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犹寒,叶浓花疏的日子。
当关中道沐浴着晚春的朝露时,我们的汽车,如同驰骋于草原的白驹,出西安城东向而去。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河南。
释卷出游,众人的情绪自然高昂许多。大学生们蓬勃的朝气使车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靛蓝的华山和绿色的高原在车窗上如不断变换的画面,感动着我们的心,伴着舒缓的乐声欣赏美景,想来真是上天的恩赐呢!慢慢地,地势开始平阔,*河也从一片绿色中显露出来,凝重而且温和。
午后一点,我们抵达豫西的三门峡市。
三门峡即以大禹治水时所凿的人、*、神三门而得名。远近闻名的中流砥柱也在此处。当地人传言:大禹从狮子头骑马跃三门时,马失前蹄所留的两个圆坑状印记就在*门岛之上。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鉴之,故破山水以通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即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三门矣。”
我们去时,正值三门峡市举办“国际*河旅游节”,巨大的条幅高悬于瓦蓝的天幕之中,青碧的柏油道和葱郁的灌木带,都在展示着今人对于*河的另一种价值利用。
我们参观的第一处是位于湖滨东站的虢国车马坑。它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一个贵族墓的陪葬坑。车马坑的陈列分两个部分,外间为车马复原塑像,里间为原址实物展厅。车马坑南北长15米,东西宽近4米,深亦为4米,坑内有木车五辆,战马十匹。车马坑全景用玻璃封闭,室内分两层,观者可以环视。
厅外院落中立有一石,柱状,高约3.5米,引起众人兴致。细读其所附文字,知此石为成王时东西两周的分界之标,初埋于陕州,因建大坝迁移于此。《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陕西得名亦源于此,读之,众人也偶感与河南的亲近之意。
院内有一殿,据言也属迁移之物,并有少量造像、石碑及雕刻列于殿前,院落虽小,倒也颇为精致。诸雕刻中,有一对跪姿石像惹人眼目,其拟汉人浅雕法而成。男者着西装,女性着民国女服,但人物形象猥琐、卑陋,令人生厌。果然,在像后镌有各自名姓,为汪精卫和陈君壁夫妇。此像若就艺术而论,确无引人之处,想其令人顾盼的原因,恐怕是易激起后人对于历史流变、社稷苍生的某种追问吧?面*河而跪,也是面对华夏的历史而请罪。
去车马坑向北不远,即是虢国博物馆。它用现代的科技文明之手将三千年前的历史片断捧与世人。地下的器物为人们展现了东周时期的最后一道光芒。形制各异的青铜器物,其精美的工艺装饰不仅实证了周时期冶铜技艺所达到的高度,其不同的功用也体现了周人的生活细节和设计智慧。令众人赞叹的玉柄铜芯铁剑,由铁、铜、玉三种材料精制而成,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它是中国冶铁技术和手工业在那个时代的辉煌见证。
周时佩玉已成时尚,因而形小而琢磨精微的玉器大量出现。玉器在生活中的功用也大为拓展,生者不仅礼玉、佩玉,死后,仍有含玉、握玉等的殓玉风俗。玉器中有一件模仿成年男子面部的额、眉、鼻、耳、口、眼等青玉片制成的玉面罩,用织物连缀而成,葬时覆于死者面上,这种制式便是后来汉代流行的玉衣之雏形。玉蚕、玉龟等小型佩玉,其刻线、钻孔,细若毫发,令人惊叹。以此可知周时期冶金技术的水平和手工制作的工艺水准,以及周人精神审美所达到的高度。
车马坑中有牛、狗等殉葬的牺牲和木车数十辆,但无人殉,这也体现了周时贵族丧葬的实际状况,与商相比,已有历史的进步。
出展厅有高台,临风谈笑,并合影数张。
然后东行十余里,至三门峡大坝,将车停于道旁。此处河面因大坝拦阻,水域平阔、静缓。众人立于河滨之上,落日依山,河面如镜,我们也成了这美妙图画的风景。
稍晚,返回城区就宿,颇觉市内躁乱,大家多有同感。
二
[四月二十日]翌晨,东赴洛阳。途经新安县,有个值得记忆的幽静去处——千唐志斋。我们迂回曲折,穿村过巷,费了不少功夫,才觅见它的所在。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铁门村,是民国革命家张昉在自己的故里所建的一处园林,因其中收藏了两千余方北魏及唐时的墓志铭,故取此名。
因为地隅幽僻,游人不多,园内颇显清静。信步曲径,偶见残红,这暮春的景致却也能给我们以不少的释怀。
在一处幽香的院内,我们看到了张昉搜罗来的墓志铭。房屋的里间外廊,所有的壁上都整齐镶嵌。被千年的碑刻所环绕的我们,如同误入珊瑚的鱼儿,喜不自禁。大大小小的房间形如龛洞,弥漫着书香之气。其间有张昉手书一联:百二关山严凤阙,五千道德跨龙门。读来,颇有一番气象。张昉以*阀的手段满足自己文化欲求的同时,也实在为民族做了一件不朽千古的好事。
从志斋出来,伫立庭前,见白鸽展翅,绿荫相扶。踩着未扫的落红去看池内嬉戏的鱼儿,那竟是何等惬意的享受呢?
志斋西邻,是张眆的书房,依旧是仿西的砖石建筑,已被浓绿的藤萝淹没。但壁上的镌刻文字都从绿萝中探出眼来,颇具情致。上有一联甚好:“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一句,却让人陷入了深深的遐思,使这院落顿生了脉脉的温情,唯美中透出忧伤。我们几人在舍前的石凳上坐下来,面对着张眆的“听香读画之室”,静闻落英,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志斋在鄙陋的乡野之处,为人们开辟了一方文化的驿栈,像是在长途的道旁默默吐香的小花,使我们对于平凡的铁门有了恋恋不舍的情怀。
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便到了洛阳!
洛阳真是个富于风韵的城市。曾经的辉煌使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呈现古色古香,红墙碧瓦的古建与形态各异的现代楼房相得益彰,洛河像是她的腰带,绿树掩映,鲜花环合,我们马上便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若问有什麼遗憾的话,便是不久前的一场沙尘暴吹谢了不少的牡丹,也遮蔽了我们来洛阳前心存的种种美好。
在市区就餐后,我们准备参观与王城公园近邻的洛阳博物馆。馆内藏品以西汉、北魏及隋唐时的陶俑、器物为主,亦庄亦谐的人物形象将古时的社会风俗呈现于我们眼前,与商周时期繁缛艰涩的纹饰相对而言,其更能唤起人们对于中华辉煌文化的向往。近距离的感染毕竟远胜于书本中的图片。商旅、贵妇、婢女、乐手、力士,其美妙的姿态似乎都在述说着唐王朝的自信与豪迈。
结束半天的参观。出馆时,已是*昏。橙色的日光使洛阳城笼上了一层美仑美奂的神秘色彩,简洁、祥和、而且怀旧。我们像一群疲惫的孩子,徜徉于她温香的怀抱之中,呼吸着她幽醇的历史气息。
为了第二天能看到龙门日出,九时小结旅程后,赵老师嘱咐大家休息。
三
[四月二十一日]昨夜,大家都在梦里时,天落了雨。拂晓时又停住,但天色阴霾,云头似在树梢涌动,大家便携了雨具前往,以备后用。果然,到龙门时,微雨霏霏,山水花木全都浸沐于薄霭之中。两山如铁,伊河笼烟,更使龙门有了江南的韵致。
龙门古称伊阙,因伊河两侧山体近似天然门户,故名。相传大禹治*河时,以刀斧所凿,西为龙门山,东为香山,伊河中流。因今人用橡皮坝拦阻,使石窟一带河水充盈,而具丰腴、静秀之美。
遥望龙门,不由想起孝文帝。他五岁登基,自小心慕汉族文化,曾经览史百部,精于儒释。后迁都洛阳,改姓换服。这一过程的推进,使北魏文化的汉化更加彻底,龙门石窟也因而带有明显的汉化趋向。
龙门石窟以部分地主贵族的建窟为开端,后皇家介入,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像运动便延续了四百余年。开凿最早的为古阳洞,此洞原为天然石灰岩洞,正壁凿一佛二菩萨二石狮,本尊结跏蚨坐于方座上,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层叠,下部甚密。背光为火焰纹浮雕,中有化佛和飞天各一圈,颇为华丽。二胁侍菩萨立于主尊两侧莲花座上,左者右手提净瓶,左手残,右者右手握善锁,头残。南北两壁各凿三层佛龛,龛内雕像,均长圆脸。面目清秀,鼻梁高平,目微启,口角露笑意,仪态安详端庄。可惜头部大多被盗凿或破坏。龛间之礼佛图,飞天及佛教故事为雕绘结合的精品。
宾阳洞由皇家直接开凿,但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北魏*权即已覆灭,南北二洞由隋唐续毕。宾阳洞为穹窿顶,尖拱形门,并以火焰纹装饰。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为一佛二菩萨,洞外两侧各有一力士,持戒挥掌,威严怒视,使人心情顿时收敛。洞内地面雕以莲花图案,精美异常。立尊释迦结跏趺坐,方面大耳,面目威严而慈祥。主尊通高八米余,几乎充满正壁,在此空间中,自然使人升腾起对佛的敬畏之情。
沿山径缓行,壁上小窟如蜂巢,所雕小佛令人流连。石缝间偶有山花吐香,莫不给人以惊喜。
莲花洞凿于北魏晚期,雕像甚残,仅窟顶莲花图案之藻井,龛楣浮雕伎乐天及龛内佛传故事,雕绘精美,十分难得。
龙门石窟的凿建,北魏曾盛极一时,此后沉寂一百余年,到唐代又活跃起来从太宗到玄宗的一百多年间,造像不断,形成了造像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此后渐而式微。唐代窟龛约占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这些石窟按时间顺序自北而南排列,最后移往伊水东岸,遍及两山。
潜溪寺在龙门中最显灵动而优美,下有清溪汇聚,水草丰美,红鲤嬉戏,悠然自乐。一则可以舒缓礼佛时的肃严情绪,二来可提升礼佛者对于微小生命的感怀。龛内主尊阿弥陀佛通高七米余,神态威严,面貌端庄。此窟两菩萨像最为成功,神态安详,装饰华丽,刀法谨细,堪为上品。
冒雨前行,就到了奉先寺。其为高宗所建,武则天也助给脂粉钱两万贯,费时三年九个月而成。是龙门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
今存大像原属龙花寺。开元十年,伊水泛滥,奉先寺被毁。其时,玄宗正在洛阳,即赦旨并寺,于是大像龛遂属于奉先寺。原大像龛外有木构建筑,后毁坏无存,便把大像龛误作奉先寺,以讹传讹,直至今日。
佛龛选址于半山腰,群像居高临下,瞻仰者须爬上一段山路才能见到大像。如此,自然会增加观者的崇敬之感,是环境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主题的作用。卢舍那佛高近二十米,波状发髻,面部圆润丰满,眉秀如新月,目光向下方凝视,口角微露笑意,表情含蓄而神秘,似笑非笑,严肃中又流露出慈祥,慈祥中又包含着威严,可亲而不可近,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威势。她是佛的神秘性与人间最高主宰的无尚权威的集合体,是佛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主尊左边枷叶已残,右阿难双手残外,头,身,足完好,五官清秀,给人以文静,机敏而又朴实笃厚之感。二胁侍菩萨,面型丰颐,两眼微微下视,体态婀娜,端庄秀丽。右方菩萨,服饰略同,表情略带男性之美。二天王,二力士,高近十米,姿势威严,表情暴怒。
游客多喜于在此佛前瞻观,佛像的静穆与足下的静穆形成明显对比。我们也于高台之上,仰观大像,暗自为古代工匠的超绝技艺与智慧而称奇。龙门山上这千万孔佛龛,浸润着多少人狂热的情怀呢?
从山腰复行二百米,为万佛洞,供高宗,武后及太子祁福之用。内龛南北壁上整齐刻满了一万五千尊小坐佛,令人惊愕,但似有重复呆板之嫌。洞门外之菩萨像体态极优美,刀法细致,引人驻足。
沿山路再行,其余小窟,星罗棋布,但雕像多被盗毁,存者,亦不够精美。如乐章尾曲,渐行渐弱。说说笑笑,已至山下。。
此时,雨过天晴,阳光似有暖意。我们吃了些自带的干粮,赶紧用速写本记录精美的佛像。一个时辰后,过伊河桥到香山。香山南部有唐时所凿的零散洞窟,但造像为小,且多已残损,沿途浏览,细节不逮。
到香山中部,隔伊水远望卢舍那佛,其神色更加迷人。师生众人,情绪激越,合影多张为记。
再前行,至白居易隐居养老处,名曰:白园。园依山势,变化奇诡,林木掩映,建筑素朴,与白园之谓暗合。或花木夹道,或曲廊通幽,景致清雅。园中有白氏墓冢及数十碑刻,但多为近作,尚乏古意,为之不足。
谈笑间,已出园至伊河岸边,清风拂面,甚觉快慰。后到仿古步行街,购小物留念。
返洛阳城时,天色已晚。据当地人言,洛阳城有亚洲第一大喷泉。我们都很疑惑,约定九时前往,其规模果然大过雁塔喷泉许多。因而群情激昂,欢呼雀跃。
近日虽辗转奔波,但今日雨中观龙门实为出游数日之高潮,受益颇多,兴致高扬。回到住所,好久才渐入梦乡。
四
[四月二十二日]一条牡丹簇拥的幽静之道,将我们引至博物馆门口。尽管不少的牡丹已香消玉殒,但晨曦之中仍弥漫着醉人的香味。花田中有三两的农人忙着活计,在金色的阳光中形成极美妙的画面。
古墓博物馆在洛阳北六公里处的邙山脚下。邙山自古被视为风水宝地,从汉代起,贵族便多葬于此。所以,民间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古墓博物馆就在邙山墓葬群的基础上,迁移他处典型墓葬,集中了西汉至宋各个时期的墓室形制,较系统展现了我国古时葬俗制度演变的轨迹。
因为建设的需要,墓室的甬道均被省略,在走廊两旁依次排布。墓室中光线微*,众人鱼贯而入,且神色肃然,全然没有地上的欢跃,讲解员优美的语调给我们叙述着一段段曾经的历史。
汉代墓室空间较大,墓壁材料分砖石两种,但也有未经加固和装饰的后墓室,其壁上镢痕清晰可辨。前室一般为平顶方形,后室为拱顶的窟形。墓门均为石质,上刻铺首衔环的图案。门额及前后室过道处做砖石加固装饰,一般为禽兽纹样。东汉墓室内壁画增多,在后壁上施以石灰泥作底,用墨及朱砂绘制各种场景。汉时的陪葬物,丰繁而细致,布陈于尸体旁。从陶制的楼阁,粮仓,酒器,餐具到小型牲畜一一详备。
魏晋时的墓葬一般较汉时为小,但墓室和设施方面却又不同。在墓室中出现了角柱和斗拱,而且出现了棺床,这使墓室更像主人生前的真实空间。
宋代墓葬较前朝规模更小,但墓室的形制与装饰却更加复杂与精致。宋墓以浑砖模拟地上建筑的木作结构,墓室顶部多为攒尖顶或抹角叠砌式的藻井结构。这与唐宋时期佛教中砖塔建筑技术的成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再加上高超的砖雕技艺,使宋墓的装饰趋于世俗化和真实化。各墓中均有妇人启门图式。
离开邙山不远,欣然发现一处壮丽的景致,名曰:国际牡丹园。占地近百亩,有多国牡丹良种,争相斗艳,婀娜异常。众人兴起,或勾勒写生,或拥花留影,个个情满意足,先前所存的遗憾,一时间都抛于九霄之外了。
半个时辰后,乘车往巩县行进。途经白马寺,未入。
经偃师再南行三十里,车在道旁停住,大家方知道要参观宋陵。若不是道旁的牌子提示,众人真是很难把此处与宋陵相联系。大门上锁,我们由侧门入内,据此也足见游客廖廖。园内草长失修,不忍四顾。举目看去,中轴上那高大的陵寝就是真宗的安眠之所了?神门外两侧各有数十尊石质雕像,高近三米,手法都几尽细致之能,但唯气魄远逊于汉唐。
宋王朝废止生前建陵的做法,均在皇帝逝后,临时强使民夫,兵丁限期修造,故规模不得不小。宋陵一改前朝陵墓居高临下,依山面河的做法,面嵩山而背洛水,而且受当时风水观念的影响,一反中国古建筑基址逐渐升高,置中心建筑于最崇高地位的常例,而使陵区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这是宋代盛行“五音兴利’’之说,赵姓所属为角音,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重”,使然。
陵区墙垣早已风化,陵台近旁也垦为麦田,四门的石狮隐约于麦浪之中,有的已被田土没至脖颈,王气尽失。多处石雕破损严重,令人叹息。
陵台西侧有土岗,于其顶上小立片刻,并捡拾宋时官制瓦砾、砖饰数片,甚喜。
因旅途奔波,人亦疲倦,遂至县城便餐。半个时辰后,复又成行,往洛河北岸。
当*昏的阳光给邙山镀上一层金色的时候,我们到达洛河北岸的石窟寺。此寺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此处造像风格与龙门相似,但规模为小,只存摩崖大像三尊,大窟五处,佛龛千余。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陆续增刻。因寺院地处偏僻,使佛龛少受人为破坏,但邙山的沙质岩层,石质松脆,暴露于外的佛像大多残损,风化。窟内雕刻相对完好,细节可观。有两处大窟,中央为方形石柱,佛像刻于四面,观者可绕行一周,甚为惊喜。此窟中帝后礼佛图与飞天图艺术价值甚高。原寺建筑已尽毁,新的兴建工程正在进行,院内木料横陈,人声喧闹,钟鼓楼已在夕阳中矗立起了它的雄姿。并有泥塑工匠在殿内赶塑神像,也给我们的参观带来了更多的现实思考。
离开巩县时,夜幕已经降临,同学们多因困倦,在音乐中睡去了。其时,薛峰的父母已在郑州预定了房间,等待大家的到来。
十点过后,灿烂的霓虹灯将熟睡的同学们惊醒,车内开始响动。当车行至郑州立交时,我们简直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一片火树银花,星光灿烂的世界。四通八达的玉带重重叠叠,将我们托起在半空,兴奋的同学趴在车窗上惊呼。是啊!我敢肯定,当时没有一个人不为这现代文明的胜景所陶醉,甚至在许多人的心里都一定有了没有咏出的诗句呢!
到信息工程学院后,收拾停当,与薛峰家人共餐,知其盛情,甚为感念。归来后,又聊至后夜,方才入眠。
五
[四月二十三日]八时起身,用完早饭,九时至河南博物院。
博物院建筑为商时样式,并揉入青铜器物的造型因素,呈金字塔状,颇感新颖。馆内藏物更使人惊愕。从远古的新石器时期直至明清,细致收录了河南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将中原文化演进的漫漫历史娓娓道来。同学们将旅途中放达的情绪收拢,进入了缜密的思考与细腻的感悟之中。
河南古属豫州,居九州之中,向有“中州”中原之称。在这片*河冲击的辽阔土地上,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仰韶与二里头文化。自商定都以来,多少文明的更迭,多少历史的悲欢,都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甲骨文、司母戊方鼎、唐三彩、汴绣、钧瓷----都成为这片土地的自豪。
馆内有关于《营造法式》、鼓风冶金、日影测量、地动仪、观星仪等古代科技的复制与解析,使观者有不少获益。
院内西侧有河南各地造像及画像石展览,虽多为民间雕刻之作,形制较小,但其中不乏精品,可值一观,由此也免去了我们南阳之行的计划。
在博物院的学习,集几千年的历史于一日,资料的收集固有不少,而知识的增长,至少比坐在房子里读史书几日多数倍之收获。
晚饭后,赵老师购水果以示犒劳,并总结数日学习,甚为欢悦。
六
[四月二十四日]次日晨起,离郑州城区,于车内远眺二七纪念塔,再一路东行至开封。
开封贵为六朝古都。战国时,魏惠王迁都于此,开挖鸿沟,疏通*河与淮河,大梁成为枢纽。隋时,炀帝开挖通济渠,开封成为水陆交通的中心。唐时,开封为*事重镇。此后,后两,后晋,后汉,后周在此建都,开封为北方中心。至北宋建都开封,史称汴京。五河在此交汇,交通异常发达,天下近乎一半的物资经汴河运到此地,开封成为全国的中心。
车抵北门,先游观铁塔。此塔为宋时所建,因琉璃色彩近似铁锈,故名。公园内有人工湖甚大,与塔呼应,颇有景致。因园中疏于清扫维护,气象破败,其余不足观。,
龙亭位于开封城中心,左右为潘,杨两湖。因无墙垣障目,远眺可见龙亭雄姿,湖水在微风中泛着波浪。如此观园,一览无余,纵不能近视,众人已很是满足了。
我们绕过古迹,却为参观新建的园子——清明上河园。此园是依北宋张择端之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将之复原,以展现宋都汴京的社会风俗。园内店家,艺人等皆着古装,沿街叫卖,表演。河流,船只,桥梁,店铺,楼阁均用传统土木法建构,令游客有梦回宋朝之感。我们携了《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卷,且行且观。
在虹桥上小立,汴河就在其下,曲折蜿蜒,迂回明灭。再造的景观,当然只可模拟它的部分形态,而无法复现它昔日的辉煌了。
这边的空地上,艺人在表演杂耍,绝活,人声鼎沸,掌声雷动。那边楼上正有女子在抛洒绣球,招纳良婿。树荫下有小吃,茶点。道旁有糖人,泥玩。店铺内货物齐备,琳琅满目。
经孙羊正店,说说笑笑,行至拂云阁,见其楼宇高耸,气势磅礴,遂缓步登楼。环顶四望,汴都胜景尽收眼底。在楼上看完“高俅蹴鞠”后,绕斗鸡竞技馆而上宣德、宣和二殿。此二殿除了高大宏伟外,雕刻、装饰为粗率之作,不值细观。回望全园,倒有不寻常的气象。
约近七时,众人出园,如梦初醒。或许这园的存在,本身便具有戏剧般地非真实感,但此次亲历,总会使我们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真切吧?
开封为六朝古都,素以饮食闻名,我们便决定在此就餐,然后连夜赶往安阳。司机也加足了马力,不停歇地往豫北进发,晚十一点,因时间局限,便在途经的鹤壁市留宿,一番忙碌后,零时方各自安眠。
七
[四月二十五日]蜿蜒曲折的洹河自西向东,不舍昼夜,依殷墟形成一个S形。这里便是甲骨文的故里,周易的发源地——安阳小屯村。
当早晨的阳光洒在洹河之上时,我们的车辆也停在了这块古老而神秘土地上。
从殷墟上远望,洹水蜿曲由西北而来,很从容、很稳健地绕过殷墟,然后又再很窈窕地向南边流去。洹水所冲积的这块土地,滋养了商的中兴,自盘庚迁都至纣王灭亡的近三百年间,商代的子民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衍生着自己的文明,这块土地上的悲喜,也同样是中华历史的悲喜。
苑内地面全用细石铺成,踩上去沙沙作响,馆室建筑也为商时“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殿宇形制。甲骨文的发现地仍留窖形模样,在这里发现了两万余片甲骨,成为研究殷商的重要佐证。有个考古的历史细节令人心痛:部分甲骨上原有丝麻织物,发掘时却被忽视而丢弃,实为千古遗憾,故记于此。
殉葬坑以露天形式展示,用玻璃封住坑口。奴隶三三两两,长幼不等,或被砍头、或被腰斩、甚至肢解。其状惨不忍睹,殷商之暴虐由此可见。
妇好墓在殷墟西侧。妇好戎马征战,屡立奇功,深得商王喜爱,死后也自然得以厚葬。墓内有殉人16具,随葬物余件,其豪奢情形不言而喻。妇好墓近邻有其子子渔墓。
东侧又新建的精品展馆,内存发掘的陶器、青铜器及玉器等。其中有几件器用记忆犹新:一为陶爽,洗浴之用。二为簸箕,与今物酷似。三为陶塑人面,不足一寸,表情可掬。四为司母戊大方鼎,观之实为大幸。
出苑南行约五里,有五代之文峰塔,冒雨登至塔顶,俯瞰安阳,巍为壮观。
雨晴,过洹河北行,往袁世凯陵墓,陵区的设计布局以传统皇家陵园为范,但建筑在传统的木石结构法中又吸收西洋水泥浇筑型范的近代技术,以此也映射出中国近代社会五味杂陈的复杂历史背景。园内雕像为写实的欧洲风格,动物有走狮、犀牛等,人物为近世文武官服,但毫无神采,实为庸作。
中区有大殿及厢房,内有安阳史迹和袁氏资料的陈列,内容极陈旧,无足可观。后区为袁氏陵寝,空地颇大。
天近*昏,人亦疲倦。
感谢司机师傅不顾疲劳,立即折返。零时许,满身倦意的我们才到达雾气初升的洛阳。
[四月二十六日]九点出发时,晨雾仍未散尽。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归途。
回望河南,感慨无限。山水草木,笑语欢歌,都化作了令人珍藏的记忆。其中也包含诸位师长的细微帮助与关怀。
年5月
作者简介
张西昌,陕西扶风人。先后毕业于宝鸡师范学校、西安美院美术教育系,从事绘画及中学美术教育工作多年,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欢迎