发一笔横财。比如曹操入主兖州时,收编了来自青州的百万*巾余*,并组成了三十万青州兵;又如刘焉到益州时,镇压*巾叛乱,亦收编一部分余*为自己所用。

不久之后,“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就连已经死去的张角,也被其“剖棺戳尸,传首京师”。这一壮举,使得*巾各部纷纷失去斗志,皇甫嵩又一鼓作气攻下曲阳,斩张宝,“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短短九个多月,声势浩大的*巾*便被皇甫嵩一举镇压,张角三兄弟也逐一被其剿灭。

*巾*被快速剿灭,一方面固然是张角突然去世,致使各部群龙无首;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皇甫嵩的卓越*事天赋,才能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换句话说,皇甫嵩也是东汉王朝的拯救者。可令人意外的是,皇甫嵩日后一个无心之举,竟然又再次重创了东汉王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甫嵩立下如此奇功,本该得到朝廷嘉奖。但因为宦官张让和赵忠的挑唆,导致皇甫嵩不增反退,“收左车骑将*印绶,削户六千”。正因如此,皇甫嵩开始心灰意冷,逐渐有隐退朝廷的打算。到了初平元年(年),董卓执掌大权。当时皇甫嵩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其长史梁衍劝说其起兵反董,皇甫嵩出于对汉室王庭的失望,并没有采纳梁衍之计,反而遵从董卓号召,将兵权干脆交出。

如此一来,皇甫嵩手下的三万精兵,便成为了董卓的囊中之物,后者也因此实力大增。不久之后,关东联*成立,发动讨董之战。董卓兵多将广,竟然成功抵御关东联*的猛烈攻击。从这一角度入手,皇甫嵩的不作为态度,是否也无疑中壮大了董卓这个国贼的实力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